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曲【视频赏析】:描写阿尔卑斯山间美景的交响诗——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编者按
音乐是发自人类灵魂的声音,是人类触摸世界最经典的语言。音乐能荡涤心灵,共振灵魂,净化思想,陶冶情操。音乐能缓解情绪,抚平心灵创伤。音乐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艺术,具有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曾言:“任何美的东西一旦达到极致,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
然而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它不像绘画和建筑那么直观,因而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门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艺术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古典音乐这门高雅的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为此我们请对西方古典音乐颇有造诣的蔡茂生先生以“每周一曲”边播放边赏析的方式,把这些大师最好的作品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介绍给大家,按照钢琴独奏曲、钢琴和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等不同题材的序列发布。
现在我们来欣赏交响乐里的管弦乐作品。管弦乐一般指管弦乐队所写的除了交响曲和协奏曲之外任何体裁的交响乐作品,包括交响诗、交响音画、组曲、序曲、间奏曲以及各类舞曲等。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请注意视频里的文字介绍。
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1792年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威尼斯海湾的港口城市佩萨罗,1868年逝于法国巴黎。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三杰之一。
(意大利作曲家 罗西尼)
罗西尼出身贫困,从小随戏班的父母游迹于意大利各地的农村,后来还当过肉店和铁匠铺的学徒。14岁时罗西尼才正式进入音乐学校学习音乐,期间因为他的嗓音条件和歌剧习作让他在学校里小有名气。罗西尼在学习作曲时抄写了大量海顿、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积累了很多创作的基础。
罗西尼在18岁的时候创作了《快乐的骗局》,这部作品让罗西尼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也让罗西尼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大家普遍的喜爱。
此后罗西尼为意大利各大剧院进行创作,如为费拉拉歌剧院创作了宗教剧《居鲁士在巴比伦》、为米兰斯卡拉剧院创作《试金石》、为威尼斯剧院创作《软梯》、《布鲁斯基诺先生》等。1813年创作的正歌剧《唐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利亚》使罗西尼爆红,连贝多芬作品的上演都因“罗西尼风”而受到影响。
在1814—1822年期间是罗西尼创作爆发阶段,这段时间内罗西尼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奥泰罗》、《贼鹊》、《摩西在埃及》、《湖边女郎》等作品,其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罗西尼最成功的的作品。
1824年罗西尼定居法国巴黎,创作了《奥里伯爵》、《兰斯旅行记》。1829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此后的近40年里,罗西尼再没写过一部歌剧,仅创作了一些其他宗教体裁的作品。
罗西尼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歌剧《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根据德国诗人席勒同名诗剧改编的,讲的是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历史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追求。
歌剧序曲是歌剧中最有名的音乐,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全曲描绘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精神。曲中旋律优美、 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因此也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部分:行板。此乐章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管弦乐伴奏部分,定音鼓以外的打击乐器都沉默不动。乐章首先由大提琴宁静优美的独奏开始,随后以大提琴五重奏为主题,描写了瑞士山间平静的黎明。低音区的长笛轻轻地提示我们,一场风暴即将来临,定音鼓的演奏直接将乐曲送入第二乐章。
第二部分:甚快板。这个乐章则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预告从远方逼近的疾风密云,随着乐器的增加,音乐似大海的狂啸怒吼,又似天上的狂风暴雨一般。不久,雨过大晴只留下远处的雷声与闪电。这段猛烈的音乐象征着革命志士的自由呼声。
第三部分:行板。暴风雨过后,则出现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唱出和平的牧歌,阿尔卑斯山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牧人传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英国管吹出的,长笛也悠闲地应和着,吹出装饰性的助奏。这是风暴过后,一片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
第四部分:终曲——快板。此处描写争取自由的瑞士革命军英勇快速的进攻,以及民众因革命军的胜利而高声欢呼的情景。这段终曲是由小号独奏引导,铜管奏完序奏后,在刻画华丽节奏上,开始了大家熟悉的进行曲。中段主要由木管演奏,用了较为阴暗的小调,体现了斗争的艰辛。回到进行曲后,进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后在兴奋与快乐之情的尾奏上结束。这是革命成功后庆祝胜利的欢呼。
(罗西尼  歌剧《威廉退尔》序曲)
(作者:蔡茂生,旅居意大利,长期从事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评论和普及工作,对大师名曲颇有造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