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这个话题是由近来男女官员频发性丑闻引起,只是因为对桃色新闻不感兴趣而延伸开来。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当大众皆认为当官乃人生最优选择,并且这个最优不是因为拥有更多服务大众的机会,而是享有了更多特权和获得超额利益的机会,就不要对清除腐败寄予太大或过高期望。
还是借我们自己的人文环境说话。官本位的文化传统与权力运行模式注定引来官场两极走向,搞得好会因优秀人才云集而优中选优,具备了理论上的“清官”辈出条件,搞不好会导致贪官遍地结队成群。
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只证明了后者而未曾以事实表明前者。这应该与人性有关,加上制度不科学与优秀人才过度集中于官道这根独木桥,而形成激烈竞争,以至于成为腐败诱因或主因。所以,回看整个封建史,不腐败是小概率事件,腐败才是逻辑的必然。
由于此间道理极其简单,没有必要浪费笔墨,所以我们着重分析官场生态和官员心理呈现出来的两个独特现象,乃至传承中的文化心理。
一个是受权力伤害越大者越热衷于当官,而权力过于集中且不受制约必伤及公众,越往底层走伤害越严重。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两大特点,即官本位和等级制,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权力崇拜。人人都想挤上官道或攀附权贵,以获得安全感。又由于富人富而不贵,当官既富又贵,这便导致了有钱人不惜花大价钱捐顶官帽挂在家里的滑稽现象。
还是看最底层民众亦有当官梦现象,因为他们更深切感受到芝麻大的官都能骑在自己头上拉屎,这才有了举全家乃至整个家族之力,供养一个有希望出仕的孩子,有了“孟母三迁”、“凿壁偷光”乃至“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故事。
古人读书为什么和干什么?显然不是为了创造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而是梦寐以求出仕当官。为当官和当更大的官无所不用其极,因此有了《官场现形记》。有人说本轮反腐前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样的文化现象或文化心理下,只要环境土壤适宜,腐败便暴发和蔓延开来,几乎没有什么力量扼制内心深处的冲动,除非改变权力结构。然而两千多年封建史,没有看到哪个朝代试图改变集权模式另寻它途,而是深陷周期律难以自拔。某种意义上这是儒家文化的宿命,也是中国社会的原点性问题。
另一个是补偿心理。在一个滋生腐败的逻辑链条中,任何一个胜出者除了享受到他所追逐的东西,同时或过程中也失去了原本珍贵的东西,这就是为了上位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人格尊严、自珍自爱,及其深及灵魂的煎熬和羞辱。除非当奴才久了只剩下感官刺激而没有了灵魂。
所以,每一次上位都要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一方面是张扬和用足手中的权力,被围猎或主动接受围猎;另一方面是让手下的官员也经受自己经受过的一切,以填补虚空的灵魂。这近乎于太监心理,自己去势后必妒忌强势者。可以这样说,官场竞争越激烈,人格尊严被践踏越严重,心理越可能扭曲,发展到一定程度整个官场走向异化恶化。
如何认清或检验扭曲程度?主要看官员血液往哪里流。一般来讲,人的血液不外流向大脑和大腿,有境界和情怀者血液流向大脑,反之流向大腿。当血液流向大脑时,精神主导行动,当血液流向大腿时,感官和本能主导行为。本轮反腐大批落马官员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这一特点和规律。
记得当年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媒体评价大陆的官员到了香港,就像多年的和尚下了山。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缺少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更广阔的精神空间。这个问题经过两千多年仍未解决。当然,从人性角度讲此问题并非仅存在于我们社会,但文化成因与权力运行模式双重作用下我们尤甚。
在我看来,解决官员乃至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增强神性抑制兽性,我们还有大量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要做,越是这样越应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原点性工程。又是因为此,或可考虑将之纳入“大党独有难题”范畴,争取优先动工。
【公方彬文章荐读】2022短文100篇 | 知病而不祛病在于天性而来的宿命 | 三年抗疫与一年俄乌战争带给中俄挑战超出想象 | 我们深受两条平行价值评价系统和话语系统的困扰 | 若进行二次抗疫总结须跳出“赢两次”思维 | 当极端分子和风派人物搅动舆论场意味着野蛮生长、理性退场 | 为什么堂上坊间如此多的人不讲逻辑 | 以经历佐证《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一文 | 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 | 对乌克兰帮助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 中国历代王朝皆从人文心理上消解民族血性 | 印度能做的事不意味着我们也能做 | 乌军在巴赫姆特战役中的弱势是真的吗?惟涉日访谈我最为谨慎,有一种禁忌感  |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许多问题搞拧了权威垮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 | 如果“忆苦思甜”,“苦”该归于何因?“甜”该感谢何人?如果抗疫不这样或不那样会怎样?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或大国外交的准则是什么 | 道路和模式问题是个大话旧话 | 俄罗斯首选核打击国大概率是英国 |要找到赞美与批评的平衡点 | 怎么就把口罩给扔了呢?在瓦解俄罗斯大国进程中美西军援乌克兰任何武器都不意外俄乌战争复杂关系背后是清晰逻辑链条(二则) | 伊朗援俄不会立即改弦更张,但世界大势正在深度影响其国家战略 | 俄乌战争,该流的血一滴都不能少 | 为什么美军与我军的军演兵推结果常常趋同,都是我胜美败?乌防长道义去职与俄罗斯败战宿命 | 泽连斯基新一轮强力外交很可能策动战机等远程打击武器援乌 | “弱国无外交”一定意义上被泽连斯基颠覆 | 选择人文道路还是意识形态斗争道路需要再权衡再清晰 | 老生仍要常谈:中国难以消除的软肋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外交精髓——平衡术 | 俄乌战争,我国可考虑下场扮演更有分量角色 | 是否承认俄乌战争存在道义,反映着人文层次与核心价值 | 观念在不觉中变化,社会各方面在不觉中进步或退步 | 如果不是太过忧虑,真不愿参与此类问题讨论 | 由社会热点引来的思想碎片 | 一个避不开的重大命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 “双拥”决不仅仅是公众看到的相互做点好事 | 俄乌战争,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二则)俄乌战争正在化为我们社会的一场启蒙运动 | 这方面,俄罗斯很难改变被动局面(一孔之见)怕的不是有问题而是不允许提问题当下思想困境与出路(一孔之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