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行业迎来大变局,如果说电动化是驱动这场变革的底座,那么智能化则是牵引未来演进的主线。因为
智能化带来了汽车定位的根本性转变
——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移动终端和人类的生活伙伴。

身处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之中,科技企业如何把握产业进化的趋势?当智能电动汽车成为前沿科技落地的优先载体,哪些技术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致力构筑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的华为,期待如何联合伙伴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同频创新?在创业征途中的科技企业,又如何审视产业链的需求并从中找到机会?
近期,高榕资本榕汇联合亿欧汽车,邀请超过30家汽车产业链科技企业走进华为,就上述命题展开丰富的分享和讨论。以下为部分精彩观点。
电动化是底座
智能化则带来巨大想象
汽车产业链科技企业一行率先参访了华为智能汽车展厅,了解华为在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智能车云服务、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布局与最新技术。
“随着华为汽车生态的不断建立,我们期待与更多伙伴共同打造技术生态与商业生态,一同面向产业链联合构建解决方案。”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王斌在致辞中指出,华为云在汽车产业数智生态构建方面,重点聚焦主机厂数字化转型、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
高榕资本董事总经理辛旺表示,“汽车产业的进化,电动化可能是底座,未来智能化会越来越重要。智能化背后需要各种各样的汽车电子、芯片、传感器,以及从底层架构、域控到上云,从座舱到自动驾驶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带来的市场空间特别值得想象。华为已经在ICT基础设施、算力、芯片等维度提供了坚实的底座,推动汽车产业数智化升级。科技企业有望一同缔造更加丰富的应用、服务车企。”
智能汽车产业趋势展望
分合、群体进化、全球性重构
安永先进制造与移动出行合伙人谈行执在随后分享中进一步谈到智能化对于汽车行业的意义。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大变局,即“新四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与智能化,其中智能化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因为本质上带来了汽车定位的转变——从过去的交通工具,到今天变成人类的生活伙伴,智能电动车的核心能力转向解放人们的时间和双手,信息处理能力成为未来汽车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未来智能汽车产业趋势,谈行执分享了三点研判。
判断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今天很多整车厂在进行“垂直拓展”,让汽车供应链呈现“合”的趋势,例如通过自研或深度投资的方式布局电池、芯片、充电桩体系等。
谈行执指出,纵观现代汽车工业100多年的历史,会发现供应链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最早汽车厂商从发动机到零部件全部是自己研制和生产,当技术进入成熟稳定期之后,产业链开始追求效率,陆续催生了原材料、Tier2、Tier1、组装生产和销售服务等水平分工的出现。
今天智能汽车产业也是如此,“整合”是在变革期为了更高效创新和更安全强韧的必然选择;但长久来看,寻求更合理的“分工”也会是必然选择。今天已经有玩家主动引入合作伙伴(如部分领先新势力主动引进销售渠道合作伙伴),乃至进行中性化输出(如中性化电池供应)。
他强调,新的再“分”之后的产业终局面貌一定会不同于原有格局,原因在于产业的软件化/ITC化。汽车消费价值链正从“硬件为王”向软件和服务倾斜,预计2030年软件与服务将占据价值链收入约40%。
软件/ITC产业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通用化程度高,但也可以做到按需定制;爆炸性黑科技频繁涌现,例如近期火热的ChatGPT。这些底层逻辑的不同,导致未来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行业寡头与细分赛道高价值玩家并存;产业玩家合纵连横、齿轮啮合,形成新的竞合关系;玩家必须适应新世界的游戏规则,持续保持技术敏感性和积极的资本运作。
判断二:群体进化
复杂转型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生物世界,还是技术与商业,世界上复杂的演化都遵循“群体进化”的原则,谈行执认为汽车行业的进化也符合这一规律。过去汽车竞争力是机械性能,伴随着汽车智能化,汽车竞争力维度越来越多元,一家企业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多复杂的能力。因此,过去靠整车厂单打独斗的方式越来越不可行,去中心化的生态圈一体化发展趋势会愈发显著,即多方“群体进化”,共同拓展新的商业边界。
此外,随着产业各方越来越注重商用落地,过程中也需要整合资源来实现。以自动驾驶为例,跨越式自动驾驶“遇冷”,而渐进式的L2级别解决方案加速落地,行业各方正围绕细分场景、功能等形成商业化落地,过程中都需要彼此务实合作、共同成长。
判断三:全球化重构
变革赋予的历史机遇
随着中国车企竞争力提升,汽车出海大船加速航行,尤其是近两年势头迅猛。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214万辆,2022年达311万,而且出海的目的地辐射了欧洲等汽车工业相对领先的区域。
中国汽车产业出海也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从2000-2012年以“机会贸易”为主的出海1.0时代,到2013-2019年“运营试水”的出海2.0,2020年至今迎来“全面体系出海”的出海3.0,即在海外展开本地化运营,过程中势必带来供应链的协同出海。
此外,谈行执强调,中国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最领先的市场和产业之一,能够立足国内市场、获取领先地位的汽车产业链企业,未来不依赖整车厂,直接出海也大有可为。
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发展六大趋势
当车可以自我进化
亿欧首席顾问、亿欧汽车研究院院长王忠在分享中,率先展示了亿欧智库绘制的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全景图。“产业链上游核心是智能化和电动化两部分,中游是乘用车和商用车主机厂,下游包括基础设施、汽车数字化服务和后市场。”
王忠指出,智能化板块仍然在发生诸多变化,包括“三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电动化也在持续涌现创新,即“三电”——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与电控系统。“三电”的创新更多聚焦在材料、技术路线;“三智”则涉及非常核心的数据问题,这也会引导未来生态圈的建立。
主机厂端,“我们认为商用车接下来会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包括目前自动驾驶在商用车的落地也非常迅猛。多家造车新势力品牌到今天依然屹立市场,经历了非常多的挑战,所以我们更倾向称之为‘新实力’”。
在智能电动汽车的产业全景下,王忠重点分享了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认为其真正代表了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循序渐进发展的核心理念。智能驾驶产业链由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构成,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还可细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其中感知层的各类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和高精地图是尤为重要的部件,是智能驾驶产业链中参与者众多、体量庞大又至关重要的环节。
智能座舱是行业中整合度越来越高的模块。其中语音、HUD和IMS是重要功能模块,未来将逐渐融合共同发展。因此,未来或许会有融合各交互功能与监测系统、具有更高完整性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商跃然纸上。
智能网联领域,“我们看到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正加速融合,推动车端通信与网络服务升级。”
那么,在这样的全景之下,有哪些前沿科技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实现量产应用?根据亿欧智库研究,某项前沿科技提升用户体验能力的能力越强,表明这一技术市场力、产品力会更强劲,即立足消费者需求。
目前,激光雷达、大算力车规级计算芯片、车路云一体化、4D毫米波雷达、L3级别自动驾驶、XR拓展现实等智能网联领域技术,对于提升智能电动汽车用户体验的作用十分明显,量产应用如火如荼;新能源领域前沿科技的量产应用也在快马加鞭,其中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V2G直流双向充放电潜在市场规模较大。
对于行业关注的自动驾驶,亿欧智库通过仿生自然界生态圈的结构与圈层关系,提出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生态圈。自动驾驶生态系统主要由感知、决策、执行以及网联四个元素构成,四元素“孕育”着关键部件供应商、全栈式解决方案商、主机厂、商业化场景提供商以及车路协同方案商等不同类型企业。
“今天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环境可以说是极其残酷的,在海外任何一个市场,看不到这么多竞争对手。”王忠同样指出,由于自动驾驶产业具有发展周期长、规模化效应明显等特征,因此生态圈企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亿欧智库预测,2028年左右,L3取代L2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主流配置;2030年前,L4/L5级别自动驾驶将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彼时汽车行业将彻底分化,合作模式也将是无穷多的,关键是谁能构筑自己的优势生态位。
王忠最后分享了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科技发展的六大趋势
趋势一:自动驾驶会重塑智能电动汽车的形态
让智能电动汽车由单一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
趋势二:元宇宙开辟用户交互体验新时代
特别是智能座舱将为用户带来很多新鲜体验。
趋势三:数据驱动智能电动汽车自我进化
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可以依托数据进行自我训练,成为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物种。
趋势四:智能电动汽车成为前沿技术落地优先载体
这对于前沿科技企业来说尤为利好,汽车将成为继PC、手机之后前沿技术落地的优先载体。
趋势五:根技术成为未来十年行业聚焦点
未来十年,包括材料、OS、设备等智能电动汽车根技术,将成为行业聚焦的重点。
趋势六:垂直领域诞生中国隐形冠军企业
行业里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盈利的。
覆盖超80%国内车厂与上下游
华为云如何打造汽车行业生态圈
截至目前,华为云已服务90%的TOP 30车企,自动驾驶产业链企业的80%都选择华为云,华为云汽车行业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刘涛从汽车产业链特点出发,谈及行业生态圈打造的思考与路径。
他指出,就汽车产业链而言,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产业链特别长,囊括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运营,以及零部件、后市场,每个产业链打开之后又会发现是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其次,标准&法规管控特别强,因为汽车天然有安全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个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合规、ISO、ASAM等;第三,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特别前沿,目前中国的动力电池、自动驾驶传感器、算法等等,已经形成非常强的竞争力,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日益涌现;第四,客户群体特别多元和复杂。
正是基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庞大的生态伙伴,一同驱动汽车行业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刘涛分享了华为云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核心宗旨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用好车。基于数字化转型和开放生态合作,进行全球化开拓,并重点聚焦六大解决方案:数字化转型咨询、数字化研发、数字化生产&供应链、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出行,当然起到支撑的是云原生基础设施。并且华为云的大数据与AI高效协同,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以自动驾驶领域为例,华为云拥有云厂商中最为庞大的客户群体,包含乘用车、商用车,也包括传统车厂、造车新势力、外资车厂,以及tier1、科技公司等等。
目前,自动驾驶面临着两大挑战。首先数据是最大挑战,随着自动驾驶级别提升,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华为云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客户数据处理效率、挖掘能力、自动化程度等。
另一大挑战是智能化挑战,感知传感器持续在升级,核心算法往BEV/Transformer方向演进,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这些都对玩家带来新的挑战。华为云除了提供算力和存储,也期待和客户围绕上述方向进行共创,一同推动技术迭代。
在汽车生态构建过程中,华为云也积累了面向车企客户的经验,首先是一定要by业务流程,并发现随着业务的深入,很多伙伴是小而美的科技企业;其次是by车厂群体,把车厂也作为基地,邀请伙伴一同走进车厂、推动上下游互动与合作;此外也在积极构建工业软件国产化。
未来,华为云期待基于“GoCloud”合作发展框架,培育和发展更多能力伙伴,帮助伙伴在华为云上创造更多价值。
打造汽车领域的“DesignGPT”
全面提升工程师工作效率
在科技企业与华为专家互动研讨环节,设序科技CEO吴泳荣作为科技企业代表,分享其AI+CAD技术如何深入汽车产业链帮助效率升级。
吴泳荣介绍,设序科技的使命是“让设计、制造简单有序”,致力于通过AI技术、云技术和几何图形技术,打造智能设计、制造软件,帮助工业机械设计场景提高效率。借助ChatGPT的概念,吴泳荣将设序的产品类比为DesignGPT,在软件中输入一个需求,AI会提供一个设计方案。
吴泳荣分析了目前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价值链两大痛点。一大痛点是单环节重复性任务多,例如汽车设计工程师有70%的时间都在传统CAD软件里做重复性建模画图;另一大痛点是从设计、仿真到制造过程中跨环节协作割裂。尤其是近年来产业新品迭代速度在加快,以往汽车可能要5年以上才更新一代产品,现在时间已经压缩到1-2年。“DesignGPT”则有望帮助设计、仿真工程师们提高效率,打通各个环节的信息流。
“背后的技术逻辑也和ChatGPT非常像,即通过数据重构、预训练和强化学习来实现。”吴泳荣介绍,强化学习非常重要,因为AI初始推荐的结果往往并非工业设计最佳结果,因为工程师需要综合考虑量产、成本平衡等因素,因此要的结果或许不是结构上的数学最优解,而是局部最优解。
设序目前已推出AI+CAD产品——闪设,可以支持3D智能设计、2D智能出图。目前设序已获得诸多行业客户青睐,囊括主机厂(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商等。
吴泳荣也基于设序科技商业化拓展的实际经验,分享了几点思考。
首先在技术维度,建议尽早带着demo与客户去聊,而非试图做出一个完整闭环的产品再去找客户,因为客户往往更了解场景和需求,在产业链共创的模式下,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
产品规划上,吴泳荣建议前沿科技企业关注汽车主机厂的流程规划与时间点,并且让自己产品研发的节奏和客户实现匹配。
商业模式方面,设序科技同时销售软件和服务,“以往我们做软件冲着Software as a Service,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设计服务标准化作为Design as a Service”。
与会汽车产业链科技企业也与华为团队,就自动驾驶、智慧停车、车载芯片、充电网、车联网等话题,展开有关创新机遇的交流和互动。
智能汽车驶向美好彼岸,不仅需要从“马力”到“算力”的动能转换,也需要生态圈的每一个有机体协同进化,获得更澎湃强劲的创新动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