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这个词,源自于心理学上一个著名实验:棉花糖实验。
大人将棉花糖交给孩子后离开房间,离开前告诉他:“如果15分钟后我回来,你还没吃掉第一个棉花糖,便会再多给你一颗”。
实验测试孩子的耐心与自制力。一些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有能力控制自己吃棉花糖欲望,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成年后有较高的机率会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之所以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很可能是因为它将当代社会比较重视的“自控力”、“自律”、“成功”以及孩子的成长几个重要因素关联在内。
再加上几乎很少人去重复这个实验,很多媒体也就把实验结果加以解读,并广为宣传。
首先,对这个试验我们要厘清两个事实:
一、棉花糖实验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实验样本,只有不到90个孩子。相比于很多近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这个样本数量显得很薄弱。
二、当时接受研究的孩子们,都是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幼儿学前班里招募来的。他们的家庭情况,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仅仅只能代表该社区的一般标准。
此后,纽约大学的学者们整理分析了从2002年开始长达十几年的数据,并重新演绎了这个实验。这次接受实验的儿童总数超过900位,被招募的儿童涵盖了多种族,多语种,不同家庭背景(包括单亲等)。
那么大家猜猜看,实验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很多读者也许都猜到了:所谓的“延迟满足”和孩子的自控能力(其他还包括学习成绩、认知发育、行为问题等),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孩子能否通过“延迟满足”而得到第二个棉花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儿童家庭的社会与经济水平。
那么,是棉花糖实验的学者误导了我们吗?
也不能这么说。其实实验的设计者Walter Mischel教授在研究中也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在实验过程中,那些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孩子,几乎都不懂得延迟满足,无法通过测试。很可能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研究人员的承诺,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觉,认为只有靠行动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2013年发表在《Cognition》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孩子是否能通过等待去获得奖励,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自控能力,而更多地表现了孩子对周边环境的信任和依赖
所以,父母的存在和关爱,积极履行自己的承诺,才是对孩子信任感、安全感最好的培养。
参考资料
[1]Kidd, C., Palmeri, H., & Aslin, R. 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Cognition, 126(1), 109-114.
[2]Watts, T. W., Duncan, G. J., & Quan, H. (2018). 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later outcom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7), 1159-1177.

了解正确的儿童心理知识,可以避免因为一些误区给孩子身心造成伤害。
本文首发于「怡禾心理」公众号,关注后可获得更多靠谱心理知识。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