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海豚君所覆盖的泛消费大行业基本全部落下帷幕,虽近期有一定反弹,但全年来看,如果有人依然路径依赖,指望消费来获取超额收益,显然是异常凄凉的状态。
但这并不是说各大消费品类都是清一色的“卧倒状态”:在海豚君精选覆盖的15家泛消费公司当中,如果你消费主要放在了啤酒上,胜率显然是比较大的,譬如海豚君重点覆盖的青啤以及对比跟踪的燕京、百威亚太全年还都是难得的正收益。
在很多普通人的概念中,新消费动人心弦,啤酒这种老消费,多年来品牌不变、渠道不变,股价坚挺从何而来?海豚君本篇就结合十月底之前各大啤酒上市公司已经发布完2022年三季度财报,就跟大家梳理下,啤酒这波何来的超额收益,啤酒高端化到底走到哪里了,并结合最近的趋势变化,来看一个海豚君重点跟踪的几家啤酒公司中短期的机会和风险。
长桥海豚投研专注为用户跨市场解读全球核心资产,把握企业深度价值与投资机会。感兴趣的用户可添加微信号 “dolphinR123” 加入海豚投研社群,一起切磋全球资产投资观点!
不是只有量价齐升才是性感生意
资金都喜欢行业层面渗透率高速提升、公司层面量价齐升的逻辑,但当前经济经济增速大盘在3-5%之间徘徊的时候,这种生意少之又少,如果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来选,啤酒显然难入法眼,因为国内啤酒行业除了早过了消费总量上升的阶段,现在反而是消费量趋势性收缩的阶段,甚至龙头市占率提升的逻辑也已经进入越来越弱。
听起来很凄凉,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行业它给其他消费品行业可以带来很多启示:因为在消费缩量的情况下,一部分区域玩家通过价格战和并购整合,市占率逻辑也疲软了之后,通过结束价格战、默契“涨价”求利润来实现了持续的利润增长故事,为低增长时代的大消费品行业,走出了一股清流级别的利润增长范例。来具体看一下:
1).萎缩的啤酒消费量
a.先看长期数据,下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2013年开始,啤酒总产量逐年下滑,2018年开始下滑态势虽有所回稳且最近三年有疫情干扰,但整体仍在小幅缩量之中。
同时,中国单人喝啤酒的量也基本天花板了:目前人均啤酒饮酒量大约在34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2升,一方面人均啤酒饮酒量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国内啤酒的主力消费人群(20-45岁)数量也从2015年开始逐年萎缩,使得啤酒行业趋于饱和状态,具体可参照海豚君在覆盖青啤(《青岛啤酒(上):解锁超高端,啤酒 “茅台化” 是昙花一现还是终局宿命?》)对行业的阐述。
b.市占率集中逻辑步入尾声
虽然行业2013年之后已经进入整体萎缩,但龙头市占率仍在缓慢提升:两大国资玩家(华润、青岛)+两大外资玩家(百威+重啤)构成的龙四市占率从2013年到2017的四年间还提升了六个百分点。
但从2018年以来,这个市占率提升的逻辑已经越来越弱,尤其是这两年疫情干扰影响了全国性龙头的业绩表现,大龙头挤压地方性小品牌的操作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市占率上升的逻辑甚至也再逐步走向尾声。
c.一切向“吨价”看齐
上图的行业排名看似波澜不惊,但海豚君在回溯当中,发现它对应地却是啤酒行业一个硝烟弥漫的商战图景:
(1)早期在全国消费量还是上行阶段的时候,还是地方品类林立的行业格局,每到一个地方,大概就有自己当地的啤酒品牌;
(2)2013年销量到顶之后,靠前的玩家进入价格战状态,大量运营能力弱、没有能力走出本地的啤酒厂死在这一波浪花中,期间产能不断出清;
(3)2018年以来,当龙头市占率提升速度明显放缓,大鱼吃小鱼的红利基本结束。当年以华润收购高端品牌喜力为标志,行业彻底进入了有渠道、规模和资金优势的龙头强力并购整合,彻底走高端化的路径,行业竞争明确从 “吨量”竞争转入“吨价竞争”。
当进入吨价竞争,相比惨烈的价格战时期,头部玩家们就默契多了,一起进入了“涨价期”。当然任何一个行业,涨价是提高业绩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一直涨价一直爽。只是这种直接粗暴的提价法,一般只遭遇 “库存”反噬,毫无持续性可言。
d. 决赛高端
好在啤酒的涨价并非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粗暴提价法,而是伴随实际中的用户消费升级需求——从淡如水&贱如水到口感丝滑&价格友好,通过内生和外延式的品牌高端化,来提升中高端销量的占比,实现可持续的吨价提升。
以两大国民品牌华润、青啤来看,高端化推进涨价量化落地到公司业绩的表现这两家公司的啤酒销量都已停滞,四五年来基本没有增量,但在最近三年高端销量占比都在明显提升当中。
再看一下行业老大的目标:华润啤酒在最近的11月份渠道伙伴大会中明确目标,三到五年内高档产品销量从200万吨增长至400万吨。从龙头的目标上来看,通过高端化来实现吨价上涨的方式似乎还有不少空间。
而我们以高端品牌的龙头百威亚太来看,国内同行们的高端化也有不少空间:上市的百威亚太涵盖了四个地区——中国、韩国、印度、越南等,其中中国地区占比70%以上的销量,但贡献了公司60%以上的收入,国内的吨价明显是拖后腿的。
而即使是拖后腿的状态,百威在中国市场仍是绝对的高端王:在国内,高端啤酒产品中百威的销量占比超过50%。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两个品牌,华润中高端占比没过20%,而青啤没过30%,这两个明显还在高端化进程当中,三五年之内的赛点还是非常明确的“决赛高端”。
各家啤酒的高端化策略也非常清晰:
(1)百威亚太:利用专职经销商+传统渠道经销方式,实现全渠道覆盖,进一步强化百威的高档地位及全国影响力。
(2)华润啤酒:红区市场推进SuperX迭代,“五省+八大高地”向高端产品倾斜,聚焦脸谱、高档纯生、勇闯天涯系列。
(3)青岛啤酒:品牌精简,推进精酿及进口市场布局。
(4)重庆啤酒:乌苏全国化,培育新的网红大单品。
高端的奥秘:涨来的价格就是涨来的利润
不同于价格竞争的以量取胜,啤酒这种成本以包材为主、而且相对高毛利的快销品,迈入高端化的吨价上涨时代,涨价就是其实就是利润释放,因为啤酒行业中,成本主要集中在包材(铝、玻璃、瓦楞纸等,占比接近50%),而高端、低端其实差距更多是在于口味,好不好喝,包装上是没有太大差距的。
海豚君选取了五家头部啤酒公司,大家来感受一下:高吨价(PS:蓝色为毛利、黄色会成本,合起来柱子的长度就是单吨收入,我们按照柱子的整体高度来排序)基本对应着更高的单吨利润,包装让依然是易拉罐、玻璃瓶、瓦楞纸这种东西,成本上没啥本质区别,结果就是单价越高、毛利率越高。
现在,高端产品的价格可以达到7000-8000元/升(出厂价,下同),中档产品只有3000-5000元/升,甚至一些偏低端的产品只有2000元/升,其中造成的单吨毛利差距更大。
可以看到高端王百威亚太成本其实和本土品牌相差的不太,但是其凭借百威、时代、科罗娜在内等一系列产品在销售价格上却拉出很大差距,从而也带来了更高的单吨毛利与毛利率。百威亚太的单吨毛利能达到2500元,而其他本土品牌却长时间由于价格低,单吨毛利圈死在了1500元以下。
我们再纵向以单一公司的高端化过程的吨价、吨毛利的变化趋势来确认一下:重啤2020年嘉士伯资产注入之前两年,它的吨价不高,成本基本是在2100多一些,比较稳定,但嘉士伯资产注入之后,它在单吨成本基本未变的情况下,吨价的增长全部转化成了单吨利润,毛利率陡然拉到了50%以上。
小结:通过<1-2>两个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早已存量的啤酒行业里,龙头们走过峥嵘的价格商战和并购整合期,量的维度从总量还是抢占别人份额的角度,空间已经压缩到了感受不到的状态。
当下唯一确实地是“决赛高端”这一场终局之战,虽然2018年已进入高端赛跑状态,但如果以百威为一个完成后的标杆案例来看,国内品牌们高端结构化占比提升的红利至少还有3-5年时间可以走。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刚刚结束的三季度财报来看看,到2022年三季度,各家都走到哪里了?
进击的青啤、小而美的重啤
先说结论,通过三季度对比,这几家公司当中海豚君相对比较看好的是青啤,小而美的重啤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a. 销量:靠天吃饭,天临时给力
今年前十月啤酒产量相比2021年基本零增长,所以行业量的维度上仍然是停滞状态,而且前十个月拉平的销量主要也是靠“天”而来:今年夏天由于天气高热持续时间太长带来,从7-8月份产量基本上还在11-12%,进入十月产量下滑其实比较大。
而对应三季度各家销量上(由于华润港股没有三季度,对比数据不含华润),走出疫情之后,加上超长待机的炎热天气,让三季度各家啤酒企业销量都有不错的提升:其中量的绝对上不大的重啤提升最多,前九个月增长接近5%,而高基数纸上的青啤也还算不错,有接近3%。
而在更长期的吨价提升驱动上:青啤最优、重啤也算不错,而百威亚太明显是一个高端到顶的状态,吨价提升已经看到疲态,同时还没有换得销量的提升,增速还是低于头部其他公司。
落地到最终的收入表现上:百威亚太明显疲态,青啤、重啤、燕京的增长都还不错,但考虑到中高端底子还不错的,海豚君这里认为真正比较好得主要就是青啤和重啤。
收入端的短期四季度展望上:11月份卡塔尔世界杯以及2023年春节较早的缘故,四季度销量有可能同比还有希望增长。吨价方面,由于各家吨价继续提升(喜力增速接近20%、青啤中高档及以上销量增速超过8%),且世界杯期间啤酒需求与春节啤酒消费产品都偏中高端,四季度吨价提升基本没有悬念。
2、寻找毛销差改善空间更大的公司——重啤
我们知道,俄乌冲突导致大多数原材料价格都有一定上涨,对食品饮料公司的毛利率都有不小冲击,虽然啤酒行业毛利相对高一些,但由于成本结构中,包装成本(铝、玻璃、瓦楞纸)占比最大,其他原材料主要是农副产品如麦芽、酒花、大米等。
从这几家公司的情况来看,虽然三季度每家公司虽仍有吨价提升对毛利率的正面影响,但之前包材等原材料价格上行,近期下行之后各家公司都有采购周期的影响,他们三季度毛利率反而还是在变差状态(珠江啤酒受到会计准则变更影响,毛利率不作比较,其他A股公司已经调整过运费影响),除了燕京这种小体量公司之外,大龙头当中只有青啤的毛利率表现相对平稳,没有特别下滑
而且,由于近期啤酒公司大多把运输费用从销售费用项调到了成本项中,而且高端化一般对应着更高的营销投入,因此我们在考虑实际有效的毛利率时,更看重毛利率去掉销售费用率之后的毛销差。
毛销差维度,三季度更为优秀的公司显然是重庆啤酒,去掉了销售费用率的影响之后,重啤作为高端占比相对高的玩家,三季度进一步改善,而青啤相比二季度则在回落,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青啤三季度把疫情期间没投的销售费用甚至还额外加了预算来投入三季度的(具体情况可参考2022年10月27日青岛啤酒财报点评《青啤 “靠天” 火起来?四季度 “没天” 也未必凉》)。
而如果往后展望的话,毛利率上如果以2021年底为基点,下半年美国猛加息后,海豚君基于铝、玻璃、瓦楞纸在包材成本的占比权重粗估出来的整体包材成本下行了差不多20%。
海豚君测算了包材成本下行带来的毛利率弹性:如果是完全市场化的采购,在去年到现在包材成本已经下降接近20%的情况下,毛利率理论的上行空间有希望从38%上行到43%左右,至少五个百分点的利润释放空间,考虑到实际上各家有采购周期和锁价控风险等情况,海豚君倾向于接下来的至少半年左右,成本下降至少能够提升啤酒公司大约2-3个百分点毛利率。
4.改善聊胜于无的利润,到底后面谁的弹性最大?
由于成本端前三季度还未看到明显回落,加上三季度疫情缓解之后价格品牌销售费用投入的影响,目前几家啤酒企业的归母净利率改善并不算特别明显。从结果上来看,百威亚太表现最差,青啤最好,重啤也算还行。
而如果展望今年四季度以及更长维度的明年的话:海豚君首先倾向于去找量价能够齐增更明显的玩家,1)收入端这一波当中可以明显看到两个明确的高端玩家百威亚太和重啤之间的一降一升态势,而青啤则是在大基数之上保持了基本的稳定;2)毛销差上可以看到加入高端化连带的销售费用影响之后,重啤在高基数上仍在上升,重啤较为突出,而青啤本身绝对较低,因为销售投入节奏问题,三季度还在变差;3)综合看利润改善的话,三季度青啤在毛利率变差之后还基本维持住了前两个季度的增速,而重啤表现比较好,最终结果上最差得显然是百威亚太。
因此综合而言,海豚君在当前的阶段,最为看好的两个啤酒品牌是重啤和青啤两家公司,重啤收入端的逻辑更好,而青啤由于之前毛利率,包材成本的改善对它利润的释放空间更大。
青啤:成本改善落地,兑现真正的利润释放
海豚君持续跟踪的啤酒公司当中,主要覆盖了青啤和华润,由于华润没有三季度业绩,海豚君此次主要更新了对于青啤的估值判断,对于估值的逻辑,海豚君这里仅做简单解释:
短期来看,除了青啤本身收入比较稳健,高端化持续推进,四季度世界杯对收入的提振,这个公司库存基本对应的半年的收入,而原材料到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以来降价明显,原本的高价库存用完之后,从四季度开始,更低包材的成本有希望开始体现到收入当中,而青啤又是几家当中毛利率相对比较低,它的毛利率弹性也会更高。
即使在海豚君相对保守的毛利率和利润释放预期之下,按照WACC=11%&永续增长率g=3%假设,在DCF估值之下,青岛啤酒股份DCF估值下对应股价82.80港元,较当前收盘价有11%的上涨空间。
2)而从PE的角度看来看,青啤2023年的前瞻市盈率为30%,从过往PE波动空间来看,也仍是中间偏下的状态,尚未回到平均区间。
<本篇完>
长桥海豚君关于啤酒行业及相关上市公司的研究
青岛啤酒
财报季
2022年8月26日财报点评《进击的青啤:涨价才是王道
深度
华润啤酒
财报季
2022年3月24日财报点评《疫情之下,华润高端化决心不改
2021年3月22日财报点评《华润:啤茅崩了?未免太短视了
- END -
// 转载开白
本文为海豚投研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dolphinR123 获得开白授权。
/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提示
本報告僅作一般綜合數據之用,旨在長橋證券(香港)有限公司("長橋香港")及其關聯機構之客戶作一般閱覽及數據參考,並未考慮接獲本報告之任何人士之特定投資目標、投資產品偏好、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狀況及特別需求。投資者若基於此報告做出投資前,必須諮詢獨立專業顧問的意見。任何因使用或參考本報告提及內容或信息做出投資決策的人士,需自行承擔風險。長橋證券毋須承擔因使用本報告所載數據而可能直接或間接引致之任何責任或損失。本報告所載信息及數據基於已公開的資料,僅作參考用途,長橋證券力求但不保證相關信息及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過往表現並不可視作未來表現之指標或保證,亦概不會對未來表現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之聲明或保證。
本報告由長橋香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 分發,長橋香港為根據香港法例第 571 章證券及期貨條例在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證監會”) 註冊為持牌法團,中央編號為 BPX066。
本報告中所提及之信息或所表達之觀點,在任何司法管轄權下的地方均不可被作為或被視作證券出售邀約或證券買賣之邀請,也不構成對有關證券或相關金融工具的建議、詢價及推薦等。本報告所載資訊、工具及資料並非用作或擬作分派予在分派、刊發、提供或使用有關資訊、工具及資料抵觸適用法例或規例之司法權區或導致長橋證券及/或其附屬公司或聯屬公司須遵守該司法權區之任何註冊或申領牌照規定的有關司法權區的公民或居民。
本報告僅反映相關研究人員的觀點、見解及分析方法,並不代表長橋香港及/或其關聯機構的立場。
報告所載觀點、推薦或建議,僅反映研究人員於發出本報告當日之判斷,也可在無提前通知的情況下隨時更改。
長橋香港無責任提供任何更新之提示。長橋香港可發出其他與本報告所載信息不一致或有不同結論的報告。
長橋香港的銷售人員、交易員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向我們的客戶及我們的自營交易部提供與本研究報告中觀點不一致或截然相反的口頭或書面市場評論或交易策略。
長橋香港的自營交易可能會作出與本報告的建議或表達的意見不一致的投資決策。
本報告由長橋香港製作,版權僅為長橋香港所有。任何機構或個人未經長橋證券事先書面同意的情況下,均不得 (i) 以任何方式製作、拷貝、複製、翻版、轉發等任何形式的複印件或複製品,及/或 (ii) 直接或間接再次分發或轉交予其他非授權人士,長橋證券將保留一切相關權力。
有關不同產品風險的詳細信息,請訪問 https://support.longbridge.hk/topics/misc/1df76a6?locale=zh-CN 上的風險披露聲明。
編寫研究報告的分析員(們)特此證明,本研究報告中所表達的意見準確地反映了分析員(們)對此公司及其證券的個人意見。分析員(們)亦證明分析員(們)過往、現在或將來沒有,也不會因本報告所表達的具體建議或意見而得到直接或間接的報酬。分析員確認分析員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在研究報告發出前 30 日內及在研究報告發出後 3 個營業日內交易報告內所述的上市公司及其相關證券。
截至本報告之發佈日,若長橋香港擁有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的財務權益,其合計總額未有相等於或高於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市場資本值的 1%。
分析師或其聯繫人沒有擔任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
分析師或其聯繫人與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沒有任何經濟利益。
長橋香港不是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之造市商。
長橋香港沒有員工受僱於或長橋香港與有關聯的個人沒有擔任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
/文末福利
欢迎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海豚投研群,与投资老鸟畅谈投资机会。
研报不易,点个“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