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 总第117期
本期编辑: 孔凌霄 
责任编辑: 陈卓 吴孟克

图源:印度亚洲国际新闻通讯社(ANI)
印度亚洲国际新闻通讯社(ANI)、《印度教徒报》《印度时报》4月3日报道,不丹第四世国王旺楚克(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4月3日对印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期间,旺楚克将与印总统莫尔穆、印总理莫迪、印外长苏杰生等举行会谈。4月3日,苏杰生在机场迎接旺楚克,他表示,不丹国王的访问符合两国长期定期高层交往的传统。4月4日,旺楚克与莫迪举行会晤,双方表示将加强各领域合作,特别是加强经济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不丹总理洛塔·策林(Lotay Tshering)在接受比利时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解决洞朗地区问题上,中印不三国均是平等的利益攸关方,中不边界可以在接下来的“一两次会议”中划定。
NEWS
图源:《印度时报》
《印度快报》4月3日报道,印商务部对原产自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的氰化钠发起反倾销调查。据悉,在收到印国内企业投诉后,商务部调查机构“贸易救济总局”(DGTR)已对自中国、欧盟、日本、韩国进口的有毒化学品氰化钠发起反倾销调查。氰化钠是重要基本化工原料,用于基本化学合成、电镀、冶金、有机合成医药、农药等领域。根据DGTR通知,根据投诉方提供证据,经比对标准价格、出厂价格,已初步确定源自上述国家进口的氰化钠倾销幅度高于政府规定水平,其对印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印度将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对上述国家加征反倾销税。今年1月,印18个政府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贸易部专题会,据说已明确制定削减自华进口的措施。据悉,印政府将加大对中国和其他地区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若发现贸易过程中存在不公平行为,将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目前,印反倾销调查重点产品包括自华进口的印刷电路板、钢化玻璃。
NEWS
图源:《今日印度》
印度《经济时报》4月4日报道,印度或与美国达成价值3亿美元的海军武器交易。据悉,印拟批准一项购美武器的提案,为印海军目前服役的多用途直升机MH60“罗密欧”(Romeo)购置“地狱火”导弹(Hellfire missile)、“Mk 54”反潜鱼雷,以增强该型机对抗敌方军舰、潜艇的能力。2020年2月,印美曾签署24架MH60“罗密欧”直升机交易,总价格约20亿美元。地狱火导弹是一种多用途精确制导导弹,射程超8公里,美军曾用其消灭多位重点人员。例如2020年1月3日,伊朗军事领导人卡西姆·苏莱曼尼遭美军3枚“地狱火”导弹袭击后死亡。“Mk 54”是美新型324毫米轻型反潜鱼雷,其在反潜战中不受水深、声学环境限制。
NEWS
图源:路透社
路透社4月3日报道,印度反对某些发达国家在G20会上提出的有关放宽对绿色氢能的定义标准的提议。印电力和可再生能源部长拉吉·辛格(Raj Kumar Singh)称,印反对一些发达国家在G20会议上的提议——将低碳能源生产的燃料也包括在绿色氢能范围内,从而扩大对绿色氢能的定义,印坚持绿氢只能是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燃料。氢燃料由电解水产生。辛格指出,作为G20轮值主席国,印提议“统一最佳标准”以规范绿色氢贸易。辛格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如果全球想脱碳,就必须在绿色氢的定义上达成一致。没有统一标准,就没有(绿色氢)贸易。”2023年1月初,印决议实施绿色氢能计划(Green Hydrogen Mission),旨在到2030年每年降低50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并总计减少约一万亿卢比进口化石燃料。
NEWS
新任阿达尼集团海法港董事长罗恩·马尔卡。图源网络
《印度快报》4月3日报道,前以色列驻印度特使罗恩·马尔卡(Ron Malka)接任阿达尼集团海法港董事长。2018年,马尔卡被任命为以色列驻印大使。他不是职业外交官,拥有深厚商业、金融背景,其被任命为大使正是出于加强印以两国间经济往来的考虑。2022年7月,阿达尼港口和经济特区有限公司(APSEZ)与以色列Gadot集团合作,以41亿谢克尔(12.6亿美元)获以色列海法港经营权。海法港是以色列第二大港口,处理以色列一半以上的集装箱货物。据媒体报道,阿达尼集团收购的海法港与中国上港集团管理的海法新港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NEWS
图源:路透社
路透社、《日经亚洲》4月3日报道,在获保释后,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4月3日其诽谤罪定罪提出上诉。拉胡尔的律师称,拉胡尔以“多种事由”(multiple grounds)就诽谤罪提出上诉。此前,拉胡尔因贬损“莫迪”姓氏3月被印古吉拉特邦苏拉特一法院判诽谤罪并处两年徒刑,随后他被取消议员资格。拉胡尔法律团队成员希拉尔·潘瓦拉(Hiral Panwala)称,首次上诉听证会将在4月13日举行。
NEWS
图源:《经济学人》
《外交政策》4月3日发表题为《印国防计划沦为俄乌冲突的牺牲品》的评论,认为印武器采购多元化、国防本土化的见效速度比不上俄对印武器供能衰退速度,未来10年,印恐持续面对国防武器供应短缺掣肘。本文作者汤姆·沃尔德温(Tom Waldwyn)系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防采购助理研究员、维拉伊·索兰卡(Viraj Solanki)系国际战略研究所南亚和中亚国防助理研究院。3月21日,印空军(IAF)首次确认,俄无法按时履行武器交付承诺。长期以来,印国防力量严重依赖俄武器装备,即使在俄乌冲突发生后,印也不会很快扭转这种依赖局势。随着俄罗斯在战争中武器、弹药消耗量不断攀升,其对印军事供应能力下降,将对印军事产生深远影响。直接影响方面,随着俄对印军工供应能力减少,将使印更难获取俄制军事装备,并削弱印弹药储备实力。在中印、印巴边界局势紧张之际,此举对印作战能力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据国际战略研究所数据,印陆军90%以上的装甲车、69%的空军和海军作战飞机、44%的海军潜艇和军舰均由俄提供。在此背景下,印加大力度推进其武器进口来源多元化、国防本土化发展战略。武器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印积极与美国、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防工业企业展开合作。尽管印在其中投入大量资源,但迄今为止其从俄罗斯之外的伙伴所获得的武器数量在印总库存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以战斗机为例,印空军有33个前线中队,但自法国订购的36架阵风战斗机只够印两个中队使用。国防本土化方面,该计划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喜忧参半。例如,印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国内年生产武器价值超260亿美元,但直到2022年这一数字仅为120亿美元。讽刺的是,2023年莫迪政府将原目标悄然下调至220亿美元。更严重的是,优先考虑国防本土化的“政治决定”会加深印武装部队、国防企业、政府军事研发部门彼此间的紧张关系。未来,印仍不得不继续自俄采购军备,但力度较之前会有所降低。传统上,国防采购以几十年为单位来衡量,因此,至少到整个21世纪30年代,印很可能将在武器供应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