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隐语》
薛超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1
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薛超伟陆续找到几份稳定的工作,但没有在职场坚持下去。因为内向社恐的性格,他在公司里不自由、很拘束,在热爱开会的老板面前说不了几句话。最后,他决定只为自己工作,全职投入创作。
他的作品《隐语》书写的,便是和他类似的社恐青年。薛超伟还原“社恐”心灵的真实风暴:一边害怕,一边渴望生活。他们面对城市,难于找到锚定自我的位置;面对上一辈,无法成长为能够取而代之的合格的“大人”;面对万花筒般激变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他们一边焦灼于无从融入,一边寻找属于自己的门径。从小镇、魔都、监狱、出租屋、寺庙和封锁期的家庭,书中的九篇小说都关注着这些生存夹缝里的隐没者。
《茫:士兵日记 1916-1919》
[新西兰]伊恩·特拉福德 著 姜鸿玉 译
尺寸·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3-03
亚历克·特拉福德生逢乱世,总是思虑重重,一天,他吩咐儿子哈维到天花板上寻找一个神秘包裹,并把它烧掉。那是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记,用破旧军用防水布紧紧包裹,对此亚历克只说了一句:“那是定时炸弹。”
哈维没有依照吩咐毁掉日记,而是把它珍藏了起来。再后来,哈维的儿子出生、长大,第一次见到了这本日记,他决心把祖父的文字流传下来,这便是《茫:士兵日记1916-1919》的来源。
作为英国远征军的一员,特拉福德在1916年离开家乡,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曾横跨大洋来到埃及,转战比利时的防线,还走过战时伦敦的疗养院与街头,经过法国乡间被战火波及的田野。尽管在战争中禁止写日记,但他还是随身带着日记本,详细记录下朋友们的故事,他们如何死去、葬于何处。在这些战壕日记里我们看到,战争无关英雄主义,是死亡、疾病、敌人、恋情,这些生命最日常的时刻构成了战争。
《软弱的反叛者:太宰治传》
[日]奥野健男 著 吕灵芝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02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度过了怎样的一生?
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想成为作家,21岁时和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结婚后,写出了《富岳百景》及《斜阳》等作品,成为当代流行作家。1948年深夜,他与一位崇拜他的女读者兼女朋友自杀,享年38岁,留下了《人间失格》等作品。
太宰治曾至少五次尝试自杀,也主动地将自杀未遂的经历和体验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自杀既是太宰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他文学的一大主题。日本文学评论家奥野健男写作的这本传记《软弱的反叛者》,在太宰治研究领域颇有名气,他讲述了太宰治掩盖在软弱矫饰下的反叛的一生,试图还原他最为真实的面貌。奥野健男认为,“被选择的狂喜和恐惧同时存在”这句被太宰治写在了所有作品开篇的话,最能象征其本人。
《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
[巴西]若昂·比尔 著 杨晓琼 译
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1
巴西贫困移民卡塔里娜的晚年在“维塔”度过,她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消磨剩下的人生。维塔是巴西一家吸毒者和社会弃儿康复中心,一位线人如此介绍它:“这是人类的垃圾场。你必须去那里。你会看到人们对人做了什么,现在做人意味着什么。”
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并不罕见,患病者与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这里等死。人类学学者若昂·比尔历时多年,在这本书中探索维塔的运作机制,以及患者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她的亲属、追踪医疗档案,解开她写作的神秘词句,比尔追溯了她的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及经济的复杂网络。她发现,在经历了12年多的错误诊断和危险药物治疗后,卡塔琳娜被带入了一个被市场力量、低效官僚机构和分解家庭关系所控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人会为卡塔琳娜的命运负责。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
[法]阿兰·巴迪欧 著 刘云虹 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2
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或许是一份合适的薪水、一个健康的体魄、一群亲密的朋友、一辆舒适的轿车、几个可爱乖巧且成绩优异的孩子。
熟悉巴迪欧的读者很少会把他和“幸福”联系在一起,他自己也如此说道:“要么我涉及法国革命、俄国革命、罗伯斯庇尔等,这些革命和这些人物都或多或少带有‘恐怖’这一标记;要么我求助于大量令人费解而非愉快的诗歌,如马拉美、佩索阿、华莱士·史蒂文斯或保罗·策兰。更不用说,我的主要导师中有几位很难被视为快活的人,至少在最初的阅读中如此,就像笛卡尔或帕斯卡、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
在《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中,巴迪欧讨论的重点却落在了幸福上,他明确了哲学的任务并试图重新给出幸福的定义:“真正的哲学,不断奋起反抗世界的不公正”,“只有当个人接受成为主体时,才有幸福”。对巴迪欧来说,生命里不可或缺的是:论证、思想的普遍逻辑、对新近诗歌的认真阅读、对大众示威游行的危险介入,以及没有保障的爱,因为“任何幸福都是一种对抗有限的胜利”。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
黄博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3-01
十多年前,如今是四川大学副教授的黄博第一次站上讲台,被一群学生追问——“秦始皇长得帅吗?”他回忆那个时刻:“当时我正侃侃而谈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我当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显然,面对同样的话题,历史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这也是他写作《如朕亲临》一书的缘起,他希望暂时抛开学术研究的包袱,冒险尝试另类的写作方式。他戏称此书为“三无之作”——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但胜在情绪饱满、生机勃发。黄博找寻宋代皇帝御容故事之种种: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更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故事。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他也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美]琳达·诺克林 著 李建群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02
如果达·芬奇有个与之才华比肩的妹妹,会发生什么?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展开反思,写下了著名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一文,正式吹响了艺术领域女性主义的号角。文章标题来自诺克林与一位画廊老板的对话,老板向她抱怨:“琳达,我真希望能在画廊里挂一些女性画家的作品。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呢?”
她一针见血地在文中提出批评:不管女艺术家多么天才、多么勤奋,在现有的制度构成和社会分工条件下,女艺术家始终无法获得和男性同行类似的艺术成就。诺克林也探讨了缺少伟大女性艺术家的深层原因,包括性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问题。2006年,诺克林又发表了《“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30年以后》,进一步解构了对“伟大”的理解,并反思了当初的那些批评和愿景,跟进了30年来的改变和现实状况。这两篇文章一并收录在这本《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50周年纪念版中,是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无情之地:冰峰168小时》
[英]乔·辛普森 著 乔菁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3-01
“绳索向下扯了几英寸。你能坚持多久,西蒙?我心想。再过多久,你就会和我一起掉下来?”
1985年,25岁的乔·辛普森和21岁的西蒙·耶茨登顶难度堪比喜马拉雅诸峰的南美山峰——修拉格兰德峰,创造了西壁线路的首攀纪录。比登顶更难的,是活着回去。在下山的路上,乔摔断一条腿,西蒙尝试用绳子把他放下山去,然而在过程中,乔悬在了一堵冰崖中间,无法继续活动,他的身下是深不见底的冰隙。西蒙在上方拉着绳子苦苦支撑一个多小时,直到再也坚持不住,只能从背包里拿出刀割断了绳子。
回国后,西蒙的举动受到众多谴责,为了替好友辩护,乔写下这本书,还原两人直面绝望、死里逃生的过程。后来,他们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冰峰168小时》,电影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如此评价:“它使你恐惧,让你面对道德难题和抉择,也展示了一些重要的主题:宽恕的本质,世界的冷酷与孤独,以及虽有缺陷但依然关键的人类情谊。”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徐鲁青,编辑:黄月、徐鲁青,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