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个案,而是基于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和阶段性社会趋势或大势生发出来的最新案例。

既然如此就不是短文所能够阐述清楚的问题,说不清仍要说就有被“咬”的可能。这不是说怕担责任或顾虑个人损益,主要还是有很多重大问题要研究,不愿意把宝贵精力牵扯到“口水仗”中去,或陷入不可控的“纠缠”中去。比如,曾经有个关系特殊的院校,在过去不太长的时间里就发生过类似的学员喝止教授讲课事件,因为在内部影响很大,忧心之下想介入其间,犹豫再三,作罢。
这次看到“中学生夺话筒中止讲课”网络热点,忧心更重。从记者披露的信息看,几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也就是未提供基本的让受众辨析正误对错的材料,其更像是在尽力推高事件热度(有自媒体甚至加上想象中的“学生怒视教师”)。然而,网民却几近“一面倒”于抨击那位教师中去,甚至有人延伸开来否定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整个教师队伍。同样有意思的是大学教授当了急先锋
我在想,激发人们兴奋点的是“学生夺下话筒”内含的“反权威”?这不是新鲜啊!当年黄帅已经做过,只是后来不再鼓励学生上讲台夺教鞭,致使“反潮流英雄”不再受追捧而走向沉寂。是因为学生说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鼓舞人心的话?这也不过是重复周恩来总理早年读书时所讲的话,再说类似语言模式社会上比比皆是,就如人民群众痛斥腐败,然而哪个腐败官员落马前不是慷慨激昂?甚至入狱后接受媒体采访,话语中仍不乏高大上?这就是说实践与语言之间距离很长,不必过急为一句话而欢呼。总之,以夺话筒和豪言壮语先声夺人且能成功,本身就值得媒体记者和公众再思考。
从普遍意义上讲,类似事件不管结果如何,起初舆论几乎都是“一面倒”,即将老师置于靶标的位置。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是这几些年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走向了下滑轨道?不应该啊,再说也与全党十年大力开展政治建设的努力不相符啊!是教师天然有错或被污名化?又或者大众迁怒找到了最软弱群体(官员说错话估计没人敢上台夺话筒)?还是政治正确下大众下意识反应(只须贴几个标签便可开展大批判,这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问题摆在面前,必须正视和回答。
这样看问题和评价事件并非倡导腐朽的“师道尊严”,而是要区分不同观点在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秩序基础上的讨论以致辩论方式。我一直认为求异思维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讲极其重要,尤其在大学教育和领导干部培训中应尽可能加入提问环节,以提升认识问题的深度和讨论问题的力度。
前些年,我在讲课前一般要进行动员或鼓励学员积极提问,乃至诘问和批评。我对他们说,作为高中级领导干部提不出有分量的问题,说明不善于思考,真的提出考倒我的问题也有利于深化认识共同进步。我还说,要共同营造宽容包容的氛围,相互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断章取义。所以强调这些,在于我们曾经吃过大亏,还在于总有别有用心的人在煽动,通过紊乱社会秩序夹带私货。
只是需要注意,鼓励领导干部提出尖锐问题,并不意味着支持中学生以自己未必成熟的认知急于去否定和批判老师,哪怕老师真的讲错了也有补救的机会,毕竟这不是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机。如果全社会营造的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随意否定老师,甚至采取超乎寻常的方式上台中止授课,那么我们经历过的蹉跎岁月必定重演。
两害权衡取其轻,两利权衡取其重。孤立看问题未必不可肯定学生行为,但放到更广大范围中来,就是另一种评价结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都是大学生中出现此类情况,这次是中学生,这个走向值得高度关注。
蹉跎岁月充分证明,中学生认知和心智皆不成熟,他们最易被鼓动和操纵,一旦中学生开始以自己的粗浅理解和不经任何方面认定便可走上讲台夺话筒,那么欢呼者是否做好准备,某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准备被年轻一代剥夺某种权力?还要提醒一点,网上视频截取于学校录课尚好,如果是几个学生商量下的行为,恐怕问题更严重。此前有过类似事件,课堂偷录目的是“搞热点”。
当然,我的确不了解老师现场的话多么反动或存在多大危害,但逻辑推理有上千学校(场次)邀请上台作励志演讲未被赶下台,就不能认定这家的正确盖过上千场,除非此前邀请者都承认自己的政治素质不高,警惕性不强。
规律表明,氛围可以操纵和营造,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向着某个方向作加速运动。我们社会中似乎正在冒出一大批极端者,如果不注意扭转趋势,当此现象与经济社会问题叠加,社会秩序会否走向一定程度的紊乱,未可知。
但愿我的疑虑多余!
【公方彬文章荐读】2022短文100篇 | 知病而不祛病在于天性而来的宿命 | 三年抗疫与一年俄乌战争带给中俄挑战超出想象 | 我们深受两条平行价值评价系统和话语系统的困扰 | 若进行二次抗疫总结须跳出“赢两次”思维 | 当极端分子和风派人物搅动舆论场意味着野蛮生长、理性退场 | 为什么堂上坊间如此多的人不讲逻辑 | 以经历佐证《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一文 | 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 | 对乌克兰帮助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 中国历代王朝皆从人文心理上消解民族血性 | 印度能做的事不意味着我们也能做 | 乌军在巴赫姆特战役中的弱势是真的吗?惟涉日访谈我最为谨慎,有一种禁忌感  |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许多问题搞拧了权威垮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 | 如果“忆苦思甜”,“苦”该归于何因?“甜”该感谢何人?如果抗疫不这样或不那样会怎样?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或大国外交的准则是什么 | 道路和模式问题是个大话旧话 | 俄罗斯首选核打击国大概率是英国 |要找到赞美与批评的平衡点 | 怎么就把口罩给扔了呢?在瓦解俄罗斯大国进程中美西军援乌克兰任何武器都不意外俄乌战争复杂关系背后是清晰逻辑链条(二则) | 伊朗援俄不会立即改弦更张,但世界大势正在深度影响其国家战略 | 俄乌战争,该流的血一滴都不能少 | 为什么美军与我军的军演兵推结果常常趋同,都是我胜美败?乌防长道义去职与俄罗斯败战宿命 | 泽连斯基新一轮强力外交很可能策动战机等远程打击武器援乌 | “弱国无外交”一定意义上被泽连斯基颠覆 | 选择人文道路还是意识形态斗争道路需要再权衡再清晰 | 老生仍要常谈:中国难以消除的软肋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外交精髓——平衡术 | 俄乌战争,我国可考虑下场扮演更有分量角色是否承认俄乌战争存在道义,反映着人文层次与核心价值 | 观念在不觉中变化,社会各方面在不觉中进步或退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