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们缺少的,是那种建立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实现的自我效能感。正因缺少那些小小的成功体验,才会被无力感侵袭,想着『算了』『没办法』。不要贪心,只做那些能做到的事,把能做的一件件做好」。
上野千鹤子在《最后一课》里说的这番话,引发了编辑部的很多共鸣。

作为女性,我们被要求追逐着完美长大。不要冒险,不要犯错,却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犯错、冒险,并从胜任感中获得自信的机会。
本期简单聊聊,我们想说说「胜任感」这件事。为什么这也是一个性别问题?女性要如何培养自己的胜任感?
一起来看看吧~
从「学不会」的自行车开始
我一直不会骑自行车。
小时候,只要想到学东西需要面对我爸那种「你果然不行」「这都学不会在搞什么」的眼神,我就觉得还是别学了,反正学不会的。
后来跟朋友走在路上临时起意说扫个共享单车试试,结果练了半小时还没办法两脚一起离地。但朋友说:「不错不错,你看你踩一下溜出去的距离比一开始远了很多」。
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和当时他说话时那种平常的语气,开始知道原来学东西可以不用心怀忐忑和愧疚,一下子没学会也不是因为我比别人笨。
后来我就偶尔在需要走路时扫一个自行车尝试溜着慢慢走。有一次骑上没刹住车,撞在马路上,腿上几大片青的紫的,同事看见都说感觉像腿烂掉了。还有一次路过人多的地方,被人刮倒了,膝盖在地上磨破了一大块。整个过程真的是磕磕绊绊,但就一直没脑子地骑,断断续续骑了三四个月,我才终于基本算会骑车了。
再后来熟悉一点我买了辆自己的自行车,平常骑着它去上班,周末跟朋友骑着满北京溜达,越来越熟悉之后,我开始觉得自己说不定未来可以拥有一辆汽车——以前觉得这辈子不可能开汽车,开的话一定会出车祸跟世界再见。
骑自行车这件事情给我的影响还不止这些。
以前看见拥有某些技能的人,会觉得仰望和羡慕,记得高中有个女生去参加校园表演选拔,我在面试大门外透过缝瞥见她,穿很漂亮的红裙子一个人跳拉丁,心里觉得对方太厉害了,她一定跟我是不同世界的家境优越的上等人。
而现在我会停下羡慕,只要联想到学会自行车这件事,心里就很确定,如果自己真想学,也一定可以拥有这个技能。
想练出一身肌肉也可以,想换个行业继续读书也可以,想重新定义我是谁也可以,一切都很来得及。
 《最后生还者》
如果人们总是「要求女孩完美」
她们就不愿冒险了
童年的一个暑假,家长带我和堂弟去野湖游泳。
我俩都是旱鸭子。于是我爸在浅水处找了个地方,让我「别乱跑,坐着看蝌蚪」。至于堂弟,大人们显然十分具备戏谑的欲望——直接把他扔河里了。「男孩子嘛,打两个滚就学会咯」。
那个下午,我无法想象堂弟得有多害怕。但他确实比我早 10 年学会了游泳。
即便「教学手段」十分暴力,但这段人生脚本似乎在多年后不断重复上演:大人们给男孩求生的考验,并信任他可以活下来(虽然整件事都很疯狂)。而女孩坐在一边旁观,她需要「易受控制,避免出错,避免引起注意」。
在社会期待之外,斯坦福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发现:男孩们之间有一种「操场心态」——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大吵大闹,相互取笑,指出对方的缺点。Dweck 认为,这个过程会让负面评价「失去很多力量」,因此男孩们会让彼此更有韧性。
虽然「在小学课堂,男孩受到的批评是女孩的 8 倍」。但是请注意,犯错的女孩和男孩得到的反馈模式不同。男孩的错误更易被归咎为缺乏努力,比如「还是心思不在学习上」;而女孩被易被归咎为自身的本质,比如「脑子不行」「不是学这块的料」。
 作为一种可预见的结果,研究发现男性在一生中的自尊水平始终高于女性。男女的「自尊差距」在青春期开始显著。来源:APA
「人们要求男孩勇敢,要求女孩完美」,一支著名的 TED 演讲引用了惠普的人事审查结果:当男性认为自己可以满足 60% 的工作要求时,他们就会申请晋升;而女性认为自己 100% 符合要求时才会申请晋升。
然而,胜任感和行动是互相关联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Richard Petty 认为,信心是一种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东西,它是通过努力、成功甚至失败积累起来的。
如果人们总是教育女孩「不要出错、追求完美、避免冒险」,并将她们的错误进行内部归因,她们就会倾向于不去尝试,避免与男孩竞争公共空间,与「胜任感」的经验失之交臂,而只是留在浅水滩里看蝌蚪了。

如果你想更爱自己
「做成一件事」比「被爱」有用得多
所谓「胜任感」,也可以理解为自信,它需要你真的投入去做一件事,在得到正反馈的过程中逐渐确认自己的价值。这条路可能是艰苦的,但也是必需的。
但对于女孩子来说多了一个陷阱,就是我们被规训可以通过「被爱」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来获得那种「我很好」的感觉。就好像自己是客体,去选择一个主体,如果想感觉更好,那就选一个更强大的主体来获得被爱,获得肯定。
我在年纪更小一点的时候也曾陷入这个陷阱,把自己的价值感更多和被爱联系在一起。但事实证明,即使我获得一些爱,但我从来没有从中真正地体会到自我价值,也没有变得更自信。
首先你依附于一个主体来确立自我价值的时候,主动权永远不在你手中,你永远患得患失,如果 ta 爱你你就是好的,如果不爱了你就是糟糕的,你对自己的认知总是在变动的、不确定的,很难获得稳定的自信。另一方面,主体的强大本质上跟你也没有关系,你无法通过被爱把别人那些好的特质,比如才华、成熟的心智偷过来,但人们往往在爱中会有这样的错觉。
 《Shrinking》
后来自信是怎么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呢,真的是通过做事情,从特别小的事,比如组装一个家具,学会一项运动,再到大的人生选择、职业能力的提升等等,这些事情需要有点点难,对你来说有点挑战,然后通过思考、学习、练习,最终成功做到了,是从这个过程中慢慢信任自己。而且这样获得的自信是从内而外慢慢生长出来的,是不太会消失的。
分享一下我前段时间跑步时候的一个感悟吧。我发现跑步有点像人生的隐喻,就是你真的要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跑,你可能很幸运有一个同伴陪你一起在跑,但你酸痛的肌肉,流下的汗,ta 都没办法替代,就是扎扎实实跑的每一步才会最终反馈你。
所以,去「做事」吧,它能真正塑造和改变你,让你更爱自己。
 ✅
你有如何建立「胜任感」的经验吗?
评论区一起聊聊 ☕️
编辑:江湖边
责编:kuma
封面:《千寻小姐》
上海简单森林读书会如约而至——
一位「资深」精神病患者自述,
向你展现一个从未被理解过的世界。
译文编辑与精神科医师想和你谈谈,
「精神病人的世界」。
👆关注森林服务号
回复【读书会】可报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