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讲讲形而上的事物吧,上世纪80年代,思想大解放,哲学之类形而上的东西成为显学,那时候的大学生,流行的是看尼采、叔本华、萨特佶屈聱牙的大部头名著,聚会闲聊时,不来几句“上帝死了”“存在即是合理”之类的名言,聊聊萨特和波伏娃的开放性婚姻,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哲学文学之类形而上的事物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得七零八落,人们羡慕的是实权实利,谈论的是车子房子票子五子登科,形而上的哲学文学被束之高阁,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顾城,正是在出国后接受不了这种落差,而走上绝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形而下是形而下的基础,这没什么不对,一个社会整天高谈阔论,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把玄学空谈作为主流,是不正常的;但一个社会也不能只讲形而下不谈形而上,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偶尔也要抬头仰望星空。哲学文学之类形而上的事物就像盐,不能多放,但是没有也让人觉得索然乏味。
2
对于哲学,国人耳熟能详的是劳动价值论、辩证唯物主义、“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之类的论述,其实这些,都不是老马的首创,而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的智慧结晶。
从经济学的角度,老马的《资本论》同样可以算得上是经典著作,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并由此推断出工业化大生产由于资本攫取了过多的利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将会导致消费不足,生产过剩,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哪怕是只凭借“剩余价值理论”,老马也能够在经济学史上有一席之地。
为了化解这个社会大生产中引发的消费不足、生产过剩的巨大矛盾,之后的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老马给出经济上的解决之道之计划经济,上世纪20年代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后,取代美国成为新的灯塔国,一时之间成为左翼运动的圣地,前来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
1935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但回国后一言不发,将访苏期间写的日记封存50年才发表。
比起作家更早发现计划经济存在问题的是经济学家,1920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认为中央计划无法有效确定某种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无法准确计算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和原材料,因而是不经济的。
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学派米塞斯、哈耶克与支持计划经济的波兰经济学家爆发了关于计划经济的大论战,虽然双方谁也未能说服谁,但米塞斯、哈耶克关于计划经济的预言后来都被一一证实,完全取消市场的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看上去避免了经济危机和周期性波动,却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美国的解决之道是抑制垄断托拉斯,上世纪20年代的进步运动对国内大型垄断托拉斯进行了拆分,这对于消费不足、生产过剩有所改善,但只是延缓了危机,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创造需求,避免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罗斯福的新政也是类似的思路。
在二战后一段时期内,凯恩斯主义取得了显著成效,西方各国经济迅速从二战中的一片废墟恢复,但凯恩斯主义实施到上世纪60年代时,西方各国也相继掉入了滞胀陷阱,一边是高通胀,一边是经济增长停滞,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拉动经济进入了无效区间,最终不得不回归古典经济学,退出政府拉动投资之路,回到小政府,重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作用。
小胡子为了把德国带出经济危机,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但内核跟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大体类似,不过小胡子主要是把订单放在军事装备生产上,发行了大量的梅福券来支付军事订单。
然而依赖梅福券的财政政策不可能一直进行下去,因为支出并未获得利益。梅福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重新武装,其余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少量的军备被销往海外,但大部分军备不能产生任何价值,相反,它们在被生产出来后仍然需要费用来维持。
基础设施建设也几乎没有短期利润,从长远来看,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也许可以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短期内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带来税收大规模增长。梅福券本质上是需要归还的借款,到了1938年,梅福券已经增长到120亿马克之多,小胡子领导的德国发现他们无法归还这些债券,为了避免经济崩溃,对外发动战争是唯一出路。
国家资本主义之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暂时延缓了问题,最终不是经济崩溃就是走向战争来解决危机。
欧洲和拉美地区则开始尝试提高工人收入,以高福利来使得民众放心消费,避免消费不足。应该说这个策略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功。但过犹不及,过高的社会福利必然导致对资本征收重税,资本纷纷跑路,老欧洲和拉美地区入不敷出,经济陷入停滞。
资本和劳动存在一个均衡,资本攫取过多,员工996,或者员工福利过高都不利经济发展。
或许,经济有繁荣和衰退是常态,就像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一般。我们不应该去人为压制经济周期波动,而应该去顺应周期和波动。衰退和萧条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可以淘汰落后产能,释放社会资源。
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成功自古无。社会制度同样在进化,试错,直到找到最合适的发展道路、最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度。成功的制度不仅仅是被理论证实,而是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
老马另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但劳动价值论并非老马首创,而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先提出概念,老马是为了强调工人运动的正当性,而主张劳动价值论。更多是一种规范,而非实证。也就是认为世界应该如何,而不是现实是如何运行的。
事实上,受到更多支持的是要素价值论,也就是说,劳动、资本、土地三者共同创造了价值。至于剩余价值,则用超额垄断利润来解释。劳动、土地、资本三者谁获得利益更多,看谁更稀缺。
在工业革命初期,城乡二元化,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农村人口过剩,能够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产业工人。所以工人的收入被压制到最低,资本攫取了超额利润。一些依赖土地稀缺性的地方,利润市中心一些铺子,人气旺做啥生意都好,房东(地主)攫取最大份额,劳动和资本都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为房东打工。
至于价值或者说价格,是什么决定的呢?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在工业革命的初期,物资短缺,所以价格主要由供给决定,生产者说了算,价值的下限由要素决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过剩,此时价格有消费者决定。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效应而非产品的成本。
边际效应决定了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多少。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边际革命,1825年,英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以生产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均无法解释此种现象,古典经济学对于“水与钻石的悖论”等一系列问题无法给出经济学解释,古典经济学亟需一场革命。
1871年,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边际效用论的概念,之后的奥地利学派、数理学派(瓦尔拉斯、帕累托)和美国学派(克拉克、费雪)等经济学家对边际效应论进行了深化,并最终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形成。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指物品的价值是以最后一个边际效用价值决定。以水和钻石的悖论为例,为何钻石没有什么用途,为何价格昂贵,而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却相当廉价。这是因为钻石稀少,对于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高,愿意为之出高价;而水到处都是,最后的边际效用低,所以廉价。如果水很稀缺,例如在沙漠中缺水的旅人,愿意为水付出比黄金钻石更高的价格。这也跟“物以稀为贵”之类的常识相符合。
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格?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是一个内在的亘古不变的锚点;但在边际革命之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不过是相对稳定的价格罢了,同样可变,随着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变迁而变化。
这种观念的变迁,其实跟古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变迁导致哲学认知变迁有关。在古典物理学时代,普遍认为存在以太,一个亘古不变的参照系统;但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古典物理学的基石坍塌了。连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速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还有什么是不可变的呢?
一切都是相对而言,万物可变,一切皆流,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唯一不变的是世界处于持续不断地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价值自然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运去金如铁,时来铁如金。比起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毕竟社会和科技在进步,但为何上世纪80年代哪怕是中专生都有不错的前程,而现在的985211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难呢?
并不是内在的价值低,而是物以稀为贵。上世纪80年代,WG之后社会极度缺乏知识分子,而一年的大学生不过几十万,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今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上千万,需求饱和,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所以大学生就没有当年那么“值钱”了,文凭出现贬值现象。
4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真实存在的正确反映。客观真实我们每个人也许能够感悟到一部分,但我们只能无限逼近,一个物体我们看到它是通过物体发出的光,摸到它是通过触觉,认知到内在是通过逻辑和思辨,这些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我们是通过模型来认知真实世界的。例如我们说太阳和地球在天空中运行,有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理论,实际上是两种模型。真实的天体在星空中运行的轨迹要复杂得多,地球运行的轨迹并不是圆形或者椭圆形,而是受到种种作用力的影响,近似椭圆,我们只能以一个椭圆的模型来描绘,要想精确地描绘,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只能用模型来近似。
模型之间可以比较好坏,一是看精度,精度越高越好,二是复杂度,复杂度越低越好;三是适应范围,适应范围越广越好。
以地心说和日心说模型为例,如果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和太阳两个天体,那么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其实是等价的。但是加上其他的行星就不一样了,希腊晚期天文学家托勒密,发现了地球是球体,但同时提出了地球中心说,按照他的理论,对行星天体观测时需要加上一个又一个的复杂的运行轨迹如本轮、偏心圆和均轮来以实际观测相符合,而日心说模型则简单得多。所以,日心说模型是优于地心说的。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也是如此,牛顿力学可以看作是相对论的近似,在低速状态下,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差异很小,但到了高速例如接近光速,牛顿力学跟实际观测误差很大,不适用了,只有相对论能够吻合。但相对论是绝对真理吗?也不尽然,相对论也只能解决宏观而不能解决微观问题,微观需要用量子力学解释,这二者可能也是一个更高级的理论或者模型的一部分,只是现代的物理学家尚未发现这种统一的理论。
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第一性和第二性问题更多是看如何定义,之后则如鸡生蛋、蛋生鸡,源源不绝生生不息互为因果。
辩证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除了在第一性和第二性问题上的不同,其他可以看作是等价的。
无论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论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还是心物一体,其实都是一些认知模型,是我们认知客观真实世界的工具,但并不是终极客观存在,也并非真理。
这些工具就像渡河的船,我们的目的是到达对岸,当然没有船我们去不了对岸,好的船可以让我们更快到达对岸,但船并不是对岸。
一切都是相对而言,花非花,雾非雾。
认知有三境,第一境:看山是山,水是水;第二境: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第三境,看山仍然是山,水仍然是水。
要真正理解客观真实存在,只能靠悟。一开口即错,一说即错。语言和模型必然会大量的信息被过滤掉,产生扭曲。心中之竹、眼中之竹、口中之竹、笔下之竹是不同的概念;但我们又不得不说,作为一种社会生物,我们只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不能直接用脑电波沟通。
语言和模型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部分,大部分冰山在水下,不可说,只能用心去感悟。说只是一种提示,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让你去发现隐藏在迷雾之后的月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