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可真是华语乐坛的一个闪耀之年,那一年有太多佳作涌现了,随口一列举,就有林忆莲《0》,蔡依林《Ugly Beauty》,孙盛希《希游记》,艾怡良 《垂直活着,水平留恋着。》,王心凌《CYNDILOVES2SING爱。心凌》,陈奕迅《L.O.V.E》,而内地有曾轶可《Anti ! Yico》,李荣浩《耳朵》,许钧《事实上我没有名字》,苏运莹《幻》, P.K.14《当我们在谈论他的名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刺猬《生之响往》, 惘闻《看不见的城市》等等。
而最近,有三首发表于2018年的华语好歌,因为其他事件而再度进入了大众视野或我的时间线上,借此再跟大家来重温下这三首歌。
1、苏运莹《生活倒影》
最近备受好评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不知各位有没有看,我在电影院,当片尾出现《生活倒影》这首歌的时候真的是一惊,作为一个听过这首歌有几十上百次的人,没想到它居然会和这部电影这么契合,简直就像是为电影量身创作的歌,它的治愈性、它的探求欲,歌词里那半山腰上的人、那悲伤的眼睛、那路过的朋友、那不必怜悯与问候的信念,以及苏运莹本身音乐里流露出的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都与电影不谋而合。为何五年前的一首歌与一部后来的电影如此相契,我想是因为那些最纯粹的创作者、最天真的人类、最执着的探索者,他们各自用音乐、诗歌、影像与行动传递出了一种共通的信念,这种信念的相遇,也许也就是宇宙本身的时空维度交错的神秘缘分吧。
记得2018年做华语年度最佳歌曲盘点时,在苏运莹的《时候》与《生活倒影》这两首歌中举棋不定,从技法、特色、先锋度与惊耳度来说,《时候》要高于《生活倒影》,但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生活倒影》这首歌,认为这首歌的意义更大、更普世、更宽广,时间会证明它更值得,但当时如果你要问我它为何更宽广时,我想那时候也难以明确回答,但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反而更让我理解了“生活倒影”是什么,苏运莹在这首歌里唱“他在等什么,他在盼着什么?”,或许我们所等、所盼、所想要的秘密也就存在于生活的倒影中,电影中有句终极疑问,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宇宙中究竟有何意义?宇宙浩茫,人生须臾,宇宙中的星球数量如恒河沙数,人类的意义就像人类的存在一样微渺,可是,我们的生命本身、生活本身,以及对于意义所探寻的过程本身,也许就是它的意义吧。
2、艾怡良《给朱利安》
这些年终于等到一个官摄优质现场版的《给朱利安》,没想到会是在《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加更节目里,而且状态比首场表演更好。这首歌是《垂直活着,水平留恋着。》中受歌迷钟爱程度仅次于《Forever Young》的好歌,艾怡良的曲子写法很别致,它的节奏很自由,涓涓细流、如水漫溢;它的旋律曲折宛转、随心沉浮,转音繁复又即兴;它的断句很“散文”,连同句中句尾的大量转音修饰,形成一种句与句间当断未断、蔓生串联的效果。其实我一直认为,艾怡良词曲的写法很类似于这个时代的新式R&B/Soul写法,像SZA、Jorja Smith那种滔滔汩汩、漫漫不绝的自由“讲述”式的,无视小节长短、节奏限定,而是用各种长短句与口吻模拟结合从而形成自我的韵律,只是她们用在R&B/Soul的律动型曲风创作中,艾怡良多用在抒情芭乐创作中,这对翻唱者很不友好,但对于自我表达来说,却非常私人、独到、难以替代。
就像这首歌刚发布时,我就写过这样的曲子与这首歌表达的巧妙契合之处——那些模糊又串联了小节之间的复杂旋律与转音,它既让过去的时光如弯曲河流,仿佛追回过去要经过一个漫长又曲折的途径,“你”在那往事的深处,层层叠叠,让人迷失;它难以让人精确翻唱,像是录音时即兴构建的一条复杂的回忆通道,你可以倾听与感受,然而每个人沿着这条路径回去看到都是属于自己的过去与隐秘。
3、毛不易《一荤一素》
前几天刷到毛不易演唱会上的各种大合唱视频,若选择一首毛不易最值得流传下去的歌曲,我必然会选择这首《一荤一素》。每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感动,它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经典感”,这种经典感的来源既童谣又民歌,它的旋律像是九十年代主流晚会的“民通”歌曲风格(甚至气质非常春晚),这种具有集体情感印迹的音乐深印在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合家欢式回忆里,而唱着的内容却又有人永远缺席,因而副歌旋律一出就极有专属于这片土地的共鸣情感,它在一零年代又以民谣唱作人的形式重现而流传于流行市场,这种融合与传唱在这个时代很是少见,且呈现得如此自然,这是一个人儿时成长中的潜移默化、又深度连通了父母辈的时代审美,再充分注入自己的思念心声如此真情流露,因而大道至朴,十分动人。
演唱会现场的全场大合唱,并不是通常演唱会合唱的那种排山倒海、轰轰烈烈,台上的人唱得诚恳入心,台下的人跟着细腻轻语,配上现场的舞台视觉呈现,像是折射着千家万户、细水长流的生活写影,也是万家灯火、时光流转的浓缩,毛不易回到了那一张小方桌的日子深处,然而那个房间里却不再有那个忙碌的身影。这让我想起了毛不易这首歌的创作手记,“在遥远的故乡,在背影深处,曾经有一双为你日夜操劳的手,一个眼含热泪的人,她一言一行的督促,她一荤一素的关怀,她在你的生活存在得理所当然,甚至让你忘记了她的脆弱,还有,她有一天也会离开。”
一荤一素是如此平凡而日常,于是这创作手记让这首歌又有了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意味,而它能在现场掀动起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也许是因为所唱的每一个人都懂得,我们都曾有过昔日的那般寻常,也曾因年少不经事而忽视了那般寻常,后来突然有一天失去了那寻常,才体会到那寻常化成了遗憾与感伤的滋味。这是如此私人情感的一首歌,可为何能具有庞大共同性的情感掀动,就如齐奥朗所说的,当一个人用最真挚而强烈的个人情感抒发自己,这种流露离不开自我于时代中的处境,于是最私人化的经验里便具有着最普世性的共鸣。对于这首歌来说,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有着这样的能量,而创作它的人也在这无数的共鸣掀动中逐渐成长。
我想成名歌手都需要有这样的一首歌,它无关曲风新旧,无关技法繁简,无关歌词浅深,只是在演唱会上一响起时,就连接了数万个体,在声浪中浮起了无形而庞大的数万人生与芸芸记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