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俄罗斯对乌克兰帮助最大并非调侃,而是基于俄罗斯战略统筹缺陷与作战谋划走偏且存在大量漏洞所产生的效果而言。所以将问题挑明并非嘲讽和羞辱,而是着眼吸取其间经验教训。
那么,俄罗斯在哪些方面产生帮助乌克兰的效果呢?
第一,舆论宣传领域形成战略层级和全局性帮助。泽连斯基在乌克兰拉达的演讲中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乌克兰已经成为世界领导性国家(战争初期我阐发过这样的观点),理由是乌克兰坚持战斗和不断取得胜利,让西方国家从此不再惧怕俄罗斯,这之前没有国家能做到。另一个是乌克兰在为北约流血,所以北约必须加大武器援助力度。
国内很多人推测这会让西方特别是北约国家反感,进而降低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出人意料的是西方国家不以为意,而是接受了该观点或逻辑基础上的呼吁,加大援乌力度,首先是美国开出最大一笔军援资金,并计划提供进攻性重装备,英法德三个大国相继跟进。
何以至此?根本决定于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性,即西方借机瓦解俄罗斯大国地位。实践证明,没有比价值观基础上目标一致更能获得相同或相近认知。再就是本文观点,俄罗斯的舆论宣传客观上帮乌克兰搞定“为北约流血”的背后逻辑。回顾开战以来俄罗斯所进行的国际宣传,除了开战之初提出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很快转向针对美国和北约的新说法,包括“去美国霸权”,“俄罗斯不是与乌克兰作战,而是与北约作战”,甚至宣称灭掉乌克兰之后便是其它欧洲国家,等等。这就坐实了乌克兰在为北约国家流血的立论。
      实际上,四州公投入俄直接将俄罗斯真实意图昭告世界,这让友好国家无法声援,更谈不上经援军援。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在欧洲的所有近邻都认定不帮乌克兰就意味着自己下场。甚至地理位置遥远的美国亦有很多人这样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欧洲事务主任亚历山大·温德曼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需要给乌克兰人他们需要的一切”,“我们通过武装乌克兰赢得并尽快赢得胜利来确保美国的安全。”有了这样的认知,给予更大援助也便合乎逻辑,亦顺理成章。
      再以最新情况佐证,1月10日北约和欧盟签署联合宣言,强调“利用欧洲的经济实力和美国军事力量的综合影响力打击莫斯科,并应对挑战”,“与2018年通过的宣言相比,这是一个更具政治性的宣言。”试想,如果未发生俄乌战争特别是乌克兰未取得目前战绩,已经走向“脑死亡”的北约和分崩离析中的欧盟断不会有当下的起死回生,以至于存在感、力量感和自信心爆棚。
第二,俄罗斯未集中力量于军事打击,而是转向攻击乌克兰民生基础设施,由此带来人道灾难,这与人类文明进步格格不入。或者说此策略不仅不能削弱乌克兰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相反进一步激发出乌国民更大的战斗意志(若开战之初采用此策效果或许有所不同),更关键的是从国际影响看,恶化了俄罗斯形象,同时将乌克兰推到“哀兵”和人道优势地位。这也是从布查惨案发生到当下乌电力系统被攻击,世界更多国家参与到对乌军援、经援、人道援助中来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国际上也在给两国贴标签,并强化有利于乌克兰的国际氛围和政治生态。
  第三,俄军战场组织指挥屡出问题,加之后勤支持疲软,导致了大量重装备或在溃败中丢弃,或因机械故障被迫放弃,总之在西方提供相应支持前这成了乌军重武器来源之一。当然,由此而来的实际效应远超武器装备本身。
  三个方面的帮助,第一个帮助最基础、最关键
      上述之外,以更高站位和辨证思维分析问题,俄罗斯以战争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帮助乌克兰完成精神和心理立国。要承认世界上所有国家民族终将在人类文明大潮的裹挟推动下前行,但又不得不承认正常情况下的进步大多缓慢,有的国家的改变甚至缓慢到让人沮丧。
      然而,战争较和平状态下的变化迥异,这是一种强制性改变,区别在于完全靠外力改变还是富于主观能动性,只有后者才能凤凰涅槃。乌克兰从最初一周或一个月顶住俄军进攻,特别是以俄军退出基辅地区为节点,此后的战争走向和结局也就变得可预测。
      进一步分析问题,要承认乌克兰拥有较好的人文基础,但从苏联解体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和模式,注定携带强烈的精神负担和心理阴影,这便是战前乌克兰政治和社会乱象成因,这种情况下没有外力作用,其注定要走漫长的成长道路,有可能长到以代为计。因为俄乌战争把这个周期大大压缩,甚至实现热核聚变。某种意义上俄罗斯已经做成了将乌克兰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此后很长时间内其会扮演重要角色。还可以说俄罗斯进行的是俄乌易位式推送(乌克兰一再提出将俄罗斯踢出安理会应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大的进程已经出现在世界顶级专家的预判中。网上消息,大西洋理事会智库对30个国家的167名顶级外交政策专家进行调查,46%的人认为未来10年内俄罗斯可能成为一个失败国家甚至解体;40%的人认为俄罗斯可能会因“革命、内战或政治崩溃”而解体。另有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西方制裁俄罗斯有可能倒退数十年。
战争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国家民族从此走向崛起,也会让一个帝国垮塌,从此一蹶不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