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至少当下我国仍然是俄乌战争的“局外人”,即便本周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中国已经选边站了”。因为中西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评价标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依照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评价标准,特别是反映于持二元思维和价值观的人那里,场面上的说词不过是因时因势而来的姿态,调整机会很多,调整空间很大。真正的站队是登上战车,进行一次“抗美援俄”。
        不管从哪个角度和层面看问题都应承认,既便后续态势与发展走向存在不确定性,那也只是程度力度之分,只是现实可见已经表明此场战争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板图,包括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还要说随着战争最终结局快步走来,战略层级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发酵和显现,哪怕普通民众亦会越来越清晰感知和认识。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与不利局面同时发生的是对国家民族前行至关重要的以人文启蒙抬升社会基础,这场运动正处于不断深化过程中。或者说在不导致国内过大意识形态波动的情况下,鲜活生动的俄乌战争在为国民上一堂超大启蒙课。这应当说是不利中的有利,不幸中的有幸。
        只看其间一个现象即知成效。开战之初满屏乌拉,到目前大众已经冷静下来思考问题。从开始有女人发抖音扬言见到普京便激动到“排卵”,到目前较为全面看待俄乌战争的性质本质,表达越来越理性且见深度的分析判断。仅此足让我们判定大众已经和继续从这场战争中悟出很多。
        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国家选择了中立立场,惟中立才不会胁迫,才会给拥俄和拥乌双方民众提供较公平的讨论问题空间。假如我国选择下场与俄罗斯绑在一起,注定进行舆论管控,那样下来更深层问题必不能触及,包括是非对错,批评叱责都要慎之又慎。规律表明,不能批评便无以深入讨论和思考,更谈不上社会启蒙和人文基础抬升。
        我们应当看到,当下涉及俄乌战争的舆论管控相对宽松,除了主流媒体配合现有国际政治生态与中俄政治关系,自媒体表达几无障碍,这与其他重大命题讨论相较,难能可贵,不可多得。据此而应予文宣和网管部门点赞,他们真正基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处理该问题。换句话说,在不影响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情况下实现人文基础抬升,机会难得,也应顺势而为。
        为什么需要启蒙?毋庸讳言,我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个历史内涵极其丰富,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切身感悟和认知解读这个历史。不管怎么说,走在大国道路上的我们,要想超越自我以达成奋斗目标,接受现代文明的启蒙必不可少。其实,这一点对任何国家民族来讲存在相通性和一致性。
        那么,由俄乌战争引来的启蒙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或哪些问题上呢?显然是人文领域。何为人性人道,正义与邪恶?谁在主持公道和基于什么站队,或者与谁为伍和为什么为伍?谁遵循逻辑且基于常识讲道理,谁又在狡辩且扮演不光彩角色?这一切都被置于公共视野,不断聚焦和放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同时希望舆论场上的大V、主流媒体的专家要真正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阐发自己的看法,避免误导公众,及至战后复盘时除了尴尬就是羞愧。
        战争还在继续,未知数或变数仍然存在。更大的考验自然是应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重构,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组团而来的围堵和打压。这除了依靠决策层的更高智慧与战略筹划,同时有赖于大众成熟理性基础上的承压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如此,主流社会要借力发力,最大限度用好这次全世界广泛参与的只是变化了形态模式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公方彬文章荐读】2022短文100篇 | 知病而不祛病在于天性而来的宿命 | 三年抗疫与一年俄乌战争带给中俄挑战超出想象 | 我们深受两条平行价值评价系统和话语系统的困扰 | 若进行二次抗疫总结须跳出“赢两次”思维 | 当极端分子和风派人物搅动舆论场意味着野蛮生长、理性退场 | 为什么堂上坊间如此多的人不讲逻辑 | 以经历佐证《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一文 | 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 | 对乌克兰帮助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 中国历代王朝皆从人文心理上消解民族血性 | 印度能做的事不意味着我们也能做 | 乌军在巴赫姆特战役中的弱势是真的吗?惟涉日访谈我最为谨慎,有一种禁忌感  |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许多问题搞拧了权威垮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 | 如果“忆苦思甜”,“苦”该归于何因?“甜”该感谢何人?如果抗疫不这样或不那样会怎样?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或大国外交的准则是什么 | 道路和模式问题是个大话旧话 | 俄罗斯首选核打击国大概率是英国 |要找到赞美与批评的平衡点 | 怎么就把口罩给扔了呢?在瓦解俄罗斯大国进程中美西军援乌克兰任何武器都不意外俄乌战争复杂关系背后是清晰逻辑链条(二则) | 伊朗援俄不会立即改弦更张,但世界大势正在深度影响其国家战略 | 俄乌战争,该流的血一滴都不能少 | 为什么美军与我军的军演兵推结果常常趋同,都是我胜美败?乌防长道义去职与俄罗斯败战宿命 | 泽连斯基新一轮强力外交很可能策动战机等远程打击武器援乌 | “弱国无外交”一定意义上被泽连斯基颠覆 | 选择人文道路还是意识形态斗争道路需要再权衡再清晰 | 老生仍要常谈:中国难以消除的软肋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外交精髓——平衡术 | 俄乌战争,我国可考虑下场扮演更有分量角色 | 是否承认俄乌战争存在道义,反映着人文层次与核心价值 | 观念在不觉中变化,社会各方面在不觉中进步或退步 | 如果不是太过忧虑,真不愿参与此类问题讨论 | 由社会热点引来的思想碎片 | 一个避不开的重大命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 “双拥”决不仅仅是公众看到的相互做点好事 | 俄乌战争,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二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