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军事观察员类比为“21世纪的凡尔登战役”的巴赫姆特战役,是俄乌开战以来打得时间最长,双方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战斗。

随着俄罗斯军方与雇佣兵瓦格纳集团宣布取得战役战斗新斩获,也就是夺取盐矿城苏勒答尔,对此宣称乌克兰官方军方皆予以否认,由此形成新的战场迷雾。有网友留言希望就此谈点看法。因为我已经撰文强调俄乌战争走向和结果底定,故而对一些局部或区域战役战斗不太在意,且认为讨论的意义不大。既然有网友提出问题,不妨说上几句。
正如观察家们所说,该地区并非战略要地,所以双方投下重兵,似乎是在斗气,特别是俄军屡受挫折的情况下渴望拿出些战绩以激励各方,而战斗陷入胶着的乌军便被动应战,加上借机消耗俄军力量,于是战役便在预设战场之外打响,且呈滚雪球状。
在我看来,虽然双方在打嘴仗,但给人的感觉乌军方底气有些不足,因为其否认俄军说法过程中未拿出有力证据。
问题来了,在乌军准备春天大反攻,尤其掌握着技术优势,且俄军弹药出现枯竭状,炮火攻击力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出现战役战斗颓势似不大符合逻辑。正因为此而认定这是乌克兰与美国策划出的战场态势,以达成推动北约欧洲国家加快重装备援乌步伐的目的。
先引出我在前天文章中的观点,既然乌克兰“替北约流血”被各方确认,也就意味着其拿住了北约,进而拥有了纵横捭阖于国际空间特别是欧洲和北约,这种情况下其不可能不进行有利于自己的筹划安排或曰操作。
从近些时间的情况看,北约欧洲各国的援乌态度和举措一直表现得积极,尤其包括德国豹2坦克在内的重型进攻性武器援助处在积极协调中,问题在于信息很积极,但动作有些迟缓,至少相对于筹划春季大反攻的乌克兰军方是这样。毕竟春季大反攻的成效直接决定于美国和欧洲国家重装备投入度。
乌克兰的急切与西方国家决策缓慢无疑形成矛盾,怎么办?外交斡旋?效率太低,还是以往经验来得有效,摆出一副战场弱势状甚至是危局态,以此逼迫北约欧洲就范,即北约欧洲一着急,不用催促便引来更大规模援助。如果考虑到西方政府决策程序和特点,此背后未必没有基础更切实考量,比如以此为北约欧洲国家政府提供向本国民众交待的依据,同时向俄罗斯示以被迫状。一举两得,一拍即合。所以说巴赫姆特战役战斗态势大概率是乌高层与美国合谋的结果。
借机为喜欢观察分析俄乌战争的网友提供两个信息,或者强调两个信息的分量。一个是美陆军运输司令部公开美国向乌克兰运送装备已达14万吨。只是反装甲武器系统就达111000套。从其发布的信息图表看,包括动用了939个空中运输航班,57艘次船舶,141列火车,等等。重视该数据的意义在于,这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苏德战争期间,美英对苏联的巨大援助及其成效,用斯大林的话说没有美国的工业生产苏联就赢不了这场战争。同时回答和认定俄乌战争“正在耗尽美国北约武库”的说法太过臆想。还有就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绝大多数具有“力量外溢”能力国家参与到对乌克兰援助中来,那么经济总量只占世界不足2%,高技术能力仅处在世界中游状态的俄罗斯,靠什么支撑战争和拉长战争,尤其是赢得战争或避免惨败,这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数据比照作出确切回答的问题。
另一个是俄罗斯军队与瓦格纳雇佣军争功诿过会抵消自己的战力。任何军队都存在战争中争功诿过问题,用我们的话说“仗好打,功难评。”但这个问题反映到俄乌战争中的俄罗斯尤其严重,主要是其向战场投入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武装力量,这在现代战争史上极其少见,因而加大了协调难度,一旦决策层出现不协调,传导开来很容易加剧二者间的争功诿过,导致的结果便是瓦解战力。巴赫姆特战役正在把俄军与瓦格纳的矛盾暴露出来,且有激化趋势。除此之外还有那个擅长宣传造势的车臣武装,其似乎也在扮演着非冲锋陷阵角色,等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