2023年3月25日 总第107期
本期编辑: 王若桐
责任编辑: 陈卓 喻琬淋

进入印度与离开印度的外企数量。图源:Quartzs
美国Quartz网站3月24日报道,印企业事务部(MCA)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退出印度的外企数超过进入印度的外企数。数据显示,自2018以来,多达559家企业中止在印经营业务,仅有469家外企进入印市场。2021-22年,离印外企数量增多是因为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导致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等问题,从而使其被迫停止在印运营。另据印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的一项研究,2019-21年,印首都德里及周边地区约40%的商户关闭。
NEWS
2022-2023年1月,巴基斯坦贷款总额。图源:CEIC
《印度教徒报》3月24日报道,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同意向巴提供为期一年的20亿美元贷款展期(贷款展期即贷款到期不能归还,经批准办理延长归还时间的手续),助巴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审查。印媒报道称,巴方向中方提出延期偿20亿美元贷款,中方已口头保证批准这笔贷款展期。自2月来,巴为获11亿美元资金援助与IMF谈判,但因无法满足IMF方面要求,该国至今仍未通过IMF的资格审查。IMF方面称,来自外部合作伙伴的及时财政援助对确保巴成功通过审查至关重要。2023年3月3日,巴外汇储备仅为48亿美元 ,20亿美元贷款展期对巴实现“2023年6月底前将外汇储备提高至100亿美元”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3月3日,中国工商银行批准向巴提供13亿美元的贷款展期。2月22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理事会批准向巴提供7亿美元贷款。
NEWS
图源:《经济时报》
印度《经济时报》3月21日报道,2023年1-2月,印智能手机出口额突破20亿美元。根据行业机构印手机和电子协会(ICEA)数据,2022年4月-2023年2月,印智能手机出口额超90亿美元,同比翻一番。这一成果主要由苹果、三星推动。自2022年4月以来,苹果、三星智能手机自印出口额约占印手机出口总额的90%,其中iPhone代工制造商富士康、纬创、和硕产出共占55%,三星占35%。行业高管表示,印度制造的手机现被运往欧洲国家出售,包括英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而先前主要出口地为中东、非洲及南美国家。苹果、小米、富士康在内的智能手机制造商正努力完善印度电子制造生态系统,以增加品牌在印国内的附加值。
NEWS
图源:印度《经济时报》
路透社3月24日报道,苹果公司的中国台湾供应商和硕拟在南印泰米尔纳德邦金奈附近的马恒达世界城开设第二家工厂。消息人士称,该计划处于谈判阶段,新工厂拟组装最新款iPhone,规模相较第一家更小。目前,和硕拒绝置评,但表示“任何投资将根据规定披露”。2022年9月,和硕投资1.5亿美元,在金奈设立第一家工厂。数据显示,当前印年产iPhone的10%由和硕负责组装。
NEWS
国大党主席马利伽尔仲·卡尔格(中)在新德里领导抗议游行。图源:法新社
彭博社、《印度快报》《经济时报》3月24日报道,印议会3月24日取消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的议员任职资格。此前,拉胡尔因涉嫌贬损“莫迪”姓氏,被判处诽谤罪并处两年监禁。根据《人民代表法》,有罪并被判处两年或两年以上监禁的议员将被立即取消议员资格。国大党方面称,取消拉胡尔任职资格是为了“压制”他的声音,并表示将从法律、政治层面继续斗争。拉胡尔在推特上回应称,“我正为印度的声音而战,并准备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印其他在野党草根国大党(TMC)、平民党(AAP)、社会党(SP)纷纷声援拉胡尔。AAP方面表示,“必须从傲慢独裁者、文盲的手中拯救印度。”与此同时,印度裔美国会议员罗·卡纳表示,拉胡尔被取消议员资格是“对圣雄甘地哲学、印最深层价值观的深刻背叛”。据印媒报道,卡纳希望印总理莫迪干预该问题。
NEWS
图源:亚洲新闻国际(ANI)
《印度教徒报》3月23日报道,因在野党持续抗议要求莫迪政府调查阿达尼集团问题,并因此与印人党在议会僵持不下,消耗了本应进行2023-24财年联邦预算讨论会议的时间,人民院于2月23日未经任何辩论,在12分钟内快速通过该预算。据悉,在在野党的抗议声中,人民院议长终止关于2023-24财年预算的辩论,直接将议案付诸表决。据财政预算,联邦政府2023-24财年总支出约为45万亿卢比,总资本支出固定在10万亿卢比左右。3月24日,国大党高级领导人、前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表示,未经讨论批准预算的行为是“来自议会民主最糟糕的信息”。
NEWS
印度旁遮普邦收益性支出。图源:CEIC
《前线报》(FrontLine)3月23日发表题为《“卡利斯坦”对旁遮普锡克教徒的意义》的评论,认为,“卡利斯坦”在当下(Khalistan,要求建立名为“卡利斯坦”的主权国家)与其说是分离主义运动,不如说是旁遮普邦人民对政府治理不善的激愤。本文作者阿曼迪普·桑杜(Amandeep Sandhu)系旁遮普作家、霍米巴巴国家研究所(HBNI)研究员。3月18日,旁邦警方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逮捕锡克教领袖阿姆里帕尔·辛格(Amritpal Singh),其领导激进组织“旁遮普继承者”正掀起一场新“卡利斯坦”运动。旁邦是锡克教教徒占多数的邦(57%)。从历史上看,“卡利斯坦”一词的最早出现在印巴分治(20世纪40年代)前后,但不具明显分离主义色彩。70年代,“卡利斯坦”兴起的原因是,旁邦要求中央政府放权但遭拒,央地关系一度紧张。80年代,印军称,锡克教领袖鼓吹“卡利斯坦”策动旁遮普分离,并发起“蓝星行动”造成旁邦大量锡克教平民伤亡。该事件标志旁邦教派矛盾达到顶峰。由此看,“卡利斯坦”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当下,理解“卡利斯坦”再兴起应从旁邦现实出发看。产业方面,旁邦曾是农业强邦、“国家粮仓”,而如今土地荒漠化严重,加之电力短缺和劳动力外流,导致该邦农业、中小型工业严重受创;司法方面,旁邦警方面临虚假指控、侵犯人权等外界质疑,该邦治安已岌岌可危;政治方面,过去十年,旁邦政客热衷于和当地帮派相互勾结,帮派获政治支持后更加猖獗,严重破坏该邦政治生态。因此,阿姆里帕尔领导的“卡利斯坦”运动实际上受该邦现实问题驱动。然而,对旁邦人民来说,他们并不真正支持“卡利斯坦”运动——印巴分治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对海外锡克教侨民来说,其对“卡利斯坦”的关注更多的是身份政治问题,这是一种情绪表达,并非真正支持分离主义。当下,“卡利斯坦”与其说是分离主义运动,不如说是该邦人民对政府治理不善的反抗。若国家再不重视旁邦问题,该邦还将继续出现激进分子。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