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特与伊朗和解看中国的思路
平均阅读时长为 2分钟

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了一份备受关注的三方联合声明,三国宣布:
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于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
双方同意将激活两国于2001年4月17日签署的安全合作协议和于1998年5月27日签署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科学、文化、体育和青年领域总协议。
三国均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
这件事情引起很大反响,国际舆论总体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根据伊朗方面事后透露的消息,会谈想法是一个月前伊朗总统莱希访华之际由中方提出,征得伊朗同意后中国再搭线去联系沙特,整个过程没有泄露一丝风声。
虽然美国后来表态称“沙特事前向华盛顿做了通报”,但外界普遍认为那是特使已经到北京、甚至是3月9日三方已经达成协议后沙特才告知的华盛顿,而非出行前。
当然,美国媒体也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具体来说,美媒认为沙特和伊朗的修好工作其实是海湾地区阿曼、伊拉克、阿联酋等国家积极斡旋的,只不过沙特和伊朗愿意让中国做个“见证”以增加协议的分量(协议本身并不重要,如何履行才是关键)。
前面简单介绍了背景,接下来重点谈谈该事件呈现出的中国外交思路。
1、
新时代以来,尤其是2017年小萨勒曼上台以来,中国与沙特的关系迅速升温,大有超越美沙关系的架势。
不过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沙特、阿联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巴林)交往时却始终存在一个心结——伊朗。
伊朗由于其国家实力和激烈反美的缘故,已经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层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俨然一个“缩水版俄罗斯”(伊朗有8000多万人口,50余万军队,海合会六国总人口不到4000万)。
而沙特虽然综合国力不及伊朗,但财大气粗,且在国际石油体系中地位突出,也是中国努力争取的对象。
如此一来,沙伊交恶便给中国整合中东地区带来了很大阻力,同时给美国以可乘之机。
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继承自英国“离岸平衡手”,非常喜欢在亚欧大陆上塑造对立——欧洲与俄罗斯的对立,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与伊朗的对立,中国与日本的对立等等。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伊朗在西方媒体的叙事中就是“中东俄罗斯”,是美国竖起的一个靶子,用来威胁富裕的海湾阿拉伯国家。
在华盛顿的期许中,其实非常希望让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和解,然后组成对伊朗的军事同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帮助伊朗与沙特达成建交协议,相当于初步解决了一个简易版的“欧洲(海湾阿拉伯国家)-俄罗斯(伊朗)”矛盾。
考虑到中国未来的贸易拓展蓝图是将东盟模式(第一大贸易伙伴)复制到海湾国家地区,以打造下一个外贸易增长极,此番有效处理掉伊朗问题等于扫清了一个关键障碍。
2、
沙特伊朗在北京会谈
美日韩三边会谈。拜登像是一个家长,低着头的尹锡悦和岸田文雄像是两个吵架的孩子。
最近几年是国际地缘政治激烈重组的时期,各方都在纵横捭阖,巩固阵营。
中国斡旋了伊朗和沙特,美国则暂时解决掉了日韩之间的矛盾。
文在寅时期,韩国整体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甚至多少还有点偏向中国、激烈对抗日本的感觉,被认为是美国亚太反华链中“最薄弱的一环”。
然而到了尹锡悦时期,韩国几乎一边倒向美国,并努力缓和日韩矛盾。
尹锡悦敲定了由韩方基金会代为赔偿二战时期日本强征韩籍劳工损失的方案,日本方面投桃报李,乘势取消掉一系列对韩制裁措施,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升温。
解决掉劳工赔偿方案后,尹锡悦总统于3月16日至17日访问日本,时隔12年韩日领导人再次重启“互访外交”。
尹锡悦夫妇与岸田文雄夫妇在东京多次组织氛围轻松的私下聚会,一派其乐融融的画面。
可以这样讲,成功调解日韩矛盾是拜登政府的重大外交胜利,其意义不仅在于巩固了美日、美韩同盟,还为特殊场景下整合形成“亚太版北约”排除了内部障碍。
回到中国的话题。
除第一部分提到的经贸层面考量外,调解沙特与伊朗矛盾也是在为沙特加入上合组织铺路。
在未来宏伟的蓝图中,上合、金砖必然走向扩员道路,最好的场景是能够将富裕的海湾国家纳入其中,并建立中国-海湾自贸区。
平心而论,当前无论是上合组织、金砖组织还是中国其他的核心圈子,里面小伙伴们家境都很一般,有些还得靠中国接济一下。
而海湾六国的人均GDP基本都在2万美元以上,个别甚至到达5万、7万美元,属于发达国家水平,他们的加入意义十分重大。
沙特王储日前宣布,将开建一座400米高的巨大立方体建筑,里面有一座飞碟形状的高塔,“魔方”从里到外塞满未来科幻元素。
3、
中国斡旋中东地区矛盾其实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己身上的“乌克兰/俄罗斯压力”。
在此之前,美欧国家将所有国际议题全部抛诸脑后,无论什么国际场合,开口必提乌克兰,这种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逼得地球村里每个国家都得为乌克兰危机做“非黑即白”的表态。
其实现实世界不只有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打仗,中东的也门(伊朗和沙特各支持冲突武装一边)同样身处战乱,近2000万人粮食得不到保障,只不过无人问津也无人援助罢了。
沙特和伊朗恢复建交给也门危机带来曙光,人们这才意识到,原西方国家会有针对性的选取舆论热点话题,过分拔高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地缘危机。
站在中国角度,让世界各国意识到国际外交话题不止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显然有助于缓和舆论环境,用“围魏救赵”的思路去解决美国前段时间释放的军援俄罗斯等议题炒作。
另一方面,在斡旋沙伊矛盾的过程中,中国实际上也为冲突各方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美国方式的“技术路径”。
简而言之,一条路径是绝不妥协、坚持理念、用武力分出胜负,另一条是求同存异、维持最低限度的谅解并恢复对话。
在战争已经爆发或历史矛盾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两条路径孰优孰劣,相信人们会逐渐做出选择。
阅读原文 关键词
美国
国家
与伊朗
沙特和伊朗
与沙特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