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泽连斯基只是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背后操纵的前台提线木偶,对此我既认同也不认同。
所谓认同,在于世界或地区事务中的所有热点都有美国现身或有其影子,因为其在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就如其搞的“长臂管辖”,每每都以不允许使用美国技术要胁,哪怕产品中美国技术占很小份额。
很多人为此疑惑,为什么大家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为没有哪个国家不借助美国某项技术,特别是很多技术的模板建构于美国,即使许多国家拥有独门绝技,因无力全面抗衡只能屈从,除非组团。问题是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具有一呼百应的能力来组团抵制美国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泽连斯基是受美国操纵。事实上当下美国停止经援军援乌克兰同样陷入困境。
所谓不认同,在于形式内容都有超出之处。比如,开战前美国提出将泽连斯基接走被拒绝。又如乌外长披露,开战之时其驻外大使向一欧洲大国求援,该国高官回应:“老实说吧,如果所有事情都会在48小时内结束并迎来全新局面,我们为何(要在现在)帮助你们?”从中不难看出,西方大国不仅不能操纵乌克兰及其总统泽连斯基,甚至开战之初生怕沾上乌克兰而得罪俄罗斯。
及至当下,泽连斯基风头已盖过西方所有国家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拜登。有民调机构以泽连斯基参加美国总统竞选会不会投他的票?结果获得高票。另有西方大国领导人影响力排名投票,泽连斯基同样拔得头筹。
一定程度上西方正在被泽连斯基或乌克兰所操纵。这次欧盟峰会上乌克兰向各国派发援助武器清单让各国惊讶:“似乎乌克兰掌握了各国武备情况,提出的要求是各国能够承担而不勉强”。当然,最客观的解释应当是互为动因,相辅相成。
回顾俄乌战争前的乌克兰,其在任何方面都无法与法德意等欧洲大国相提并论,也无法与波兰等东欧国家相比,甚至不敢言其影响力比同为苏联解体而来的波罗地海三国大多少。然而,经过一年的俄乌战争,乌克兰及其总统泽连斯基已经处在世界聚光灯的聚焦点上,无可替代,不可超越。
补充泽连斯基参加欧盟峰会前一些评论人士的观点。法国蒙田研究所特别顾问、前外交官米歇尔·杜克洛认为,如果泽连斯基访问英国而不访问法国,“对马克龙来说将是个失败,其地位将会下降”,因为这其间存在象征意义访问的鲜明对比。杜克洛还说,“这一顺序完美地反映了这场冲突的地缘政治地图的欧洲维度”。还说,乌克兰人有意在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以及欧洲人自己之间,建立起一种有关提供武器的最有说服力的竞争。而法国防务专家弗朗索瓦·埃斯堡则认为,对于不愿独自站在支持乌克兰前线的德国总理舒尔茨来说,前往巴黎共同会见泽连斯基,“这可能对他有利,但也显示出他的软弱程度。”这些分析判断与笔者几篇文章的观点高度吻合,因为各方态度源自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还有若干细节表明同样的问题。欧洲议会专门为泽连斯基准备一次“特别会议”,以便“让泽连斯基有机会向关键盟友表达强有力的个人感谢,促使他们继续在俄乌战争上采取一致的立场,并做出更大的贡献。”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发推:“欢迎回家,欢迎来到欧盟。”态度极其明确(笔者一再强调乌克兰加入欧盟必走快车道)。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是镜头中唯一没有鼓掌的欧盟领导人,大概受到强大舆论的迫使,会后发推解释自己的理念和要做的事,同时配以与泽连斯基会间合影。
到这里一定要讨论此现象与我们的关系。问题的要害在于面对泽连斯基携超级明星光环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运行秩序重构,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应对。任何国家或政府都基于意识形态、核心价值及其利益关系,进行站队或摆出某种姿态,就如欧盟唯一未军援乌克兰的匈牙利,即便高度孤立仍坚持自己的理念。
我们作为世界大国自然有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加上曾经以一国之力挑战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历史,算得上以实际行动演绎和证明了“我们不怕”,“我们不吃这一套”但着眼于斗争效果或争取最有利于己的结果,还是要研议以最佳姿态应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与运行秩序重构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面对俄罗斯与乌克兰国际地位易位。
最后补充两个观点:其一,国家与国家、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的斗争,各自基于意识形态,核心价值,利益予夺,都会讲出一些符合自己需要的道理和逻辑,但不要轻易挑战基于共识而来的文明成果。一旦挑战这个东西,必损国家形象与影响力。
其二,“弱国无外交”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抑或大国沙文主义的产物,对于坚持“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的中国来讲,这样的话语系统与价值观念绝对不能出现于官方口中。
【公方彬文章荐读】2022短文100篇 | 知病而不祛病在于天性而来的宿命 | 三年抗疫与一年俄乌战争带给中俄挑战超出想象 | 我们深受两条平行价值评价系统和话语系统的困扰 | 若进行二次抗疫总结须跳出“赢两次”思维 | 当极端分子和风派人物搅动舆论场意味着野蛮生长、理性退场 | 为什么堂上坊间如此多的人不讲逻辑 | 以经历佐证《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一文 | 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 | 对乌克兰帮助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 中国历代王朝皆从人文心理上消解民族血性 | 印度能做的事不意味着我们也能做 | 乌军在巴赫姆特战役中的弱势是真的吗?惟涉日访谈我最为谨慎,有一种禁忌感  |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许多问题搞拧了权威垮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 | 如果“忆苦思甜”,“苦”该归于何因?“甜”该感谢何人?如果抗疫不这样或不那样会怎样?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或大国外交的准则是什么 | 道路和模式问题是个大话旧话 | 俄罗斯首选核打击国大概率是英国 |要找到赞美与批评的平衡点 | 怎么就把口罩给扔了呢?|在瓦解俄罗斯大国进程中美西军援乌克兰任何武器都不意外俄乌战争复杂关系背后是清晰逻辑链条(二则) | 伊朗援俄不会立即改弦更张,但世界大势正在深度影响其国家战略 | 俄乌战争,该流的血一滴都不能少 | 为什么美军与我军的军演兵推结果常常趋同,都是我胜美败?乌防长道义去职与俄罗斯败战宿命 | 泽连斯基新一轮强力外交很可能策动战机等远程打击武器援乌 | 选择人文道路还是意识形态斗争道路需要再权衡再清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