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七叔东山再起”关注公众号
和十万投资人,分享别样人生
新华社发了一篇短文,让我颇有感触。
说的是商务部考虑让修鞋,配钥匙等便民行业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
我不太清楚商务部在怎样的精神状态下发了这样一则公告。
要配多少把钥匙才能够满足一个工作岗位的需求?
按一周40小时工作制计算,一个小时接待2个客人,一把钥匙利润10块,那么月薪3500块,还不算房租,水电等硬成本。
修鞋的道理一样,且不论现在人们的消费习惯是把坏的鞋子直接扔掉,修鞋依然是一个流量+卖时间的模式,能够承接工作岗位相当有限。
所以这种工作岗位的回归,只存在于幻想中的都市烟火,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就是亏本生意。
让人去修鞋,配钥匙,还不如号召大家摆早点摊来的实惠,早点摊可能真能赚到钱。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路边的早点摊也是城市烟火的集中表现,更是一部分小摊贩的全部收入来源,那么为什么现在都消失了呢?
没错,食品安全,市容市貌,城管暴力执法,各种原因导致了小摊贩从此灭迹于街头小巷。
同样道理,修鞋和配钥匙,除了市场化原因外,实际操作中的否定也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之前大张旗鼓地赶人走,现在脑子一拍,又让人回来,这种行为就很令人费解。
还记得几年前红极一时的地摊经济么,从上到下都号召年轻人摆地摊,多一份副业,多一点收入。
想法是好的,后来呢?
没搞多久就消失了。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城市管理和地摊经济的冲突,中央发号令,但是地方未必买账,执法者依然用老旧的执法理念,这样只会加剧商贩和城管之间的矛盾。
时间长了,胳膊拗不过大腿,你说中央有文件我们摆地摊是合法的,但是地方执法者不吃你这套,人家接到的命令是保持街道的卫生整洁。
这事情摊贩没错,城管也没错,错就错在,发布政策的时候,为什么不先做好万全的考察工作,想一出是一出,落地以后发现阻力很大,然后就让它自生自灭了。
那么那些全身心投入进去的人,花了很多心思和成本准备大干一番的人,他们怎么办?
对于这事情,看到最扎心的一条评论是这样的:
这个回复令人如鲠在喉,有点难过。
当下社会环境,这种前后矛盾的合法性,经常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道怎么干才是正确的。
比方说疫情的后期,有大卡车司机阳性传播,被判有期徒刑,几个月后政策开放,全国人民都在传播病毒。
就差这几个月,你敢说病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但是这个卡车司机被关进去了,并且有了案底,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他的损失谁来承担?
还有之前的P2P,刚开始的时候叫金融创新,搞了七八年居然定性集资诈骗,居然没有一个平台是合规的,整个行业倒闭。
这种盛景真的是闻所未闻。
类似出尔反尔的事情数不胜数,说变就变,今天是对的,明天可能就会是错的,反之亦然。
普通人的思路不会像胡锡进那样两头倒得那么快,还能自己给自己洗干净,大家只会感到迷茫,甚至恐惧。
就拿延迟退休来说,绝大部分人都反对延迟退休,因为工作年限就像是一张契约,说好了干到60岁,你说你有困难就更改契约延长到65岁,那我怎么知道未来还会不会延长到70岁甚至75岁?
当人们有了这样的质疑以后,怀疑的种子就会散播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就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人们不愿意承担风险,甚至不愿意消费,只想缩成一个球把自己保护起来。
从日益飙升的居民存款,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在我看来,一项政策从颁布到落实,一定经过大量调研,非常严肃且要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
最忌讳的就是短期内变来变去,给人一种“我就试试水,如果错了也就错了,反正也不用我承担后果”的感觉。
但是对于很多创业者和行业内部人士来说,他们就认为这是政策给予的机会,完全可以一家一档地投入,最后亏得连裤衩都不剩。
更主要的是,中国大政府的角色已经深深刻入人们心里,大部分人都无脑相信政府,认为只要是颁布相关政策,一定是长期有效的,我们跟着做就行了。
实际上我们甩起尾来,比谁都利索,什么船小才能调头,不存在的。
所以我只是单纯地希望,在一个完善的政策颁布下来以后,各地执法部门也可以鼎力配合,不要搞得跟疫情时候的层层加码一样。
如果这个政策操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了,也请给一点缓冲撤退的时间,不要瞬间斩断。
这样大家才会有信心开拓进取,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畏首畏尾,惴惴不安。
▲ 我是七叔,一个亏了大钱,又爬起来的男人
这个人,有点风趣,也有点骚气
往期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