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haonan
来源|产品沉思录 ProductThinking
本文也受到 Basecamp 产品管理专家 Ryan Singer 的演讲《Designing with Forces:How to Applied Christopher Alexander in Everyday Work》的启发:

形式(form)与情境(Context)适合每个设计问题都始于努力实现两个实体之间的适应性:形式及其上下文。形式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上下文定义了问题。第一次通过设计来解决现实问题时,其实是在决定形式上下文边界在哪里,以及可以将其挪动到哪里。

1、在形式和内容之间画出边界 2、识别对形式提出要求的作用力 3、将相关的力量分解成新的形式 4、将设计过的形式在环境中测试,重新发掘摩擦
以上图为例,解释下四个步骤
人们的目的是获得热水,厨房里随处可见的热水壶就是形式,而在厨房中使用明火将水烧开,则是其情境的上下文。在这个环境中,同时还有许多的作用力,比如加热的方式可以是天然气,也可以是电,但在某些地方则是柴火;烧热之后我们要立即使用,所以要求上面有把手和壶嘴,可以方便地让我们提起来等等。
Alexander 在书中指出,任何一个边界内,都由一系列事件,重复组成某种模式。当我们在设计一个形式时,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有哪些形式和这个相关,以及哪些事件在影响我们要做的事情。比如在厨房中烧开热水,往往有这几个应用:
1、为了保证健康直接烧开饮用或冲泡饮品 2、用来让冬天刷碗没那么痛苦
如果我们希望把模式 2 更好地解决,那么未必是设计一个更好的热水壶,而是来看如何满足下面几个约束条件:快速地把水加热到四十度,和水池更近一些,出水量不需要很大但需要持续。
移动问题的边界,就会得到全新的形式。如这种接驳式水龙头就能让冬天刷碗没有那么痛苦,同时也不破坏现有的结构,成功地把相关力量分解成了新的形式,并且适合当下的环境。
同样,最早和 light 聊过有机会想重新设计一款 RSS 阅读器,用来更好地挖掘优质信息。但仔细思考后发现,现在并不是缺乏信息,而是缺乏优质信息;不是过滤器不够强大,而是缺少优质的内容供给;而没有优质供给的背后,是激励机制的问题 —— 毕竟知识类的内容不适合免费阅读 + 广告这种模式。
所以 RSS 阅读器只是形式,而我们目的是为了获取优质信息,环境因素是优质供给少。所以我们挪动了问题的边界,把信息聚合筛选问题,变成了激励机制模式设计的问题,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 即小报童的付费专栏[1]。
当你重新定义了边界,要解决的问题就完全不同了。

需求是关于世界的事实,

而不是属性

许多时候我们会把用户需求抽象为一个属性,如学生怎么用,产品经理怎么用,老人怎么用。但这都是把世界简化为了某些属性,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如同下面的锤子,你固然可以抽象出来一个叫做「锤子」的概念,但是却不会在贴瓷砖的时候用铁锤,在钉钉子的时候用软木锤。当然你更想不到砸开核桃的话用诺基亚 720 也可以 —— 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锤子。
设计产品的时候,最终都是用形式满足真实的情境,而不是符合「概念」。比如最早在设计 flomo 的导出功能时,为何采用的是 HTML 而不是 MD,PDF,WORD 等格式,原因是,今天任何一台电脑上都有浏览器,但未必都有Office/Adobe/MD 等应用。而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多数人导出数据的真正目的保存下数据以求心安,其次才是希望能联动其他工具。所以导出之后如何最方便的查看,这是真实世界的限制。
同样在丁香医生上有个提问成功页面,有一个其他医生推荐列表,方便用户焦虑可以再问一个医生。但这显然并未真正的理解现实世界的样子,后续发现,对于儿科来说,母亲提问完之后,在等待医生回复的过程中依旧是焦虑的,而他们往往第一个会问比较贵(但多数回复会比较慢),这时候再推荐一组响应速度快的医生,就能很好地缓解这种焦虑情绪;而对于皮肤科来说,来问诊的都是年轻人,对价格比较敏感,排序要素就要以价格优先 —— 都是再问一个医生的需求,但是事实并不一样。
但并非是有多少种事实就要设计多少种形式,这会导致产品无比复杂。好的形式不但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兼容未来的可能性。
比如 Notion 的 Blocks 设计,从一句话到一个网页,再到一个视频,或者各种第三方工具,都可以被抽象为一个 Block,未来对接任何新的具体需求,都可以用这套形式来解决。
而为何 flomo 的回顾不做成艾宾浩斯曲线式那样,可以对每个 MEMO 进行再次提醒设置。是因为这会让每个 MEMO 都多一个额外的要素叫做回顾周期,且这个要素仅能在这一个情境下使用,对未来没有兼容性。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改进产品,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复杂的缝合怪。
仅仅有需求清单是不够的,因为往往是模糊和抽象的,需要考虑到底是什么元素在影响我们做决策。

识别模式,组合模式,

自下而上地生成

家是模式的集合,比如在我家的厨房中,就有许多模式在其中发生,以洗手池为例。
水池上面是洗手液和清洁剂,以及洗水果的小苏打和食用酒精;水池右侧是用来沥干碗筷的架子;水池左侧往往会用来切菜和防止临时的东西,所以案板在水池附近 ;厨余垃圾桶紧挨着水池,这样刷碗后的易腐垃圾可以方便地放进去;厨房中在工作台和水池中间,向下倒置方便取用擦拭,也不会浪费台面空间;水池右侧挨着是食器柜,可以方便地取用或者放回。
事件组成事件模式(如刷碗,沥干),摆放组成空间模式(如水池位置),如果模式之间和谐,就会形成一曲交响乐,如果不和谐,就会手忙脚乱。而设计厨房最基础的思路,并不是来安排有多好的燃气灶,有多好的油烟机,也不是去定制一个橱柜就结束了,而是从最小的元素 —— 即发生其中的事件是什么,开始自下而上地设计。整个厨房从搬进来到现在,除了燃气灶和水池的位置,其他已经进行过多轮的迭代和改进。
而我们传统的设计思路是,并不去识别这些模式,而是机械地根据流程来设计:
1.拿厨房平面图2.确定外墙的位置3.决定制作计数器多长时间4.决定冰箱放在哪里5.决定在墙上涂什么颜色6.决定在地板上放置哪些瓷砖
对于这种自下而上的设计思路,Alexander 有一段诗意的描写:
”一个地方的特征,则是由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不想象事件发生的场所,就不能想象任何方式的事件;不想象我自己睡在哪,我就不能想象睡眠。不能想象哪里发生了什么,就不可能想到那个地方。不想象床、睡眠,起床 —— 我就不能想象起居室。”
同样,在这本书之前,我看待产品设计也是有类似的标准流程;而真正读懂他这段话,会把一切产品都看做是「溪流」 —— 即一系列事件的组合,像溪水一样流淌在每个人生活中的环境。
比如想象一下为何 flomo 不支持微信直接转发文章保存。当用户随手转发很方便,就会和自己记录的笔记混合在一起;当收藏的内容变多,就会把这里当仓库而不是笔记本;当收藏的东西更多而不去看,内心会有焦虑或惭愧,试图更少地打开这个工具;而当这里存储的大多数内容都不是他创造的,而是别人的东西,他就会倾向于抛弃这里,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他的痕迹。(当然我也承认,在这条原则上,还是有过动摇的)
从单点来看,转发收藏很方便,值得做。但从溪流的角度拉长时间来看,这样做最终会导致 flomo 成为死水潭,所以这未必就是一个好选择了。
溪流的视角还能让我们自下而上地来设计产品。比如我们对 flomo 并没有几年的「战略」规划,而是顺着时间和事件思考:当一个人记录很多的时候,他可能会需要回顾;而所有的回顾又分为主动回顾和被动回顾,所以如何把搜索做好,如何挖掘每日回顾背后的逻辑,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于这些回顾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就像是下图所示一样,我们在期待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识别出来新的可能。
正如一朵花不能制造,却只能从种子中产生一样,你要做的是设计好目的和环境,剩下的交由它自己去发生。
by Ryan Singer

通过在情境中划定范围,来识别其中的上下文;
在范围内识别相关的事件,通过事件识别模式;
将常见的模式组合,生成成新的形式。
这种「模式与情景」匹配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们有两种意义:
1.通过解决问题过程的明确路径。这样我们就可以逐步使每个问题的中心适应邻近问题的中心,然后将他们编织成一个更大的组合。2.允许我们避免过度设计细节。
因为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无法理解所有事件细节,更不能理解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划的过于详细是浪费时间。
另,我们自身也是由川流不息的事件所塑造的,行胜于言。
从敏捷战略到高效执行
OKR目标管理法 实践落地工作坊
长按下图▼立即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