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梳头养生的说法,众多中医古籍中都有记载。晋代嵇康《养生论》中有“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的说法。
为什么会强调在春季养生中梳头的重要性呢?具体又有哪些益处?到底应该怎么梳,才能起到养生效果?小编跟大家一一道来。
为什么春季要勤梳头?
中医认为,春季为多风季节,即风为春季的主气。春天阳气生发,肌肤腠理变得疏松,人体容易被风寒入侵,其时最先受到损害的是人的头部等,可引起头痛发热、恶风、咳嗽气喘等症状。除了有意识地躲避风邪侵袭之外,勤梳头,也被认为是能将风邪“拒之门外”的办法。
《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中记载:“梳欲得多,多则祛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经》中则说“发多梳能明目祛风。”
中医也有“春季养生,重在养阳”的说法,而头部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梳头可按摩头部,使气血通畅,百脉调顺,促进诸阳上升。为此,也有梳头按摩最好是在早晨的说法,因为早上是人体阳气升发之时。
春日梳头益处多
春日梳头除了可祛风之外,还被认为有乌发养发、益智养脑、安神助眠等作用。
  乌发养发  
在梳头时,梳齿与头发之间频繁接触摩擦,对头皮末梢神经是一种良性刺激,可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头皮及毛发的营养供应,使头发变得乌黑光泽。
益智养脑
老年人常梳头,有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可改善头皮及颅内营养,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益处。对脑力劳动者,经常用梳子梳头,能放松神经、消除疲劳。
安神助眠
梳头还对头痛、失眠、精神紧张等有一定缓解作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说过“ 梳头百余下, 散发卧, 熟寝至天明。”
平稳血压
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引起的眩晕症有特殊的功效。因为经常通过梳头刺激百会穴、太阳穴和风池穴有降血压作用,血压平稳,眩晕相应也会减退。
锻炼手臂
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曾表示勤梳头是自己的养生经之一,认为早上起床后梳头100次,除了按摩头皮、头部神经,改善血液循环之外,还能锻炼手臂力量,预防肩周炎。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梳头能够治疗三叉神经痛,减轻甚至消除头痛、偏头痛、牙痛、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诸多症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梳头要从前额梳到颈后发根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为精明之府”,“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头部经络穴位密集,头部毛发覆盖区域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等五条经脉循行经过,还分布有百会、风池、风府、天柱、神庭等30余个穴位。
其中,风府穴和风池穴被认为是风邪侵入人体的重要门户,故中医有“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的说法。经常梳头刺激这些穴位,通畅气血,可让风邪不得侵入。
风府穴:风府穴位于脑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风府穴位于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上。
风池穴:在风府穴外侧两寸许,各有一处凹陷就是风池穴。风池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
所以,梳头时先从前额发际向后梳到颈后发根处,再俯身从后颈发根梳到发梢末端。
梳头技巧须知
梳头时间
每天早晨起床后、中午午睡休息结束后及晚上睡眠前开始梳。每次5分钟,每分钟20~30次。

梳头步骤
先从前向后梳,从前额发际线向上,往枕后部梳,依次经过神庭、上星、前顶、百会、后顶、脑户等穴位,直至风府穴;
再从前额中间向左右两侧颞部梳,依次经过头临泣、承灵、脑空等穴位,直至风池穴。最后,重要的穴位或不适位置可循环往复梳。
梳头力度
用力均匀适当,不可刮破头皮,以头部表面微微发热为宜。
梳具选择
梳具的材质选择很重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牛羊角、杨木、檀木、楠木等都可用来制作梳子。《中药大全》记载,牛羊角系凉血药物,主治时气寒热、头痛及热极化风。《本草纲目》记载,杨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檀木芳香化浊、祛风、解毒,楠木化湿醒脾、安神助眠。
对于梳齿的疏密,一般来说,短发宜选用梳齿较紧密的梳子,长发宜选用梳齿较稀疏的梳子,以梳头时感觉顺畅舒适,头发、头皮不感觉拉扯、疼痛为度。同时,要求梳齿整齐、头部圆润,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皮肤贴合度。
而那些随着年龄增长头发变得稀疏甚至快掉光发的老年男性,也可直接用手指代替梳子来“梳头”。“指梳”时,可由前发际慢慢梳向后发际,边梳边揉擦头皮。
上述方法最好均以中等力度和速度进行,一直梳至头皮微热为好,每次至少百几十下,早晚各一次,有时间的老人午休前也可做多一次,但要长期坚持方有保健之效。
本期封面:

扫描下图二维码获取《个人防疫超全指南》
...大家都在看...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综合广东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