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人工智能的各种新技术、新突破、新产品,为人类带来了无限可能和便利,对于AI领域来说,是激动人心的一周;与此同时,硅谷银行破产危机重重,恐慌蔓延引发连锁反应,对于银行业来说,是动荡不安的一周。
AI圈精彩不停惊喜不断:这是光明的一周
如果说ChatGPT的问世给人带来的是新奇与惊喜,那么GPT-4的强势来袭则更多是激动与震撼,很多人将其喻为AI领域的iPhone时刻。(点击回顾👉🏻《GPT-4来了,别慌,看懂了再大受震撼》。)
GPT-4出场犹如重磅炸弹,上周的AI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轮反击被截胡,谷歌再度落后
3月14日晚上,谷歌宣布了个大消息,一是开放其大语言模型API 「PaLM API」,二是发布了一款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生成式AI应用的工具 MakerSuite和Generative AI App Builder 平台等人工智能企业工具。
谷歌此次开放大语言模型API的动作也被业界视为对标OpenAI开放ChatGPT API的反击。
然而,谷歌的这些工具都只是面向特定开发人员且没有定价、无法申请,所以网上有关它的讨论较少,甚至还有部分人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谷歌的开放并没有诚意。
同一天的晚些时候,GPT-4的发布更是将谷歌的热度完全抢走了(两者推特互动数相差20倍)。上一次谷歌的保卫战以Bard不敌ChatGPT和New Bing宣告失败,这一轮反击谷歌再度落后。
微软牵手GPT-4,重新定义生产力
就在GPT-4重磅发布的第二天,微软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疯狂星期四”,一夜之间刷爆了中外互联网。
3月16日,微软发布了最新的办公应用Microsoft 365 Copilot,该应用搭载了最新的GPT-4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在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 和 Teams 等软件中进行写作、编辑、总结、创作、演示文稿等工作,声称将以释放创造力、解锁生产力、提升技能三种方式颠覆办公方式。
Midjourney V5 发布,效果逼真细节拉满
一周前还被嘲笑不会画手的AI,随着Midjourney V5 的更新,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平面设计师 Julie Wieland这样评价新版本的Midjourney:“此前版本的MJ就像是近视患者没有戴上眼镜,而 MJ v5 就是戴上眼镜的清晰效果。4K 细节拉满,太不可思议了
具体效果怎样,直接看图,以下图片均为Midjourney V5生成。
先来看手部特写细节图
再来看人像中的手画得如何
以及一些细节、氛围感拉满的图片
文心一言发布:股价和梗图比模型本身更出圈
百度预热了一个月的中文大模型文心一言,也在上周发布了,与GPT-4仅差一天。
作为此次AI浪潮中唯一的中国互联网大厂代表,文言一心也是备受关注。该模型在发布会上展示了与GPT-4类似的功能,主要为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五个使用场景。
也正是由于很多功能都与GPT-4相似,所以在应用层面文心一言并未引起很大的反响。相比之下,发布会当天网上相关的段子、梗图和百度的股价热度似乎更高。
比较特殊的是,文心一言能够根据提示生成图片和视频,这一点随后也被网友玩出了花,用来生成了各种非常魔性的图片,效果如下。
银行业危机连发惊魂未定:这是黑暗的一周
上周,硅谷银行倒闭,银行业炸开了锅,接着又发生了这些事……
硅谷银行倒下,阴霾仍未退散
3月10日,硅谷银行破产(点击回顾👉🏻灰犀牛踩踏:硅谷银行48小时覆灭记),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国的一些银行遭到挤兑、股票暴跌、甚至破产关闭(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也是美国倒闭的第三大银行)。
美国第14大银行——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FRC)受硅谷银行破产影响,自3月8日以来,其市值已蒸发超过85%。
3月16日,FRC股价继续暴跌,一度停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等11家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亿美元流动性。
这次干预被视为美国现代银行业历史上最全面的干预之一,也反映了华盛顿和华尔街对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破产后的担忧。
然而,注资后不到一周,投资者仍然担心资金不够,抛售再一次导致其股价暴跌。评级机构标普全球(S&P Global)也在3月19日将其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理由是流动性风险。
针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救助计划和相关措施仍在继续,笼罩着美国银行业的危机阴霾并未消散。
百年瑞信,风雨飘摇终陨落
受破产风险波及,欧洲银行股也出现普遍暴跌,这对早就丑闻缠身、麻烦不断的瑞士信贷(以下简称瑞信)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3月,一场缓慢升温的危机演变成了全面恐慌,瑞信的客户纷纷撤离。随后瑞士政府介入,安排由当地的竞争对手瑞银集团(UBS Group AG)以约32.5亿美元的价格全额收购瑞信,这一价格低于陷入困境的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的市值。
就这样,成立于19世纪中叶,有着166年的经营历史,曾是全球金融体系中坚力量之一的瑞士信贷集团股份公司,不复存在了。
瑞信是银行业新一轮信心危机的最新受害者,而且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受害者。
然而,它的解体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在过去的三年里,一连串的丑闻和糟糕的业绩使瑞信不仅失去了作为全球金融体系主要参与者的声誉,而且失去了作为当地竞争对手瑞银集团的有力竞争者的地位。
从2007年开始,瑞士信贷就因为经营不善导致巨额亏损,此后亏损一直未得到有效填补,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和收缩,十年间缩水超过六成。
去年2月,一起大规模泄密事件的曝光,与世界各地3万名瑞士信贷客户有关的账户细节被泄露,瑞信被卷入了信任危机的漩涡,1986年至2022年间其参与的重大丑闻也纷纷浮出水面。
随后,检察机关以涉嫌帮毒贩洗钱起诉瑞信。经此一事,其企业信誉遭受重创。
同年10月,社交媒体上就流传着瑞信濒临破产的消息,称其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巨亏导致企业运营陷入困境。
经营不善、治理失序、财务违规、丑闻缠身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加上此次银行业普遍受到冲击,瑞信倒下了。由政府担保的出售标志着这家瑞士银行最后的陨落,屈服于一场有可能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的信任危机。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