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产生于两天来以评委身份参加国防大学刘伯承奖评选。这个奖三年一次,与我从前工作过的军事科学院“叶剑英军事科研奖”相同,都是全军两大学术机构的最高奖。
        过程中两个细节让我颇有感触。专家投票结果出来后,恰好有两个并列分卡在节点上,解决方式有二,要么再投票送其中一个过线,要么按投票规则,票不过半出局。
        主持评奖的校领导现场征求大家的意见。照理说,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其可以拿出主导性意见,专家也会尊重其意见,但主持者没有先行主导,而是把决定权交给评委,这反映出其素养和民主意识。
        下来采取现场举手表决。从前参加类似评奖,专家们基于申报者的愿望(人人有此切身感受),往往倾向多进一个,即倾向二选一,甚至将并列成果全送进获奖圈。这次不同,举手表决无一例外选择了尊重事前制定的投票规则。
        全军最高教学单位评最高奖,请的评委自然是全军理论界顶级专家中的一部分,其规则意识具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全社会都有这样的规则意识,我们的社会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延伸开来,这件事映现着我们社会处在渐变中,虽不能保证所有变化都向好,但要承认这个方面在向好。愿所有方面向好而非逆向。
【公方彬文章荐读】2022短文100篇 | 知病而不祛病在于天性而来的宿命 | 三年抗疫与一年俄乌战争带给中俄挑战超出想象 | 我们深受两条平行价值评价系统和话语系统的困扰 | 若进行二次抗疫总结须跳出“赢两次”思维 | 当极端分子和风派人物搅动舆论场意味着野蛮生长、理性退场 | 为什么堂上坊间如此多的人不讲逻辑 | 以经历佐证《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一文 | 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 | 对乌克兰帮助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 中国历代王朝皆从人文心理上消解民族血性 | 印度能做的事不意味着我们也能做 | 乌军在巴赫姆特战役中的弱势是真的吗?惟涉日访谈我最为谨慎,有一种禁忌感  |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许多问题搞拧了权威垮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 | 如果“忆苦思甜”,“苦”该归于何因?“甜”该感谢何人?如果抗疫不这样或不那样会怎样?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或大国外交的准则是什么 | 道路和模式问题是个大话旧话 | 俄罗斯首选核打击国大概率是英国 |要找到赞美与批评的平衡点 | 怎么就把口罩给扔了呢?在瓦解俄罗斯大国进程中美西军援乌克兰任何武器都不意外俄乌战争复杂关系背后是清晰逻辑链条(二则) | 伊朗援俄不会立即改弦更张,但世界大势正在深度影响其国家战略 | 俄乌战争,该流的血一滴都不能少 | 为什么美军与我军的军演兵推结果常常趋同,都是我胜美败?乌防长道义去职与俄罗斯败战宿命 | 泽连斯基新一轮强力外交很可能策动战机等远程打击武器援乌 | “弱国无外交”一定意义上被泽连斯基颠覆 | 选择人文道路还是意识形态斗争道路需要再权衡再清晰 | 老生仍要常谈:中国难以消除的软肋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外交精髓——平衡术 | 俄乌战争,我国可考虑下场扮演更有分量角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