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读者说,很喜欢我推荐的书。我觉得,给孩子看什么书,也是信息优势的一种,如果给孩子选到好书,那么孩子就会得到优质思维启蒙,而如果选到不好的书,则会让孩子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成长时间比黄金还宝贵。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一套质量非常好、每个孩子都会喜欢看、但是市面上很难见到的科学教材书~大家请往下看吧。

当毛豆在科学课上睡着了
疫情期间,我有幸观看了毛豆上科学课的情景
当我推开毛豆房间的门,惊讶地发现毛豆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我有点生气,刚想叫他起来,突然很好奇科学老师讲的内容,于是趴在电脑前面也听了一会儿,怎么说呢?这还是北京小学讲的科学课呢,真是令我大失所望!
老师非常按部就班,课本上有什么,把结论讲清楚就够了!
比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老师就老老实实按照教材讲——
“我们可以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风旗来观测风,以及风向标材料的选择对于观测结果的影响”
就在那一瞬间,我开始理解了毛豆——如果老师授课方式是这样,那我也得睡着
于是,我没有叫醒毛豆,而是再仔细看了毛豆他们学校发的《科学》教材。
咋说呢?出发点是好的,但就整体思路来说,这本书还是落伍了,也难怪老师会讲得枯燥。
△ 毛豆他们学校发的科学教材
它沿用的还是我们小时候那一套——
只告诉孩子干巴巴的科学结论,却避而不谈,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偶尔需要实操,却闭口不提,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不由得沉思起来——
过去几十年,咱们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即便是这种填鸭法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也非常缺乏,并且能获得不错的待遇。
但在未来,咱们是奔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去的。
光死记硬背原理、结论,却没有科学思维方法的人,能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已经不错了,国家绝不会愿意给优厚待遇。
就在那天,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毛豆的科学绝不能这么教!
我决心给毛豆找一套最靠谱的科学教材。
我这么做,也是脑科学决定的——
人类大脑中有一种A类神经元,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叫A10的神经元,它链接我们的原始本能脑区和高端脑区,对我们的创造力、意识、精力、记忆、感情,起到激发的作用。
也就是如果孩子大脑中A10神经元的活跃,就可以让娃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
而A10神经元这么好,我们该如何激发它呢?怎么让它不要“偷懒”,让它活跃起来呢?
密码就是“好奇心”!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带着好奇心去接触一项知识的时候,孩子大脑内的A10神经元就会被快速激发。
于是,我决心找到一套能激发毛豆好奇心的科学教材!
但是,我找了很久,看了几十套吧,一直很失望,因为现在太多给孩子看的科学教材,千篇一律都在告诉孩子结论,让孩子“记住”知识。
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被动而枯燥的,孩子们很快就失去学习的兴趣了,所以课本看似很多页,但其实孩子真正学到的并不多!
比如,,毛豆对“孵鸡蛋”这件事非常感兴趣。
我就想找一套科学书,给他讲明白。
但漫长过程中,我找到的几乎所有教材都是在教孩子“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孵蛋的过程需要21天”这个知识点。
是啊,孩子记住它只需要一分钟,但是这个信息在到达孩子大脑的时候,很难刺激孩子的记忆系统,让孩子记住。
终于有一天,我从信谊出版公司那里借到了一套《给孩子的科学素养》书,毛豆拆快递的时候,刚拆出来,直接就坐在地上看完了一整本!
它每册书都是16开,130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无论是图文印刷还是内容排版都非常有质感。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正巧这本就是在讲鸡蛋的。
书中老师给孩子们介绍:有个神奇的生命制造厂,会有安全带、有充足的营养、有专属空调等等。
毛豆的好奇心一下子打开后,阿德老师这才揭晓答案。
阿德老师在跟孩子讨论鸡蛋的过程,还通过问题扩展,引出各种生活中能见到的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
比如,阿德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鸡蛋一头尖一头圆?
原来圆的一头在生蛋的时候先出来,尖的一头在后面,这样鸡蛋才不会在半路卡住,让老母鸡生蛋更顺利;
看,虽然同样是讲鸡蛋,但是孩子们跟着阿德老师学到的知识非常丰富,各种生物学、物理常识等等都是融汇贯通的!
关键是,我看过几十套科学教材,只有这一套激起了孩子们好奇心!
我立刻,把这套书作为毛豆的科学教材了,说实话,在学校的科学课只能作为一个任务。
但是,在家的时候,我们是用这套书给毛豆开小灶的,嘻嘻,这也许就算是我们的私家信息优势吧。
有的家长问:“阿德老师这套书,既然作为补充教材,是不是得家长带着教啊?“
是这样的,我觉得《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这套书,对孩子的引导已经非常细致了,如果孩子有自主阅读能力的话,肯定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了,所以就自己读就行,家长没必要一定带着读。
如果说孩子上一年级、二年级识字量还是不是特别多的话,那家长可以陪着一起读就可以,但总之这套书对家长的依赖并不大,是很小的,只要孩子识字量够了,他能读懂,就是他能认识字儿,他就能读懂这个内容。
我为什么选用这套书作为毛豆科学的补充教材呢?
因为这套书中阿德老师的授课模式——他从来不让孩子死记硬背知识点。
他的科学课,都是先用悬疑故事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再引导观察周围环境,提出假设,最后再通过实验验证想法。
也就是说,书里的所有知识点,都不是直接喂给孩子们的(我真的很讨厌填鸭这种学习方式!)
而是在科学探索过程“好奇——观察——假设——求证”中,自己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推导出来的!
只有这种方式,能培养出高端科技人才。
说到这里要解释下,我之前说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尽量少看漫画,多看文字占大头的图书。
但科普类题材不一样。
气压、振动、磁感应、酸碱变化、蛋白质、生物电……这些东西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超出了孩子有限的生活经验,他们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
而这套书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其实不算简单,如果全是文字,确实很难把科学课堂的情景描述清楚。
于是,作者还是选用了漫画形式,边画边讲,把课堂上孩子们的提问—观察—实验过程展示明白,对这套内容略难的科学教材来说,“画”确实是辅助孩子理解的好方式。
放心,它不是那种口水趣味书,我选它做毛豆的科学教材是有道理的。
下面我举个例子,说说《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是怎么注重孩子的科学思维,而不是光记住结论的!

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而非死记硬背知识点

这套书不赞成死记硬背,而是以“好奇——观察——假设——求证”这种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孩子。
《物理大惊奇》这本书里,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情节。
阿德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悬疑故事——
小明一家人开车出游,去一座海拔3400多米的高山。路上,车子后面突然传出“砰”的神秘声音。
发出声音的物体是什么?
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对于这些问题,阿德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同学们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直线思维的安安认为,肯定是爆胎了。
小钧也赞同他的看法,认为是轮胎里的空气太多,压到石头就爆开了。
细心的乔乔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起自己有一次带着水壶坐飞机,水壶打开的时候,也发出了“砰”的声音。
她觉得,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汽车后座传来的神秘声音,原理应该与这个类似。
阿德老师肯定了她的想法,还现场演示打开水壶。
然而,现场静悄悄的,啥声音也没有。
安安提醒大家,这“砰”的声音应该跟海拔有关。因为,他有一次去海拔2000米的山上,打开水壶盖子的时候,也听见了“砰”的声音。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认为,汽车后座的神秘声音,肯定跟海拔有关系,只有在海拔足够高的地方才会出现。
那么,什么东西会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呢?
在阿德老师的适时点拨下,大家接触到一个重要观点——
空气压力。
由于空气压力的不同,同一件物品里的空气,在平地和山上的体积是不一样的。
以轮胎为例,从平地来到山上,轮胎是会变大还是变小呢?
在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里,孩子们又展开了新一轮头脑风暴。
有人认为,因为轮胎和轮毂之间有一条细细的缝,又或者,因为轮胎的某个小零件掉了,导致轮胎里的空气漏出来,所以轮胎会变小。
有人认为,大气压力促使空气钻进轮胎,所以轮胎就变大了。
眼看大家的讨论方向要跑偏,阿德老师适时提醒,一般情况下,轮胎是密闭的,空气出不来也进不去。但轮胎会变大变小可是真的哦,这是为什么呢?
小钧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想法,“会不会像面包发酵一样,自己就变大了?”
安安赞同他的观点,认为,“轮胎里的空气会自己膨胀!”
阿德老师不置可否,而是用一只气球、一个塑料瓶、一个打气筒和一根水管,来梳理、验证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大家最后得出结论——
山上的空气比平地少,所以气压比较小。
而当周围的气压变小时,气球的空气就会膨胀。
顺着这条思路,小朋友们跟着阿德老师抽丝剥茧,找到了发出神秘“砰”声的元凶——
一个装着面包的袋子!
袋子里面充满了气体,就跟气球一样。
到了山上,周围空气压力变小,面包袋子就会变得膨胀。
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爆炸,发出“砰”的一声!
再比如,《动物妙事多》这一册里,讲解母鸡是如何生蛋的。
鸡蛋里面,最早出现的是蛋黄——蛋黄本来在卵巢里,成熟后就会滑进母鸡的输卵管;
然后,才是蛋白——输卵管会分泌透明的黏液,将滑进去的蛋黄牢牢地包裹起来。这些黏液,就是咱们熟悉的蛋白;
紧接着,蛋膜出现了——它把蛋黄、蛋白包裹起来,变成我们熟悉的圆滚滚的形状;
再然后,是蛋壳——母鸡的输卵管会制造出小颗粒,聚集在蛋膜上,就是硬硬的蛋壳了。
这个过程涉及好几个步骤,好几个器官,单纯的文字讲解很让人费解。孩子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在小脑袋瓜里想象出母鸡生蛋的过程。
饱满的内容,给孩子知识盛宴
除了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方式,《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这套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宽度上,也让普通的科普读物望尘莫及。
首先,每一册书都是一个独立的科学主题。
《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全套共5册,分别是《物理大惊奇》《动物妙事多》《化学魔法趣》《植物大搜密》《创意大挑战》,涉及物理、动物、化学、植物、创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趣味知识。
每册书里,还有若干个章节,章节下面串联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其丰富程度堪称一场知识的盛宴!
举个例子,《动物妙事多》这册书里,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食物——
鸡蛋。
仔仔细细读下来才知道,一枚鸡蛋里竟然藏着这么多有趣好玩的生物学知识!
比如,人的卵子比鸡的卵子小那么多,可为什么人长得比鸡大多了?
蛋白、蛋黄、蛋膜和蛋壳,谁最先出现?
水面上筑巢的鸟,生出来的蛋为什么更尖?
蛋膜和蛋壳之间的泡泡,是干嘛用的?
为什么打鸡蛋的时候,看似脆弱的蛋黄其实并不容易破?
小小的鸡蛋里藏着大大的学问,引导得当,它们就会成为孩子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重要路标。
鸡蛋的故事里,毛豆最最喜欢的,是生鸡蛋和熟鸡蛋混在一起了,该如何把它们分开这个话题。
书里的小朋友们放飞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出了几种假设:
从重量和体积判断——鸡蛋煮熟后,会不会因为吸水变得又大又重?
从气味判断——把鸡蛋放在鼻子前仔细闻一闻,有鸡蛋香味儿的,就是熟的,反之就是生的,这种方法正确吗?
又或者,从导热性来判断——把两颗鸡蛋同时握在手里,很快就变得温温的那个,就是熟鸡蛋,始终冰冰凉的就是生鸡蛋。
阿德老师和小朋友们讨论了这几种假设,认为最后一种方法比较靠谱,原因在于——
生鸡蛋里面是液体,液体升温比较慢;熟鸡蛋里是固体,升温相对较快。
所以,把两枚鸡蛋握在手里,过一会儿,变得温温热的就是熟鸡蛋,始终冰冰凉的就是生鸡蛋了。
冬天坐椅子,铁椅子比椅子凉,也是类似的道理——铁传送热量比较快,因此升温比较慢,坐在上面始终感觉凉飕飕的。
利用“生鸡蛋里面是液体,熟鸡蛋里面是固体”这个特点,阿德老师和同学们举一反三,想了好几种办法,来检测鸡蛋的生熟。
比如,拿着鸡蛋摇一摇,明显有晃动感的就是生鸡蛋——液体会晃动,而固体不会;
又比如,把鸡蛋转起来,转得快的是熟鸡蛋,转得慢的是生鸡蛋——熟鸡蛋里蛋壳、蛋白和蛋黄整个凝结在一起,转的时候一起转,所以速度会比较快。
把旋转的鸡蛋按停又放开,继续转的是生鸡蛋,一动不动的就是熟鸡蛋——生鸡蛋里面是液体,即便被按停,里面的液体还在继续旋转。
对孩子们来说,汲取知识变成了愉悦的课堂讨。看似复杂又繁多的知识点,不过是讨论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哪里用得着花时间、花力气去死记硬背呢?
《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之所以能做到化繁为简,之所以如此生动有趣,跟课堂背后的总调度师——阿德老师,密不可分。
阿德老师本名廖进德,是台北师范学院的数理硕士,也是信谊基金会的科学教育顾问,从事儿童科学教育近40年。
《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这套漫画,是他几十年从教生涯的精华,书中时而充满童趣、时而妙语惊人的对话,都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真实的表达。
阿德老师认为,只有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他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积极的。所以,《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
在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里,所有的孩子,调皮捣蛋也好,安静听话也罢,无论他们是妙语连珠,还是傻乎乎地凭直觉推论,又或者整蛊搞怪,只要和课堂话题有一丝丝关联,都会得到老师的赞赏和鼓励。
就比如,《动物妙事多》里面有一段讨论,鸡蛋一头圆一头尖,那么母鸡生蛋的时候,究竟是圆头先出来,还是尖头先出来呢?
调皮的小钧认为,“圆头会朝前先出来!”
理由是——
“我每次上大号的时候,便便前面都是圆圆大大的,尖尖的地方最后才出来。”
同学们满脸黑线,阿德老师却一脸赞赏,认为“小钧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还用丝袜和鸡蛋,帮助小钧证明了他的观点。
这种人人平等的开放式讨论课堂,能够最大限度鼓励孩子们参与其中,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享受科学的美妙。
每册书都是16开,130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无论是图文印刷还是内容排版都非常有质感。
官方定价299元,咱们的团购价只要149元,相当于定价的5折。
团购详情
1、商品信息:
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全套五本  团价149元
2、购买方式:
点击文章后面的阅读原文,跳转至有赞店铺购买。或者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
3、客服您的体验是毛豆妈非常看重的事情。有任何问题都毫不犹豫联系客服。
客服电话13333053743,也可以。
客服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8: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