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132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CLARA METIVIER BEUKES on Unsplash.
本文来自:中信出版社
直播预告——
前一段时间,“松弛感”有关的话题都非常火。
那么,“松弛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说松弛感是幸福的关键,有什么方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然、更舒服、更“松弛”呢?
今天中午12:00,奴隶社会直播间的主题便是“活出松弛感,与幸福慢慢相见”。点击预约,开播可收到提醒~
本次跟一诺对话的是作家、媒体人李筱懿,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的文章来了解她的 10 个“自在”基本功。
“自在”不是不争不抢不在乎,那是放弃。
“自在”是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变得通情达理,还能把想做的事情办成。
“自在”不是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不顾别人的感受,那是任性。
“自在”是在明确原则之后,张弛有度,不紧不慢地解决问题。
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30倍
李筱懿说她唯一后悔的事,发生在 20 年前,那时她24岁,有一次行业会议上遇到猎头,问她愿不愿意去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秘书,至少可以先去面试。
她纠结很久退缩了,原因现在听起来肯定特别可笑——还没有面试就把自己从头到尾否定了一遍,从身高到英语,从性格到专业。
五年以后,29 岁,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出差来到李筱懿所在的城市,非常巧,采访对象就是他。听着公司飞速的发展,看着一沓背景资料,内心感慨万千。采访结束后李筱懿开玩笑地对创始人说:“五年前我差点成为你的秘书。
他马上说:“现在你依然可以,要试一下吗?而且职级比秘书高,是总经理助理。
在接下来几年,李筱懿经历了报纸媒体的衰落,职业的天花板,非常难熬,但是她的性格彻底变了,活成一个胸口写着“勇”字的人,非常积极主动。
主动不是莽撞,在李筱懿的理解中,主动思考、主动行动、主动复盘、主动解决问题,这才是真主动。不知道该不该做事,去做,大不了做错了总结教训,也好过事后后悔。
▲ Photo by CoWomen on Unsplash
不知道该不该结交的人,去认识一下,觉得不合适,再走开,总好过先入为主的判断。
有句话说:“主动与不主动之间,生命资源相差 30 倍。”可能还会更高,因为前面的每一步都是后面的基础,前面差 30 倍,后面有可能放大成 90 倍。
“慢慢来”这句话没有错,但它说的是耐心,而不是主动性2020 年疫情之后,几乎所有行业、所有人都受到影响,但我们依然可以主动调整状态,主动安排工作和生活,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与其“被喜欢”,不如“被需要”
与其“被喜欢”,不如“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
“喜欢”是孩子之间的交友方式:我把爱吃的零食和玩具给你,这样你就会喜欢我,我们就是好朋友。你也要跟我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你只能对我好,如果你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比我多,我们就不是好朋友了。
成年人之间,你平时是对我不错,我对你的印象也很好,但在重要问题面前,仅有“感觉”不够,成年人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诉求能不能得到保障。
所以,社交关系中,与其耗费心力讨别人喜欢,不如做一个在某些方面很有用的人,被别人需要。利益对等的关系,比“感觉好”更长久。
▲ Photo by Jarritos Mexican Soda on Unsplash
常做举手之劳,不必踮起脚尖帮忙
帮助别人量力而行,做不到就果断拒绝。这不是冷漠,而是冷静。
逞强帮忙,事情办成了还好;如果办砸,不仅自己受罪,对方也不满,这就违背了帮人的初衷。举手之劳,能帮就帮,是礼貌善良;能力之外,当拒就拒,是自知之明。
懂得拒绝别人,就避开了生活里 80% 的烦恼。真正的朋友,会理解你的难处;强求你的人,不值得做朋友。很智慧的一句话是:常做举手之劳,不必踮起脚尖帮忙。
留白效应
1911 年 8 月 21 日,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卢浮宫被盗走,人们都到博物馆观看原来挂过这幅画的空墙。两年过去,意外的是:到博物馆看空墙面的人,比过去 12 年欣赏这幅画的观众还要多出一倍。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留白效应”。
心理学当中的留白效应是指:感知事物时,因为联想而印象更加深刻的心理现象。假如我们对一件事情的了解处于“满满当当”的状态,留给想象的空间就很少。
犹如我们对某个人了如指掌,又何必花费想象力呢?必然因为太过熟悉而觉得索然无味。
留白效应让我反思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如果能给对方留下一些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反而增加了人际吸引力。
心理学上还有个相反的现象,叫“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过久,就引起了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就好像父母对孩子,每天唠叨,即便说的话再有道理,孩子肯定反感,甚至逆反到对着干。
20 岁,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30 岁以后,才发现思念、爱意、关怀、宽慰、勤勉,说得太满了,会给别人造成负担。
▲ Photo by David Marcu on Unsplash
烦恼箱
她认为“烦恼箱”是一个神器,可以把对未来的焦虑都写下来,放到这个箱子里,所以里面装满形形色色的小纸条。
可是,通常把纸条塞进去以后,一个月,甚至更久才打开“烦恼箱”查看一次。结果发现,这些烦恼或者没有发生,或者早已被解决而不存在了。
这个简单的工具让她明白:为没发生的事情忧心忡忡,才是人最大的烦恼,这就是焦虑的来源。我们每天都会冒出千万个意念,假如每个意念都仔细想一遍,就不要正常生活了。
与其担忧并不会发生的事,远不如将自己能够实现的事做好。
争取利益的三个关键
李筱懿说她以前很不好意思谈利益,经常吃亏——甚至连“吃亏”两个字都不好意思说,觉得是俗气,自我安慰这叫大气。
这个想法糟糕极了,因为几乎没有利益会主动摆在面前,所有的方便和权益都需要争取。于是,她逐渐学会了一些方法。
第一个关键,延迟答复。
很多利益谈判是别人怼到你面前,你既突然又被动,一定要学会改变这个局面。完全没必要——别人给你出难题,你得学会把难题抛回去,延迟答复的本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想清楚自己的利益。
第二个关键,条件交换。
从前以为人大多自觉,其实自私者同样多,话不挑明,对方可以始终装傻。永远不要把自己变成免费劳动力,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感谢,都值得交换到同等的善意、帮助或者酬劳。
第三个关键,留下凭证。
费心费力争取到的条件,请保留文字、语音、收据等各种形式的凭据,不要只做口头交代。一方面,每个人理解不同,没有凭证后面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不排除有些人就是爱钻空子耍赖。
所以,一定学会保护自己,留下凭据,或者有见证人,才是谈判的结果。
▲ Photo by Proxyclick Visitor Management System on Unsplash
三句好答复
第一句:我不太了解。
评论那些我们不以为然的人或者事,不一定要批评,否则太消耗自己的时间和情绪,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可以委婉地说“不了解”,主动终止这个话题。
第二句:谢谢你发现了这一点。
被别人夸奖时,不用受宠若惊,不必手足无措,也别着急回夸别人,那样显得我们不够自信,好像特别不值得被赞美似的。微笑着跟对方说一句“谢谢你发现了这一点”,感谢他具有一双发现优点的眼睛,不卑不亢,也很真诚。
第三句:我考虑一下,谢谢你在需要的时候想到我。
对于别人的求助,不用立刻答应或者拒绝,给自己留下充足思考的时间和余地。答应太快,显得草率;拒绝太快,显得无情。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不如这句“我考虑一下,谢谢你在需要的时候想到我”,既得体也谦和。
正确接受善意的 3 个原则
因为特别害怕欠人情,李筱懿曾经有两个并不得体的行为:“一是,别人送的礼物,我会记下礼物的价值,尽快回赠一个等值的;二是,我不愿意找人帮忙办事,觉得这是打扰和麻烦。”
其实,这些做法对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善意是错误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立刻回赠朋友等值的礼物,等于把友情看成了“一借一还”,是坚决不肯占对方便宜的意思,也暗暗表达了不想让对方占到自己便宜。
其次,如果回礼,不必回完全等值的,甚至比人家的礼物还贵重很多,这未必是尊重,反而让人很下不来台,因为送礼不是攀比。
▲ Photo by Wijdan Mq on Unsplash
倒金字塔结构:说话有重点、有逻辑
以前的记者们经常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写稿,简单地说,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比较重要的放在第二段,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一段,整体构架像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内容的重要程度逐步递减。
“倒金字塔结构”同样可以用在对话中组织语言,讲话立刻变得重点突出、不啰唆。
举个例子:好友问《甄嬛传》好不好看,你怎么回答?“倒金字塔结构”会这么说。
第一段,这部剧挺好看。这是最重要的结论,放在最前面说。有些人讲话让听众干着急,就是因为他们把结论放在最后,推论的过程又很啰唆,让人瞌睡。
第二段,解释《甄嬛传》讲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好看。
第三段,结尾。在日常对话当中,建议结尾给自己这段话做个总结,同时还给对方留下一个话头,避免你说完了之后,别人不知道从哪里接话。
咱们回到《甄嬛传》好不好看这个问题,可以尝试这样说:“总之呢,我觉得这部剧蛮值得看。对了,你看到别的评论怎么说?打算去看剧吗?”用这种结构说话,既抓住了重点,也有自己的观点,同时还给别人留下了接话的空间,让对话能够继续。
总是吃苦,会忘记甜的滋味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李筱懿说她一点都不赞同。她出生在 1978 年,从小就被教育“先苦后甜”,如果有一箱苹果,先吃烂的,再吃好的;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才叫自律。
可算了吧。
现在早已不是父母当年的时代,苹果先从烂的吃,结果就是吃了一整箱烂苹果。先从好的吃,每次吃的,都是所有苹果当中最好的那个。
延迟满足这项能力的重点不在于面对事情的时候,我能够忍耐多久、坚持多久,而是经过慎重思考、权衡利弊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
千万别把“延迟满足”作为日子苦哈哈的自我安慰,延迟满足没错,但拖得太久,再好的东西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原本的惊喜和价值。
▲ Photo by Carl Newton on Unsplash
莫言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位朋友,妻子刚去世不久,朋友在整理妻子遗物时,发现一条崭新的名牌丝巾,妻子一直舍不得用,想等到一个特殊的日子再戴,可惜直到她去世,这条丝巾的吊牌都没拆。
朋友看着丝巾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因为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是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好看的围巾现在就戴,好吃的餐厅早点去尝尝,想去的地方马上去看看,喜欢的人当下就表白。
总是吃苦,会忘记甜是什么滋味,莫言老师还有一句话:“生活应该是我们即时体验的经历,而不是熬过去的日子,把当下过好的人,未来才能有力气过得更好。”
能力范畴之内,一边付出,一边奖励自己,才是快乐的动力。
-  END  -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