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5-26 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出席会议并进行主旨发言。以下为本次发言的主要内容。双年会的现场视频可通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回看。

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这样的聚会已经好几年没有了。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教育公益组织自身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教育公益组织的概念经过了一段时间才逐渐获得社会认可。起初,我们使用的称谓是 NGO(非政府组织)。后来,我们整理出了更加符合国情的名词,叫做教育公益组织。中国的教育公益组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 1995 年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那次大会规模非常大,约有上万人参加,其中非政府组织有 3000 多人参加。这次大会是一个起点,从那以后,大家开始了解到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到 2004 年,我们规范了“社会组织”的概念。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涵盖了原有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公益团体等多种名称。据《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年底,我国社会组织数量近 90.2 万个。其中,教育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组织数量占了近一半。教育领域社会组织有约 28.8 万个,占社会组织总数量的 31.97%。
然而,这么多的教育公益组织在做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2013 年,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对教育类社会组织工作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助学、阅读推广、关爱留守儿童和支教是教育公益组织分布的主要领域,很多组织和志愿者都在从事这些工作。
近年来,教育公益的热点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2018 年,我们做了一个更详实的表格,归纳和分析教育公益组织的活动领域,把它概括成重养育、行早教、去上学、上好学、有良师、乐阅读、爱陪伴、乐成长、能思考等方面。可以看出,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领域和活动范畴已经非常丰富,涉及到许多学校教育的短板和缺项。
△  2018 年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发布的图谱
在此过程中,我们从 2009 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从北京到广州,到西安,到成都,到杭州,每次活动都会换一座城市。因为每次开会都会对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产生有益影响,要让这个影响扩散开来。现在是第七届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大家都特别期待和激动,主要因为第六届是以线上为主,而这一次大家可以面对面地线下交流了。同时,研究院也多次发布了对教育公益组织的研究和分析报告,大家可以在研究院的相关网站查询到。
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面向未来的问题,即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究竟是什么。教育公益组织的实际功能是面向现实问题,促进教育创新,服务弱势群体。其发展趋势应该是向下、向新、向未来。
过去,在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追求高大上的现象,譬如追求分布在全国多少个省这样的数据,但是每个省可能只有一两个教学点。事实上,这样的数据与其实效存在差距。“大”本身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尤其社会组织是与人打交道,很多情况下是以小为主,面向基层落地。
向新在于面对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新技术、新应用越来越多,如果不能适应新局面,工作实效必然受到影响。如果能做到向下、向新,自然而然就能实现向未来。
对此,我还想再举一些实例。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同事赵宏智在甘肃省宕昌县磑子坝小学开展了一个教育创新项目,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改造,即建设全方位服务型学校。全方位在于学校全部是留守儿童,因此要为孩子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除了留守儿童外,家里还有留守老人。那么留守老人在不在你的视野范围内?显然不能假装看不见。所以,把学校的工作视野扩大到社区,必须要将留守老人也涵盖进来。学校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食堂、浴室等,可以面向社区开放,满足留守老人的需求。目前在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学校很少,即使有剩余的资源,大多也不愿意开放。
△ 磑子坝小学
向下发展,从学理的角度来理解,是指重视社区营造,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一体化发展。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河南省辉县市的川中社区大学,它实际是从一个乡村幼儿园开始的。他们意识到眼里不能只有幼儿,还要有家长,要关注成人的生活状态等等。因此,从一开始的幼儿教育项目逐渐扩大到社区教育。但是,他们办的不是家长学校或农民技术学校,而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这就是社区大学的概念。学校面向村民开设了很多课程,拉近了校园和村民的联系,让艺术走进乡村生活,发掘村庄自救的潜力。
在学校实行生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楚雄的美丽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办学理念是“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这是生活教育的表达。此外,他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终身学习者和美丽生活家。在一所位于西部欠发达乡村的小学,如果只把升学作为目标,最后能够实现的人十分有限,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美丽生活家。这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需要考虑普适性,而不是只面向少数人。同样,这个目标并不是只提出来就可以了,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课程来实现。
与此同时,在公益领域,我们越来越重视新媒体、新传播,将传播作为公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方向。我们发现,在教育公益领域表现出色的组织,都非常重视传播。
我在凉山州访问时,也曾遇到了一位志愿者,她已经在那里待了四五年了,非常了不起。她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补习教师,还特别重视艺术和媒体教育。她教学生拍摄和剪辑短视频,发布到网上,从而建立起学校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则,很少有人能够到达或了解这所学校。这个做法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个例子是欧阳艳琴创办的科蚪实务学堂,面向农民工子弟提供职业教育。虽然这个组织经历了很多挫折,从北京搬到广州,但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他们原本的口号是培养平价版贵族教育,但现在更明确地提出了面向农村孩子提供职业教育。
此外,我的好朋友钱锋在西部地区的一所公立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习回归到本来的样子,让孩子重新收获乐趣。他们雇用了当地艺术家,带学生们了解原始社会留下的岩画。循着祖先的足迹,将黄河边三座城市银川、兰州、呼和浩特一共 66 所万物启蒙课程联盟共同体,形成西部地区沿黄流域在地风物课程群。
回归到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与趋势,我们有一个基本认识,即小规模组织将会长期存在尽管已经出现了像真爱梦想、美丽中国等优秀的大型组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机构仍然是教育社会组织的主流形态。因其小而扎根深,而具有活力。在国外,这种现代形态通常被称为社区基金会。对于这些组织而言,品质和特色更为重要。通过跨界、创新的探索来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
👇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双年会现场视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