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名叫《狂飙》,真个是剧如其名,在网上刮起了一股《狂飙》旋风。这让我想起深圳的制造业。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深圳的制造业,我就选“狂飙”。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数据吧。2022年深圳经济在疫情困扰及国内外严峻经济政治形势下,打了个难能可贵的翻身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摸高32387.68亿元,同比增长3.3%,远高于广州的1%、北京的0.7%和上海的-0.2%。
纵深盘点,可以清晰地发现,深圳经济保持如此韧性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深圳经济“压舱石”、具有优良基本面和成长稳定性的制造业。2022年,深圳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5500.27亿元,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城市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全年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一线城市首位;尤为亮眼的是,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5G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83.4%、113.8%、34.7%、22.3%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357.09亿元,总量首次跃居全国城市第一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进一步夯实了深圳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大市”的地位。
可以说,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深圳一直对制造业情有独钟,在全国大中城市对比以及与全球大城市对比中,深圳制造业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深圳制造业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实属不易,是深圳在不断克服制造业内部存在的各种困局过程中实现的。
深圳制造业在过去一些年里面对的一个突出困局是用地成本上升,制造业企业及项目用地匮乏和落地困难,导致本土制造业企业及其项目不断外迁,外迁企业数量估计总量超过2万家,甚至赫赫有名的华为也把移动终端总部及其产业链由深圳整体搬迁到东莞松山湖了。深圳必须想办法阻止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外迁,以稳定深圳制造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增长。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些年,大量希望进入深圳的外来制造业企业及其项目投资因深圳缺乏足够的产业用地空间,难以获得用地或难以找到合适的空间而不得不转投其他城市。这些问题也给深圳决策层和业界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压力。
多年来,深圳一直在工业制造业用地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深圳土地面积比北上广小得多,但仍然对工业用地划出了明确的底线,在2015年制定《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深圳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2022年以来,深圳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政策,包括“20+8”产业集群、工业“30条”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强力推出5年累计1亿平方米“工业上楼”政策等等目的就是要深刻解决深圳制造业面临的用地不足等各种问题,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制造业扛鼎发力的大背景下,深圳制造业土地供应以及相应的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很好,政府一再表示:“只要是好项目,就有地可落”看来制造业园区及相关建筑空间发展前景可期。
然而,深入制造业园区现场,了解一下其发展的真实情况,我又对深圳的产业园区发展心生若干疑问,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疑问是:
形势会不会反转:曾经的深圳,困局是制造业企业缺少空间落地,未来的深圳,会不会可能由于制造类产业园区“狂飙突进”式的开发建设,导致空置率大幅上升?
我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目前,深圳周边的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目前都有了目标宏伟的制造业园区拓展开发及工业上楼计划,总量非常庞大。从全国看,目前各地城市几乎都在强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都为工业发展留足了土地和空间。可以说,未来全国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方面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目前在新能源、半导体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高科技制造领域的强烈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国各地的高端制造类产业园区建设可谓热火朝天。
而大量产生的制造业园区及建筑空间期待的各类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情况如何呢?近年来,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下,全国科技制造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从这个趋势看,制造业园区似乎有着广阔的产业导入前景。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国内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其阵容仍然在形成过程中,其规模和发展速度显然跟不上制造业园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中有些科技制造业例如芯片产业,2011年全国仅有1180家,而到了2020年,全国芯片企业总数飙升为21749家,大家都在抢这个“风头”产业的饭碗。仅仅过了两年,2022年,在技术难以突破、成本急剧上升、产业生态严峻的背景下,已经有5746家芯片企业遭遇注销、吊销的悲惨命运。
这意味着,大量进入制造业园区的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给园区经济带来良好的前景和利益,反而成为园区发展的掣肘和黑洞;这也意味着,在未来,还会有大量制造业园区不断被这些曾经热捧、如今不得不面对失败的制造业企业及产业买单,它们的失败将强化园区的空置率困局,园区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更不用说那些过量开发的制造业园区,首先面临的就是招商难、就是减亏增效、就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制造企业及产业让过量增加的园区分享,这必然产生比较严重的空置率问题。
这不免让我想起,这种带有点“大呼隆”味道的园区建设风潮早已在全国出现过。过去二三十年来,全国开发区建设已经有过非常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当年全国各个城市推出的各类开发区总量大大超过可实际导入的产业总量,光规划的园区入住人口总数就高达40亿,这显然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实际上,国内很多开发区都是空空荡荡,有些不得不提前下马、压缩规模或改弦更张。
深圳自己也有用地供过于求的案例。过去一些年里,深圳大力推进新型产业用地M0的建设,一大批高大上的商务产业综合体纷纷登台,高层楼宇总量已经超过纽约,疾风暴雨式的发展过后,深圳写字楼的平均空置率竟然高达30%,部分楼宇的空置率甚至高达50%、60%、70%。
深圳目前对商务型物业的土地出让及开发保持严格限制的姿态,转而在工业制造业园区及相关空间开发上实施比较激进的扶持姿态,显然是看到了制造业对深圳经济长期以来稳健而强劲的支撑作用。
深圳目前的制造业建筑空间总规模大约是2.6亿平方米,按照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5000亿计算,每平方米产出17500元。若加上工业上楼新增1亿平方米,加上规划中的300平方公里内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面积,加上其他渠道新增的制造业园区和其他类型的制造业建筑空间面积,去除重复计算的部分以及已经实施“工改居”的部分,未来制造业建筑空间总容量应该不低于4亿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工业产值2万元计算,则工业总产值可达8万亿,大体新增一个深圳的制造业产能,这对深圳当然非常重要。
然而,深圳在制造业园区及建筑空间的增量开发及运行方面同样要未雨绸缪,力求避免出现大量的供过于求以及高空置率困局。
事实上,深圳与周边地区一直在制造业领域存在比较多的竞争关系,目前深圳以及周边地区的制造类园区和空间都已经出现了局部的供大于求的局面,有些园区的空置率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大量新型园区开发建成以及大量工业上楼项目的落实,深圳制造业园区未来一些年的供应量将快速增大,完全不排除普遍性的供过于求局面的出现。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制造业园区和建筑空间都会出现空置率高的问题,因为,深圳营商环境的提升改善情况、政策投放力度、产业配套建设、园区招商策略、主导产业的市场前景、园区土地及物业价格、租金价格、园区经营服务水平等等众多因素都在影响一个园区的发展,未来制造业园区很可能出现显著的“马太效应”,强的越来越好,弱的越来越差。
这让我又想起多年来人们反复谈及的“产业空心化”,而且常常以香港当年大规模向内地转移制造业从而形成“空心化”的问题。现在,我要对“空心化”做一个矫正性的研判了:去除制造业固然是“产业空心化”,但是,表面上开发了大量制造业园区和建筑空间,但在导入制造业实体经济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园区生成高空置率,这也是一种“产业空心化”,而且是比香港那种排空制造业的“空心化”更加隐蔽、更加危险的“空心化”,因为,香港弱化了制造业,起码还有以金融、航运、商业、旅游等为主导的服务业,而内地许多城市开发的大量制造业园区,占用了大量宝贵土地,却严重缺乏制造产业及企业入驻,产生了严重的“空置率”困局,导致城市整体产业都难以获得良性发展的机会,严重拖累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完全理解和支持深圳为解决制造业企业及产业外迁问题以及外来制造业企业及产业无地可落的困局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制造业空间拓展大行动,与此同时,我也真诚希望未来深圳大约4亿平方米甚至可能超过4亿平方米的制造业园区及相应的建筑空间内,能够导入大量高质量的制造业企业和产业,并且把空置率控制到最低,让制造业园区经济能够真正为深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高质量、更大规模、更有效率的坚实贡献。
深圳当然要认真总结经验,全力避免在制造业园区及建筑空间拓展上再次出现过去一些年中间曾经出现过的M0新型产业用地上众多商务产业综合体严重过剩、写字楼空置率高企的困局。
-------------------
转自宋丁视点 作者 宋丁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