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硅谷银行的暴雷起源于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又起因于恶性通胀,美国为什么会通胀呢?因为全球供应链/生产链、在欧美脱钩断链下遭受冲击。
来源:米筐资本(ID:mikuangziben)
作者:米筐老A

地缘政治冲突下的脱钩断链,正让全球各地付出代价。
上周五,拥有2000多亿美元资产、全美排名第十六位的硅谷银行被关闭接管,呼啸般的冲击随之而来。
为平息影响,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紧急出手设立250亿美元的救市基金,宣布为储户存款兜底、并可于当地时间周一起支取所有资金。
这看似一家银行的普通倒闭事件,其背后却隐藏着全球脱钩断链的风险外溢。
美国硅谷银行的主要客户是风投机构和科创型企业。
2020年后,美联储降息放水让市场资金泛滥成灾,科创型企业也得以获得大量投资,而这些闲置的钱又大多存放于硅谷银行。硅谷银行拿着这些猛增的存款一时放贷不出去,就买入国债、抵押支持证券等金融资产。
可在2022年初开始,美联储开启暴力加息周期…联邦基准利率由最低的0升至当下最高4.75%。
加息的结果是什么?
是包括国债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会下跌,也就是说硅谷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出现了浮亏。
而当下正是科创行业的低潮周期,不少科创型企业为维持加大了提取现金的力度,硅谷银行不得不亏钱亏钱卖资产、由“浮亏”变为“实亏”。
在硅谷银行有大量存款的企业、担心成为最后一个取款人而取不出钱,又加大了取款…硅谷银行不得不继续亏钱卖资产,由此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挤兑。
这跟全球脱钩断链有毛关系啊?有的。
硅谷银行的暴雷起源于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又起因于恶性通胀,美国为什么会通胀呢?因为全球供应链/生产链、在欧美脱钩断链下遭受冲击。
俄乌冲突引发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致使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经济打压、又破坏了全球的生产供应链,致使欧美等国因供给不畅而物价上涨。
硅谷银行的暴雷,就是全球脱钩断链冲击波下的代价之一。
当下的国际局势就像《三体》中的乱纪元时代,混乱而却缺乏规律,全球范围内出现通胀和通缩并存的奇观…这也是全球脱钩的结果。
前两日,中国统计局公布2月份的CPI数据,涨幅只有1%。
这里面当然有春节的因素。
去年春节是2月份,过节集中消费会推高物价、让去年2月的基数变高,而今年的春节却是1月份,到了2月物价会出现下跌,今年节后的物价回落遇到了去年的高基数、涨幅变小也在所难免,只是“影响”过大、让人难免怀疑还有其他因素。
在中国物价涨幅偏低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还在忍受通胀的煎熬。
数据显示,美国1月份的CPI涨幅是6.4%,虽然相比最高点9.1%已下降不少,但比起3%左右的理论最优值还是过高,为了能把CPI控制在3%以内、3月份的美联储议息会议预计将继续加息…即使按照最低值0.25%算,美联储联邦利率最高也达5%了。
2020年后,中国CPI(蓝线,数值左纵线)走的是下行趋势,而美国却走的是上行趋势(黑线,数值右纵线)
为什么会通胀?
地球人都知道:相比货币量来说,商品和服务供给量少了呗;或者相比商品和服务供给量来说,钱又印多了呗。
如果结合中美两国的国情现实,大致是如下原因:
中国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所以物价涨幅低,因此政府一直在倡导扩大内需;美国商品/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中的钱多了、所以美联储一直在加息缩减货币量。
把中国的过剩产能输往美国、平抑美国的物价,再把美国过剩的货币输往中国、解决中国的内需不足,岂不是两全其美、合作共赢么?
以前就是这样的啊,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美国实物逆差、中国服务/金融逆差,全球生产消费均衡、世界经济合作发展,可当下这一切都变了。
俄乌军事冲突、东西方价值观对立、美国封锁/中国反封锁、欧美试图脱钩断链/中国却极力维护产业链……在全球一体化下,居然出现了既通缩又通胀的局面。
地缘政治冲突及价值观对立下,世界经济深受其害。
今年前两月,我国累计出口5063亿美元、同比下跌6.8%,其中对美出口下跌21.8%,这是自去年十月份以来、我国出口连续五个月负增长。
海运设备的集装箱、则由“一箱难求”变为“空箱堆港”,背后原因是外贸需求的萎缩…据航运机构Alphali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初共有338万艘集装箱闲置、远超去年12月的107万艘。
海运价格也直线式下跌,相比高点、海运价格普遍跌幅超60%,部分航线的价格甚至下跌超过了80%,2021/2022年海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则揭不开锅了。
外贸下滑的原因或许很多,但有一条绝对不能忽视…地缘政治冲突对峙下、全球生产/物流/消费的脱钩断链。
因为俄乌冲突,俄罗斯的能源供给正被排挤出全球供应链…哪怕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再便宜,需求大户欧洲国家就是不买,直接导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再推高并恶化西方的通胀。
后来欧美又对俄罗斯的能源实施限价,而这却惹恼了俄罗斯、直接导致断供某些“不友好的国家”,让国际能源供给不能快速回归正常水平。
欧美试图脱钩断链的另一个国家是中国。
跨国公司为了规避种风险,纷纷开启生产供应的“中国+1”战略,即在中国之外、再建立一个完全脱离中国的供应链备份。
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尼/柬埔寨、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拉美的墨西哥、甚至非洲的部分国家都是“+1”的备选地,虽然这些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熟练的工人等都远远的不如于中国。
低廉的能源、不买,低廉的商品、不买,而新的能源供应链和商品生产链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买的能源贵、进口的商品贵,也就推高物价涨个不停…不得已,只能通过加息缩减货币来缩减需求、再试图压低物价涨幅。
而以前不是这样的,之前的那个“能源供给-商品生产-终端消费”的高效全球大循环、正在遭遇严重破坏。
二战之后的全球化,尤其是以2000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全球已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终端消费”的产业链条。
欧美等国科技研发实力强,所以是技术输出国;
俄罗斯/澳洲/中东/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所以是能源输出国;
东亚、尤其是中国产业工人众多,基础设施完善,所以是生产制造国、也被称为世界工厂。
技术、资源、生产等在中国聚集,制造出源源不断的实物商品、再运往全球各地消费,成本低廉、合作紧密、高效快捷,维持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同时也维持了全球的低通胀。
而现在全球正面临脱钩断链的风险。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对峙越来越明显,不仅自己、还积极的鼓噪盟国与中国脱钩断链和经济封锁。
首先是科技封锁,通过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来打压中国产业的升级迭代,迫使中国始终处于产业链中下游。
其次就是经济封锁,不仅鼓励实体制造企业回流美国本土,还逼迫其他国家在中国之外、再建新的生产供应链…这也就有了上文提到的“中国+1”战略。
中低端商品产能过剩,以前主要靠出口来消化,可在当下全球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出口正遭受严重冲击。
怎么解决?有一个办法…通过扩大内需,来填补出口余出的空缺,这也是去年底以来政府各级会议上一再提出要“扩大内需”的原因…可现在的问题是扩大内需路途艰难。
地缘政治冲突下全球化的“生产-消费”循环中断,从而冲击到中国的出口,出口缩减后过剩的产能只能国内消化、而国内又消化不了,国内有消费需求的高端商品又因为欧美科技封锁而造不出来…想买的东西买不到,能买到的东西又严重过剩。
当下,中国该担忧的是通缩、而不是通胀,美国的解决之策不是紧缩货币、而应是顺畅全球的生产供应链。
推荐阅读:
1、大撤退!“考公一哥”爆雷了
2、政策没了,买房人喷出一口老血
3、震惊!硅谷银行“杀猪盘”,潘石屹一夜返贫?
——END——
【PS:点击详情可查看内容】
点击微信小程序👉:"报告搜一搜";免费下载各行业研究报告pdf和word、可视数据、学习资料。提供研究报告、市场研究报告、行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市场调查报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