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可能是每一个技术人员都跃跃欲试但也很容易望而却步的一条道路。分布式实验室特约记者areslan采访了北京好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刘凡先生,就创业的初衷,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个人优劣势以及纯开发人员和创业者之间的区别等话题做了交流。
areslan:你当时已经做到CEO了,是什么契机促使你决定创业的?
刘凡:我在上一家公司,管理技术和产品团队,经常有新业务和新思路需要尝试,每次都需要重新搭建环境(开发、测试、生产),还要建立质量控制、上线和运维等管理流程,本来计划用一周时间做出来尝试的业务,光建立基础环境和管理流程就需要一周多时间,另外,每次独立搭建会比较浪费资源,但有怕共享会影响关键业务。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在2013年开始尝试做了一个通用的平台,能支撑我们快速尝试新业务,经过半年多的研发,平台顺利上线,搭建一个新业务基础环境和管理流程只需要半天,完美解决我们之前的问题,到2015年的时候这个平台已经有多个产品生产使用,并支撑所有新业务和新思路的尝试,团队的敏捷性提升很多。
经过以上实践,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共性的场景,而且还可以做的更加灵活和通用,所以我在2015年6月从上一个家公司离开,开始了我的创业历程,将产品命名为“Rainbond”,定位企业级应用管理平台,也可作为通用的PaaS平台看待。
areslan:之前或当前市面上有很多PaaS平台和类似的企业级服务,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创业?
刘凡:在我决定创业之前,市面的PaaS大多都是针对一个特定领域的专用PaaS,比如,针对CRM、OA、HRM的PaaS,解决这些领域个性化交付和管理问题。通用的PaaS有Heroku,它的使用体验很好,但架构灵活性不够,只能用在非常简单的场景。
所以,我想做一个体验上类似Heroku,但在架构灵活性、通用性会好很多的平台,能适用各个行业,只要在Rainbond基础上扩展行业特殊能力,就能变成行业的专属PaaS平台。我认为这样的产品会成为下一代PaaS,下一代的云技术。
areslan:你觉得一位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和能力?从创业者角度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刘凡:通常我们认为创业有三个前提条件:找到人、找到钱、找到创业方向,但我认为更加重要前提是,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毅力,创业很苦,过程中困难重重,没有乐观的心态你可能根本不敢开始,没有坚韧的毅力很难坚持下来。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认为我的最大优势是技术趋势的把握,并把它落实到产品,当前的技术热点,比如:以应用为中心、Service Mesh、云原生等,在2015年我设计产品的时候就把这些点作为核心设计思想,Rainbond在2016年就实现了上述能力,那时候还没有这些概念。当然,换一个角度看,这个优势也是劣势,技术和产品太领先,市场的教育成本太高。
areslan:你在过去几年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和危机是什么?
刘凡:我创业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用做To C产品的思路做To B产品”。上一个家公司做To C的产品,我自己就是用户,不用接触客户也能设计产品,也能卖出去。但Rainbond是一个To B产品,不接触客户没办法把握市场的方向,更没法销售出去。我是技术出身,喜欢专研技术和产品,不喜欢社交,这个转变过程很痛苦。
在公司的成立之初,原本以为招聘销售人员来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自己主要专注产品和技术就好。但随着公司的缓慢发展,签单率底,入不敷出,这才发现,原来要想公司发展壮大,好的产品要有好的销售才是关键,而且Rainbond作为底层技术产品,销售必须要懂技术,才能推动商业落地。
面对企业的困境,我不得不从后台走到前台直接面对客户,从最开始的硬着头皮不知所措到慢慢的坦然面对,通过一次次和客户面谈网约,在客户面前进行技术演示商务谈判等等,不仅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对公司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只有真正面对客户,才能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areslan:作为一个有很强技术背景的创业者,你觉得纯技术人员有哪些比较普遍和典型的问题?跟创业者之间可能有哪些差距?
刘凡:纯技术人员相比创业者有三方面的问题和差距:
  • 第一,“闭门造车”。大多技术人员比较内向,更愿意做一些对内的事务,像产品和技术,而在市场和用户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这样做出来的产品会跟市场脱节,得不到用户认可;
  • 第二,对产品和技术过度设计。在创业前期,最重要的是,用最少的成本验证产品和方向是否正确,但技术人员会考虑用先进的技术、完善的架构、成熟的流程去设计和开发产品,这会导致产品开发周期长,投入大,这种浪费在创业早期可能是致命的;
  • 第三,能力上的欠缺。技术人员在技术、产品、交付上是没问题的,但创业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融资、销售、市场、招聘、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面对这些不足,要么找到合适的合伙人,要么自己要掌握这些能力。
areslan:受到疫情和国家政策影响,整个互联网和云服务行业收到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你觉得云服务相关从业者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对正在考虑创业的同行你有哪些建议?
刘凡:在疫情下主要的困境是,客户成单周期拉长、市场需求下降、客户见面沟通难度变大。
面对这三个困境,我们的应对思路是:
  • 减少内部成本,缩减不必要的人员和岗位,减少不必要的花销;
  • 市场营销通过在线的方式,客户沟通主要通过视频会议,客户交付以远程为主;
  • 重心向中小客户倾斜,主推SaaS和服务订阅,降低客单价,尽量通过在线的方式转换客户,缩短客户成单周期;
  • 产品开源或免费,让更多用户能自主体验到产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扩大用户基数;
  • 练内功打基础,比如重构技术架构、打磨产品;
  • 尝试出海业务。
areslan:你怎么看好雨云或云服务行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对该行业从业者有什么建议?
刘凡:我们的产品Rainbond一直坚持“以应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让用户专注在自己的业务场景,业务之外的事情用户不用关心,简化应用的开发和管理,是未来的方向,我们还会在这个方向上深耕。
同时我认为云服务的发展方向也会跟我们产品发展方向类似,云的重心从“以资源为中心”变成“以应用为中心”,切实解决应用层的问题会成为云服务新的战场,应用的开发和管理效率会有质的飞跃。
对从事云服务的从业者,我有一点感想分享给大家,当前各种新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用户对这些新概念也比较迷茫,只有回到用户效果和价值体现的原点上,少说一些空概念,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立于不败之地。
嘉宾介绍:
刘凡,是开源项目Rainbond创始人,北京好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曾担任澳客网CTO和CEO职位,拥有超过17年互联网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专注于互联网技术架构设计,对云计算、云原生、微服务架构、无侵入技术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特约记者:
areslan,17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目前任职商汤科技资深开发工程师,毕业后一直在从事云原生相关工作。
推荐阅读:

现在Kubernetes已经成了容器编排事实上的标准,会Kubernetes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公司招聘后台工程师与架构师的基本要求。为了满足在职人员短时间内提升Kubernetes技能的要求,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次Kubernetes线下培训。3天封闭式培训,15人小班授课,考不过免费复训,9月2日在北京开课,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详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