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我理解的慈善原理(“五伦”道德与“六伦”道德抑或陌生人道德相比较),特别是着眼于修身养性,提升精神境界,以不说为佳。
但是,我还是说了!
《北京晚报》筹划“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专版,把我列为采访对象。我告诉记者,自己助学(不限于助学)已经持续41年,拿出了300万元左右的资金,在10个地方的中小学中资助千名左右的学生读书,考上大学六七百人,有的已经成长为中国顶尖大学的正教授,国家重点培养的科学家。目前资助活动稳定在3地6所学校120名学生。
把一堆不那么精准的数字罗列在一起意味着数字不是太重要(两个“左右”是因未核准)。对我来讲,脱离开理念数字说明的东西不多。
(1)曾经因“说还是不说”倍受困扰,此次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很自然,除了8年前接受过该报专访,属于旧话重提。还有一个观点让我释然,很多年前央视记者对话卢安克,这位在广西山区支教10年的德国青年就曾借曼德拉的话表明接受采访的原因。
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做。
(2)2008年自军事科学院调入国防大学,有几次学校试图就此事进行宣传,比如申报全国道德模范,甚至政治部主要领导电话做工作,我坚辞不受。一年前大学机关的同志又一次联系想做点宣传,我再次婉拒。
为什么?举凡有组织的典型宣传,接踵而至的往往是荣誉甚至是利益,这往往成为一些人质疑出发点的诱因。人生阅历已经将我锤炼到荣辱不惊的程度,或者说没有何种荣誉能够改变我的生活轨迹和人生道路,今天助学充其量是我思想道路上的附属品,起到支持信仰信念道德价值观研究的作用,其不能也不应喧宾夺主。
此外,还有一些叠加因素。早年有位听我作“人生十个修养”报告的学生在网上发帖,“希望你永远展现最亮丽的一面,不要让关心热爱你的人失望”(真正富于感染力的话不便晒出)。当时看了他写的那段话很受感动,竟然自己在一些人的心目还有那么重分量。我非圣贤,自不纯净,但愿意往好处努力,争取越接近人生终点越发纯洁而美好。
(3)我不想渲染此事,但也不刻意掩遮,在许多场合我也是自豪地谈论此事,但这与接受宣传区别很大,主要是自己说出来不带功利,只有充实感和价值感,再者也支撑我的思想观点。
长期以来我在国家机关、省市、高校和社会上作报告数以千场次,其中最受欢迎的主题报告是《我们不能没有信仰》,最后十分钟便是讲自己的信仰,佐证便是3次走上战场与持续助学数十年。许多人说因为有了最后十分钟,才坐实了前面两三个小时的“大话”、“抽象话”。
(4)资助学生主动力因时间或阶段有所不同,早期是纯朴回报,成为“典型”后认定有责任和义务,再后来成为自己信仰信念和道德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只是比较助学朴素情感,今不如惜。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助学力度也在加大,但投入精力远非从前。早期每个学期都要写一封长公开信(写信总字数达20万字以上),分别发给学生,只是给近百名学生签信件、到邮局填写汇款单,一次要用时小半天,这还是邮局工作人员熟悉我的行为后的特别照顾。收到学生来信千余封,每封信都要阅读,并选择典型事例观点于公开信中,以至于能把所有受助学生的名字叫出来。而今力不从心,只能通过六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代劳。
我不认为资助行为对学生成长起多大作用,没有我的资助他们仍然会成长起来,但有了我的伴陪,他们的内心世界会更加温暖。
(5)儿子儿媳曾提出,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是特别强烈,也想做些资助学生读书的事,让我给他们推荐人选。我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是一时性起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可以自己寻找,如果作为人生修养的方式,并决心永续进行,我可以在资助学生的几个学校帮助遴选。
我已经有了40多年的助学经历,如果儿子儿媳在我作古后仍然继续下去,并且传到孙辈,百年下来就形成家风家教乃至精神血脉,当精神血脉与血缘传承相结合,便化作不可多得的财富。
“衣食足而知荣辱”,慈善进行时。通过我介绍出去的受助对象已达百人之多,前不久邻居姑娘请我帮助,她要资助两名今年高考入学者的四年学习,预计要拿出近5万元。
(6)公益不应当是别人推动自己去做,而应自己想做,而且其意义价值显而易见。
一个人经常践行道德且起于内心,就不会随波逐流,还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比如,职业生涯中我其实也面临许多诱惑,一些在很多人那里可望而不可求的东西,对我来讲其实唾手可得,只要遵循某些游戏规则,我没有追逐或者自我放弃。
因为,一个人精神道路上有一个容忍度或临界点,处于这个状态之时,哪怕往前迈出一小步,既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系统就会崩盘。有些物化的东西和精神追求天生有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必须鱼与熊掌取其一,否则二者皆失。
因助学而保证走正道,内心充满阳光,这是我人生重要选择也是重大收获!
【公方彬文章荐读】2022短文100篇 | 知病而不祛病在于天性而来的宿命 | 三年抗疫与一年俄乌战争带给中俄挑战超出想象 | 我们深受两条平行价值评价系统和话语系统的困扰 | 若进行二次抗疫总结须跳出“赢两次”思维 | 当极端分子和风派人物搅动舆论场意味着野蛮生长、理性退场 | 为什么堂上坊间如此多的人不讲逻辑 | 以经历佐证《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一文 | 管理思想与激发思想的平衡点在哪里 | 对乌克兰帮助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 中国历代王朝皆从人文心理上消解民族血性 | 印度能做的事不意味着我们也能做 | 乌军在巴赫姆特战役中的弱势是真的吗?惟涉日访谈我最为谨慎,有一种禁忌感  |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许多问题搞拧了权威垮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 | 如果“忆苦思甜”,“苦”该归于何因?“甜”该感谢何人?如果抗疫不这样或不那样会怎样?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或大国外交的准则是什么 | 道路和模式问题是个大话旧话 | 俄罗斯首选核打击国大概率是英国 |要找到赞美与批评的平衡点 | 怎么就把口罩给扔了呢?在瓦解俄罗斯大国进程中美西军援乌克兰任何武器都不意外俄乌战争复杂关系背后是清晰逻辑链条(二则) | 伊朗援俄不会立即改弦更张,但世界大势正在深度影响其国家战略 | 俄乌战争,该流的血一滴都不能少 | 为什么美军与我军的军演兵推结果常常趋同,都是我胜美败?乌防长道义去职与俄罗斯败战宿命 | 泽连斯基新一轮强力外交很可能策动战机等远程打击武器援乌 | “弱国无外交”一定意义上被泽连斯基颠覆 | 选择人文道路还是意识形态斗争道路需要再权衡再清晰 | 老生仍要常谈:中国难以消除的软肋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外交精髓——平衡术 | 俄乌战争,我国可考虑下场扮演更有分量角色 | 是否承认俄乌战争存在道义,反映着人文层次与核心价值 | 观念在不觉中变化,社会各方面在不觉中进步或退步 | 如果不是太过忧虑,真不愿参与此类问题讨论 | 由社会热点引来的思想碎片 | 一个避不开的重大命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 “双拥”决不仅仅是公众看到的相互做点好事 | 俄乌战争,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二则)俄乌战争正在化为我们社会的一场启蒙运动 | 这方面,俄罗斯很难改变被动局面(一孔之见)怕的不是有问题而是不允许提问题当下思想困境与出路(一孔之见) |当血液往大腿上流的时候,扼制腐败是很难的事情 | 俄罗斯真的解体了我们该如何应对?(一孔之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