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邓小平,我们眼前浮现的常是他发表讲话和视察工作的画面,我们在仰望敬佩他的同时,却忽视了他身上的“烟火气”。
其实你知道吗?也曾有人向他提出过一个有些俏皮的问题。
“您这一辈子跟谁的关系是最好?”
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
在邓榕心中,父亲邓小平像是一片沉静的湖,有人向湖里扔石头,湖水只泛起淡淡的涟漪,有人傍水而居,湖水便倾尽所有滋养生灵。
就是这样一位低调沉稳的人,在被问到关系最好的人时,却一反常态的拉开了话匣子。
“周总理,还有你李伯伯、聂伯伯。他们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最默契的伙伴,最感谢的人。”
他们之间是怎么相识的,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在邓榕的追问下,一段段前尘往事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是总理也是兄长

邓小平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对我来说,周总理始终是一位兄长。
1920年10月份邓小平远赴法国求学,11月,周恩来也登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轮。
彼时素不相识的两个年轻人不会想到,他们未来将会成为多年的挚友和最佳搭档。
正所谓“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1922年,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周总理在执行委员会负责宣传。而一年后,当时年仅18岁的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由于年龄小,周总理对他颇为照顾。
那时周总理主要负责支部工作,邓小平则在旁辅助,办《赤光》,刻蜡版,做具体工作。
在高昂的革命热情的氛围中,两人并肩作战,成为至交。
邓小平很怀念那一段的历程,提起时甚至能细数当时两人共同的爱好——看足球和吃牛角包。
可以想象,两个为革命拼搏的年轻人在那样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异国他乡,在做完一天的工作后,一同吃着牛角包看一场球赛,是多么弥足珍贵的回忆。
后来,邓小平接任政务院副总理(后改名为国务院)的职位,协助周总理工作。
邓小平感慨:时隔多年,一切好似如故。两人保持着从前的默契,互相信任,互相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总理曾将一张自己与夫人邓颖超的合影送给邓小平。
照片上,周总理与夫人笑着看向镜头,眼神和煦温柔。一张薄薄的照片却承载了两家深厚的情谊。
邓小平很是珍视这张照片,将它和自己的所有荣誉放在一处,在他心中,得此知己,就是荣誉。
在周总理去世后,每当怀念旧友时,邓小平就会端详这张照片。
看着照片背面周总理亲笔写下的赠言,这位风度翩翩才华过人的兄长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
邓小平的长子曾感慨:我父亲和周总理这份友谊真是伟大,世上难找的。
或许你会觉得用伟大形容友情有些夸张,但放在他们身上,却是再合适不过。
在邓小平最艰苦的那段时光,周总理纵使环境艰难,依然尽自己所能为邓小平提供支持与保障,始终对他寄予厚望。
而邓小平也没有辜负总理的信任,在他回京后,日以继夜地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为扭转当时的时局做出重大贡献,也为患病在身的周总理分担了重担。
周总理终于安心的接受了治疗,在病床上,他也时刻关注着国家,在听邓小平的举措时他欣慰的笑了:小平在,我就放心了。
周总理的病情一步一步恶化,在又一次要进手术室前,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拖着虚弱的身体,却坚定的用在场的人都能够听见的声音说道:
“小平同志,你的成绩证明了你的才干,你能走得很远!”
谁能不动容呢?这是一位总理对搭档的托付与信任,也是一位兄长对弟弟的肯定与支持。
邓小平感受着掌心传来的周总理的力量与温度,心中情绪翻涌,无数的感激转化成更坚定的信仰,用力的点了点头。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邓小平忍着巨大的悲痛,为周总理致了悼词。这个在女儿眼中如湖水般沉静的人,却在宣读悼词的过程中几度哽咽。
一朝相知,终身知己。邓榕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在写下悼词时,父亲多次停笔沉思,或许他想了很多。
想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想曾经那两个在革命浪涛中打地铺吃面包的无畏少年。
邓榕擦了擦湿润的眼角,为父亲满上水杯,邓小平润了润嗓子,开始讲述他与第二位挚友的故事。

李大哥是我们的账房先生

邓榕知道父亲口中的李伯伯,就是李富春,他与邓小平同样相识于法国。
在法国时,邓小平与李富春和他的爱人蔡畅亲如一家,时常称比自己大四岁的李富春为李大哥,称蔡畅大姐。
两人年纪相仿,共同编辑《少年》期刊,在繁忙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干劲满满。
后来邓小平回忆时也感慨:少年人不怕苦难,滴下的汗水都能汇成翻涌的巨浪。
共同度过那段艰苦岁月,也使得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后来李富春夫妇和邓小平相继回国投身革命斗争,纵使天各一方,他们仍是彼此挂念的至亲。
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李富春大展才华和同事们一起协助毛主席,最大限度的争取和维护我国的利益,后期也妥善的处理了条约签订后续问题。
这份协议对我国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李富春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邓小平回忆时面露敬佩,“当时大家绷着一根弦,怕出任何差错,这种事情需要中间有人协调,李富春就是那个人。”
1954年9月,李富春和邓小平的缘分又添一业绩,在升任同职位后又一同搬进中南海庆云堂,成了邻居。
这个巧合,让两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邓小平夫妇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李富春家做客。
邓榕回忆小时候,最喜欢和弟弟一起跑去李富春家看大人打牌。
李富春夫妇热情好客,虽然平时自己省吃俭用,但有客人来时,蔡畅就会准备夜宵。
“蔡妈妈的手艺一绝!”邓榕经常在吃的肚子鼓鼓时擦着嘴巴称赞,憨态可掬的样子引得大人们笑语连连。
邓小平他们打牌都很认真,要记分分胜负,李富春包揽了这个工作,邓小平幽默的称李富春为“账房先生”。
这个称号勾起了大家的回忆,李富春说:我只是个先生,小平曾经是油印博士呢。
往昔岁月又回到眼前,众人的思绪也纷纷打开,那天他们聊到深夜还意犹未尽。
临走时邓小平拉着李富春夫妇的手,深切的喊了句大哥大姐,李富春不禁眼眶湿润。
中南海庆云堂承载了两家多少欢声笑语情深意切,曾在李富春家任职的警卫都说:
“他们亲密热闹,其乐融融的样子,完全就是一家人嘛。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向我们和家人相处时一样的。”
时光飞逝,1975年1月8日,患病的李富春在北京医院治疗。
蔡畅因为患上感冒,生怕传染丈夫,影响他的健康,便留在中南海,但凌晨时却传来噩耗——李富春病情恶化。
等到蔡畅赶到医院,主治医生迎上去,紧紧握住蔡畅的手,低下头来,沉默着,始终没有开口说话。
良久,邓小平走过来一把握住蔡畅的手,眼中含泪,悲痛地说道:“大姐,节哀顺变。”
李富春永远的离开了他的爱人与挚友们。
1975年1月15日,李富春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邓小平为李富春致悼词,周恩来拖着病躯,全程站着参加完了追悼会。
在听完前面两段故事后,邓榕的内心已然汹涌澎湃,但她没有打断邓小平,静静的聆听着,暖风拂过吹动窗帘,第三段故事也拉开了帷幕。

从风华正茂到头发花白

“聂伯伯”就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一代元戎聂荣臻。
他一生历经许多风雨,是一个英勇有谋的指挥官也是骁勇善战的前行军,他带领部队痛击敌人,战绩无数。
然而,在日常生活他却有着与铁血将军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在邓小平眼中聂荣臻是个细腻温和的好老兄。
他与聂荣臻是长达72年的革命战友,72年他们亲如兄弟,情谊深厚,而这段漫长坚固的友谊也始于1920年的法国。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结识了比他早到一年的聂荣臻,作为学长和老乡,聂荣臻对邓小平多有照顾。
在邓小平加入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两人更是结下了非同一般的革命友谊。
1924年7月,当时在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里担任干部的聂荣臻被派往苏联学习。
不久后,邓小平受中共组织指派,于1926年初离开法国到苏联莫斯科,去往中山大学学习。两人就此分开。
直到长征时,邓小平调到红一军团任政治部宣传部长,与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再次重逢。
时隔多年,两人既激动又感慨,紧紧握着彼此的手,一个唤老兄,一个唤小平,深厚的情谊都在不言中。
然而,1936年底邓小平却突然得了非常严重的伤寒,昏迷不醒,生命垂危。这把一直将他当亲弟弟的聂荣臻急得团团转。
聂荣臻将当时很是少见的罐装牛奶全部留给邓小平。正是这些牛奶,才挽救了邓小平的生命,这件事直到晚年也常常被邓小平提起。
“他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光阴流转,历经阴霾又迎来春暖花开,他们的友情随着时日的增加而越发深厚。
后来聂荣臻虽身患重病 , 但依然为党和国家的前途未来操劳思虑。
邓小平退休后也时不时地去探望他,有重要的事也要一起商量商量,听听老朋友的建议。
有次两人见面后,聊了许久,歇息时聂荣臻看着彼此花白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说道:
“时间真快啊,我们都是老头子了,我已经91了活得够本了!”
邓小平也开起了玩笑:过了1990年,就是胜利,还有几个月,胜利在望了!聂荣臻笑着回复,别说1990年了,就是1991年我都有信心。
本该沉重的话题却被两人说得轻松诙谐,两人相视一笑,和老友的畅聊让聂荣臻觉得病痛都好似得到了缓解。
聂荣臻虽身患重病,但每天坚持听秘书读文件、读报从不间断。
一天,他听秘书读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秘书读完后,聂荣臻深有感触地说:
小平同志了不起!按照小平同志的思想走下去,我相信我国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起这话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与自豪,眼前仿佛又看到了法国那个小房子。
只是此刻他的心中没有彷徨,满满的都是对未来中国发展壮大的信任与期盼。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与世长辞。在追悼会结束后,邓榕又一次在父亲身上又一次体会到他失去挚友的悲痛。
听着父亲娓娓道来,邓榕也仿佛跟随这些峥嵘往事,再一次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了父亲和几位伯伯。
她感受到一股蓬勃的力量,仿佛来自1920的法国,来自那个孕育无数伟人的旅馆,来自那个不屈不挠的时代,来自这些为了理想信念奉献一生的人们。

结语

所谓“人生所贵在知己,萍水相逢骨肉亲。”
说的不就是邓小平与他的三位挚友,他们究其一生,都在为相同的理想奋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抛洒热血,相互支持,默契配合。
这种情谊,如乱世中一碗温暖的粥;如登高时一根称手的拐杖;如起浪时挂起的风帆。这种情谊,是走过半生,相视一笑时要叹一句人生无憾。
历史的厚重让人敬畏,伟人的高度让人仰望,但若我们拨开时间的帷幕,走近伟人,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生活气息”,这又何尝不是一场庄严又新奇的学习之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