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 20230401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视剧。虽然过了热点,但点评一下——包括剧本、高启强、安欣等点评(故含剧透)。

关键问题探讨:“正不压邪”?

1.拍摄地。广东的江门/台山/开平/五邑一带。我很喜欢的地方。下面是我在2019年春拍摄的“莽村”。
这里遍布有着百年历史的骑楼建筑。昔日,华侨在海外辛苦打拼,将赚来的钱汇回老家,修建了这些房子。现在,这些地方大多人口流失,建筑年久失修,比较破败。在这些小镇里游走,能感受到昔日喧闹与辉煌,体会到一些历史的沧桑,还有些异乡风情。把它们搬上荧幕挺好,希望能够带动一点观光旅游业。

2.演员的出身地域。大多数为北方人,和当地民风、画风比较违和。

3.八九十年代的“黑帮片”:很多人最喜欢的是高启强当上黑帮老大,对应本世纪初的一段戏。里面有各种关于夜总会、黑社会、赌场等法外和灰色经济的写实描写,距离今天的社会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在荧幕上也不多见了。所以,这个剧,一是有些猎奇,二是有些怀旧。尤其是地点设在广东,甚至有些老港产片的感觉。
4.正面角色难塑造:剧中纯粹正面的人物——即道德和实践上都没有什么瑕疵的人物,都显脸谱化,比较“失真”。比如吴刚饰的徐忠和徐建义演的纪泽这两个角色,完全是脸谱化的、刻板的,就好比符号或虚拟存在,不像是真实世界里的人,因此,观众也很难和他们共情。甚至观众就很难相信他们的真实存在。原来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是这个道理。有塑造能深入人心的正面人物反而不易。当然安欣是有复杂性的人物。一会儿再回来说说安欣。
5.反面角色之易塑造,及其背后的原因:相比之下,剧里发展出几个令人难忘的反面角色,甚至引发观众对他们的共情。最典型的就是高启强,被拍成了某种草莽枭雄,甚至还有些悲壮,成为观众最为喜欢的角色,到最后“邪”压倒了“正”。除了演员本人能力及发挥之外,还有一些结构性的原因:
  1. 一是几个核心的反面角色(高启强、高启盛、老默、龙哥)人物/角色发展是比较充分的:剧本里将他们“好”的一面——其实也就是普通人都有的一面——呈现出来了。大多人其实道德和实践都不是完美的,这也使得这些反面角色比较有血有肉、饱满真实,让观众更容易相信他们的真实存在,并与他们产生某种联系、甚至发生共情。如果对反面角色不做任何的人物发展,也是简单、刻板、脸谱化的刻画,那么观众也不会和他们共情。举例,赵立东、王秘书、徐江、蒋天等都是这样的人物。所以,反面人物只要一有复杂性,形象就容易变得真实。
  2. 二是把反面人物塑造成了一些传统社会伦理观的“代表”。这些伦理观就是各种各样的亲情和友情:例如兄弟妹、父母、夫妻、子女、江湖兄弟等,忠、孝、义。这是普通中国人从小被熏陶、来得最直接、最朴素、最真实的价值观。《狂飙》里的反面人物其实都是复杂的,比如高启强,本质是一个非常自私的野心家,就是打着传统价值的旗帜,把自己变成了善人、甚至道德楷模,骗倒了一票人(包括剧里的人物,也包括剧外的观众。杨健也是这样一个人物,还给小孩做饭。同样一个偏正面一点的人物张彪却没有任何这样的塑造,甚至连家庭都没有。观众都是善良的,总觉得这些家庭伦理易理解、真实、亲切。相比之下,剧里的正面人物所依赖都是距离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正面的宏大叙事。徐忠的形象完全脸谱;安欣的形象则是,这个人婚也不结,“辜负”了许多女子,并且理性压倒一切,随时准备并做到了“大义灭亲”。这样的人,观众觉得他不真实、不现实,甚至还有些恐怖、不近人情,不人性,所以不易与之共情。这个片子的问题就是:把朴素传统伦理和 当代的法政伦理与叙事对立起来了——反面角色对应的是传统伦理、朴素人性、感性,真实的“小我”,观众能够与之共情;正面角色对应的是当代法政伦理、理性、脱离现实的“大我”,观众不易与之共情。显然,这是存在导向问题的,等于帮助把观众的朴素伦理直觉与法政伦理建立了反差和对立。
  3. 三是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把坏人之所以“坏”归咎到外部原因——怨社会,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高启强:虽然这个人骨子里是个非常自私的野心家,他永远不甘于做一个鱼贩子,经过一步步,经过无数的选择,走上了这条路,但因为演员表演得太出色,观众仍然可能认为是他被社会“逼”出来的,只是不幸地生在一个能把“好人”逼成了“坏人的社会。到最后,会认为个人其实没有道德责任,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主体性”(agency),最终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这就是比较严重的错位和误导了。
  4. 四是隐含的阶层问题,主要针对安欣和高启强这两个角色。安欣虽然幼年不幸,父母很早不在,但所幸有父母战友保护,他最后在圈子里长大,成长环境和关系也能算是个干部子弟。进入公安系统工作,他当然也算是有后台的,不是平常人。相比之下,高启强来自草根,自己把弟妹一手拉扯大,然后摸爬滚,从社会底层一点点干上来,成了草莽英雄。观众比较容易和谁共情呢?还是比较容易和自己出身、经历、境遇接近的人共情,那就是高启强。而安欣的背景经历,毕竟与普通人距离很远,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的背景已经可以将他归于某种特权阶层。这就有些问题了:反面人物是草根阶层,正面人物则是“特权阶层”。我们能够理解的是,剧本塑造安欣这个形象,大概是为了某些逻辑上的真实性:安欣这个人就是有点后台,不结婚没小孩,没有任何拖累,所以才能成就这些事业。但对于观众来看,一方面人是很难和这种完全脱离传统家庭义务责任、近乎苦心僧的人产生共情的,觉得这个人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性格有问题,甚至脑子有病,有些可悲;另一方面,从阶层角度,又容易和高启强自然共情。推演到最后,这两个人人物对抗再结合背后隐藏的阶层性,就把“扫黑除恶、反腐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削弱、折损,甚至庸俗化了。这也存在导向问题。
6.坏的正常化、好与坏、正及邪的被解构:看完这个剧,觉得坏人也挺“不容易”的,坏人也挺“好”的,带孩子,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拉扯弟妹,给兄弟赴汤蹈火,也不好色。“坏”甚至是有点“浪漫化”的,有点“英雄色彩”的。坏只是某种“求生之道”,一种手段;坏才是“正常”的——在一个“疯”了的社会里,只有“疯子”才是正常人,好人才是不正常人。坏是普通的、平庸的,无处不见的,好才是奇怪的,而且好还和某种性格缺陷、和“大义灭亲”相联系。到最后,甚至何为“正”,何为“邪”都要重新定义,要引发思考。如此,那不仅仅是“正不压邪”,而是导向和价值观的混乱。所以我以为,这部片都不适合在非家长引导下给青少年观看,容易价值观跑偏。
以下是对两个核心人物的点评。
7.高启强。高启强是一个隐藏非常深的人。这个人不仅骗过许多剧中人物,也骗过了观众,让人们对他产生了一些同情——请注意——不仅仅是欣赏张颂文这个演员及其形象,也是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欣赏和共情,觉得他是某种值得尊重的草莽英雄,某种重要的社会存在,某种价值的凝聚,某种力量的象征。在他的恶之外,还有不可低估的善的力量。
其实这个人非常自私,极具野心。他从来就不甘做什么鱼贩子。没有他弟弟创业的事,也会有其它的事——他走的路就是他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如何,他都会走这么一条路,因为他就是这么个人。
他表面上是家族/亲情/哥们儿义气等传统价值的代表,但其实这些都是表面,骨子里他是非常自私,不择手段的。各人都是他所用的。
对他的弟弟高启强。他当然是爱他的弟弟高启强的。但他拉扯弟弟大,最后也是要用他的弟弟的。高启强自己没有文化,高启盛有文化(而且应该是高启强供他读出来的),那如果有机会,高启强当然要利他弟弟的文化来做事。表面上是他被动帮助弟弟,其实是利用弟弟的文化,合伙成就事业。一开始卖小灵通时他也许有些犹豫,但那时只是没完全看准,包括没想好怎么用他的弟弟。一但发现这个事情靠谱,能够帮助成就事业,他就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弟弟,甚至最后是不择手段的。他在某些方面限制他弟弟(譬如贩毒),一方面是保他弟弟,一方面也是保他自己。
对他的妹妹高启兰。这个角色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因为她等了安欣这么多年不结婚。这个角色的出现,最终就是为了起到一个目的:高启强就是想把妹妹嫁给安欣,通过嫁给安欣,保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他妹妹就是个不用白不用的棋子。当然安欣精得很,没有识破。高启兰对她哥哥的人性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所以最后会拉高晓晨一起走。
对他的妻子陈书婷。高启强是尊重和爱戴他的妻子陈书婷的。不过,有的观众把他对陈书婷的感情塑造成浪漫,甚至有些伟大的爱情,是比较幼稚的,不符合这种社会人(及大佬)的人设和心理。他找陈书婷就是因为她和大佬(泰叔)还有黑道有各种的历史资源关系,另外她也有一些商业智慧,能够帮他的事业。说白了,高启强就是借陈书婷上位,他们的关系就这么简单。还有的观众说,高启强只有一个女人陈书婷,好像他很专一,爱情很伟大……这个,三观是很正,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高启强只是说陈书婷是他唯一“爱”的女人,但不代表陈书婷是他“唯一”的女人。他一个开夜总会的,女人多得很,只是高启强极为谨慎,不会和任何人走心,发展更近的关系,怕为其所害。
对他的养子高晓晨。高启强对待养子高晓晨,是充分暴露他的人设和价值观的。第一,他不让高晓晨进他的公司,不是因为爱他保护他,而是因为怕这个不靠谱的小子坏了高启强自己的事。高启强完全就不信任这个小孩。为了不让高晓晨进他的公司,他敢于冒险飙车。可见这个人有多狠。有的观众反而会误以为这是因为高启强爱、保护他的养子。就爱和保护的角度,高启强难道不更爱他的亲弟弟么?他可是毫不犹豫的用他的亲弟弟,因为他信任他!(对于高启强来说,高启盛唯一扣分的就是搞毒品。高启强不希望弟弟碰毒品,一半可能是因为某些传统价值约束,一半是为了自保:无论出于法律,还是出于社会舆论安全性)。第二,关键时刻,他到香港雇黑社会来捅高晓晨。有的人表示看不懂。背后逻辑很简单:高启强认为,老子养你这么大,你要保我基业,为我挨个两刀算个屁!就这么简单。高晓晨和高启兰都深刻地了解高启强,他们想离开高启强,不是因为对哥哥不亲,而是要离开这个恶魔。
对于养女黄瑶(老默之女):老默出狱后,把老默收编回来,就是让他做脏活的。其实也没给老默什么太多好处,就是抓住了老默的痛点,给他一些照顾女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关键时刻,是要老默交出性命的。老默不能不从,也不是什么义气,就是因为女儿实质是高启强手里的人质。他没有办法。这就是一个交易。为什么一直养着黄瑶?就是做给其他下属看的,你看,为我卖命,我是给你家人子女养老的。黄瑶就是一个榜样。对此,黄瑶是深切知道的,她知道父亲怎么死的,他也知道为什么高启强要养着她。所以她对他有深仇大恨。他无论养她多少年,黄瑶也认为高启强只是虚伪。有观众提到高启强剧终要为黄瑶跳楼的片段,好像真的要跳了呢。跳个屁,他就是装一装,希望赶紧有人解围——高启强命大,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结果果然安欣就出来了。黄瑶对高启强要跳楼也是不信的,她知道他的演技。总之,身边的人都知道高启强的虚伪。
对下面的人:
——小龙、小虎、老默这些:下面的马仔,就是简单的利用关系。
——泰叔:借他发家,最后碍自己事时,一脚踢开(当然也不做太绝,留有余地)。
——对于养老院的黄老:一开始我也以为是个普通老人。后来发现是个老干部(而且管省里的组织工作)。高启强有心计,长时间投资经营各种关系。不是不用,时候未到。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
对安欣:高启强主要就是利用安欣。安欣这个人非常精,知道时势,也晓得利用高启强。在有一段时间里,他们是有相互利用的,彼此容忍和接纳对方的存在。安欣方面,他没有除掉高启强的力量,干脆利用一下,做一点微观的突破,反正案子办一个是一个。高启强方面,根基很稳,除掉安欣对他来说意义不大,还不如得来的好处多:时不时给他输送点信息(帮他抓个把人),和安欣交流一下获取点信息。他妹妹一直就喜欢安欣,是高启强的重要筹码:他就是打算把妹妹嫁给安欣,搞一个联姻,做自己的政治保障。高启强对安欣的恋旧情感都是扯淡,他只是沉浸回忆感叹自己的人生而已。
总结:高启强是一个极有心机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有自己的生意和生存逻辑。这才是他这种摸爬滚打生存下来的社会人的逻辑。现在看剧的人,不少太年轻,不经世事。被高启强骗倒很正常。尤其加上张颂文的表演。
张颂文的表演:张颂文的演技非常好。问题在于:他把正面人物——男一号安欣(张译)的戏完全盖住了,观众把张颂文的演技与演员形象与高启强联系起来了,结果导致了人们对高启强产生共情,导致全剧“正不压邪”。
8.安欣。
关于剧本人物:这个人不仅是一个正面角色,而且应该是一个有相当复杂性的人,我理解剧本/导演就是希望刻画这么一个有些复杂性的好人。
这个复杂性,不是指他的性格古怪——譬如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十分孤僻、不喜社交,甚至看似有某些社交障碍;不断拒绝喜欢他的女人而不成家……
实际上这个人“精”得很。他的“复杂性”在于:
——他完全能识别并理解灰色区间:从李响、孟德海、杨健,甚至到高启强本人——所有的人;
——他看似勇敢,但其实是有边界感的,不能叫“明哲保身”,而叫“保留火种”,这可能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目睹过一些事情,知道利害所在,能绕道走。所以,他能够保全自己。他和高启兰的关系当然和这个有关;他和孟钰的关系也可能与这个有关。结合他的智力和辨识力,我不相信他是为了保护孟钰而不和她走到一起的。他嗅到了气息,知道要保护他自己;
——剧里是有“孤胆英雄”的,但安欣不会做任何“过激”之事。譬如他绝不会干写举报信这样的事情。他不是那种勇夫。他在潜伏,等待时机;时机没有也就算了;
——他又是现实的,能够和灰色区间合作:例如他是很善于利用高启强提供的线索办案的。抓不住所有的小偷,不代表一个小偷都不抓,也不代表不抓一个由其他小偷举报的小偷。办一个是一个,办成了也是成绩。这个人不求官是真的,想做事也是真的,最终就是妥协一下;
——这个人有点“大隐”的感觉。毕竟他在地方,又在公检法体系里。你可以说他已经算是“大隐隐于朝”了。
这里夹杂一个细节:杨健被抓,孟钰要去北京。手提一个爱马仕铂金包,与安欣说再见(这个片里全都是铂金包)。这个包少说十来万吧。安欣掏出一个小红包对孟钰说,来,我给你一点钱,支持你一下。
挺搞笑的。
我觉得安欣不知道铂金包还是有可能的。你现在去政府体系调研,无论国家还是地方的公务员,至少大部分男性是不会知道什么是铂金包的。没有场景和需要去了解这个信息。
但孟钰作为一个拥有财富的女性应该是知道铂金包的。而且我记得片子里她不止一个铂金包。她其实深知她丈夫是干什么的,知道钱的来路。所以这个人老早就腐化了。
安欣可能老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孟钰这个人归根结底是崇尚物质的,也许他们约会时她会谈到这些东西。安欣知道自己没法满足她,也觉得这些东西很危险,他就在关键时刻“跳船”了。
看,安欣其实是个有复杂性的角色。正面角色有这些复杂性,很不错了。
关于张译:
我觉得安欣这个角色不太适合由张译这位演员饰演。他完全没有把安欣的感觉给演出来。相反,他塑造的安欣是不讨喜的。我和家人看《狂飙》,无不十分厌烦张译的戏。这种厌烦会传递到安欣这个角色身上。
在真实剧本里,安欣应该是有些魅力的,否则他怎么可能吸引一众女生的欢喜呢?张译的出演,是完全看不到这种感觉的。我觉得他诠释的这个角色毫无人格魅力。这就让孟钰和高启兰两位女性的存在,以及她们对安欣的执着,非常的奇怪及不符合逻辑。
比张译适合演安欣这个角色的演员是大有人在。其实要求并不那么高:形象要阳光、正面,有一点帅气(不是小鲜肉的帅,而是有些魅力和吸引力),引人欢喜,不会招致反感和不适。甚至说,他只要有个灿烂、迷人、可爱的笑容就够了。这一条就是看眼缘,不分男女老幼:目的是观众看到他就欢喜。张颂文就有这个本事,而张译没有。
9.男一号选角,就是《狂飙》“正不压邪”的原因之一:张颂文(高启强)从表演到直观的“眼缘”都压倒了张译(安欣)——观众喜欢张颂文的表演,并将其投射到了高启强身上;观众不喜欢张译的表演,也将其投射到了安欣身上。
甚至简单的把两个人对调,张颂文发挥和塑造安欣,张译去演高启强,结果可能也会不一样。
所以回头看,这个剧的选角是有问题的:尽管这么说对演员是有些苛刻和残酷的,但现实就是:张译的出演,是这个剧“正不压邪”的原因之一。

总结一下,《狂飙》为何有“正不压邪”的感觉?“五五开”:五分来源剧本,五分来源表演。
10.最后一点总结:
——《狂飙》极大的扩大了未来国产电视剧的潜力及可能性,拓宽了影视创作的空间,是个大好事;
——“正不压邪”肯定不是剧的初衷,但可以有所复盘,以后拍片更加平衡。《狂飙》一剧,反面角色做得非常充分了,正面角色也有不错的剧本/内容基础,但相比反面角色,有着更大的加强、改善空间。选角是关键中的关键,选角不到位,是完全有可能影响整个剧的导向的。
希望看到更多精彩的作品!
(全文结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