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从微信圈有人转发的图文说起,该贴文罗列了逻辑学在中国国民教育中的取舍兴衰过程。1902年清廷规定“政科”三年须开设逻辑课;20世纪初逻辑学作为大中学校必修课纳入正规教学;60年代逻辑课取消,教学队伍转行;70年代末逻辑课在大中学校复苏,中国逻辑学会成立;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逻辑内容;90年代大学逻辑学从必修课转为选修课;1998年逻辑学彻底取消。从中不难看出中国教育的路径、重心和走向,善悟者还能弄清背后动因。
值得庆幸的是当年我从战场下来,走进由干部轮训转向学历教育的西安政治学院,尽管只是两年大专学历教育,但学校还是安排了逻辑学课程,恰恰又遇到造诣深厚善课堂教学的盖教员(教授),他是我两年学习中印象最深的老师之一。这门课的学习对于我此后立身于全军最高科研机构,后转入全军最高教学机构至关重要。
窃以为,走在大国道路上的中国,若要国家民族实现有效突破,对内,改善人文基础,培育大国国民,提升官员的科学思维基础上的施政能力;对外,有效进行能够找到富于交集的相接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话语系统,必须尽快恢复逻辑学教育
稍作常识性提示,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颁布的七门基础课程之一,排在数学之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之前,足见其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且不可或缺。
还要借机强调的是,国家民族可以讲特色,但特色不能泛化,必须有范围和限度,文化传统有特色,民族人文性格有特色,政治制度和社会权力运行体系有特色,但对人类创造的共有文明成果不应再作区隔。比如,某地成立逻辑学会,打出来的旗号是“建立中国特色的逻辑学知识体系”,不知他们是不是要更改逻辑学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未可知。
近日,有单位邀请我主持课题,也就是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我强调要把握一个要害,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步骤和方略有区别,但现代化本身无差异。类似提法很多,我们需要科学厘定并鲜明表达,避免出现思维误区,那样下来有可能用力越大,偏离度越高,偏离值越大,代价随之增大。
总之,一个社会缺什么就该补什么,缺得太多就需要恶补,我们缺逻辑学支撑的逻辑思维,那么当下就应当进入恶补状态才符合逻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