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刚远去,乍暖还寒的季节里,很多人晚上明明睡很久,白天依旧呵气连天总觉累。有读者反映,全家老小都陷入“‘困’难”中,晚上十点多入睡,白天没精神。孩子则多梦易醒,起床气很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戴敏副主任医师指出,摆脱“春困”,需要饮食、作息和运动联合治理,在饮食调理上不妨牢记“八字健康真言”。
食疗解“春困” 
牢记这八字“健康真言”
一方面,经过寒冬的蛰伏,人体的阳气在春日进入舒展生发的阶段。此时饮食宜养护阳气,以营养丰富和清淡为主,不宜吃太过于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伤及阳气。可以适当进食有助阳气生长的食物,比如像韭菜、香椿、菠菜等当令时蔬。
另一方面,冬季养脏不当,会造成阴阳气血等的亏损。尤其是脾虚,是导致“春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戴敏表示,春季饮食当以补气、健脾、疏肝为主,做到“减酸增甘”。“春天要少吃酸性食物,酸是入肝的,嗜酸过多,则肝气过旺,横克脾土,导致脾胃的功能失调。”她表示,同时要适当增加甘味食物,如大枣、莲子、淮山等,有助健脾。脾气得到补充,则“春困”也会得到改善。
健脾莫忘祛湿
寒凉饮料少碰
对于睡眠时间长,多梦,易醒,晨起难,白天犯困, 可以适当地吃有助于健脾安神的食物,比如莲子、百合、龙眼肉、南瓜、山药、小米、芋头、大枣,可以用它们分别组合来煲小米粥,健脾安神兼得,尤其适合孩子健脾。
“岭南气候多湿,祛湿是每个广东人饮食调理不可忽视的主题。”戴敏建议,可以在饮食中加上扁豆、薏米这些兼具健脾祛湿、药食两用的安全食材。
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不要多喝咖啡、浓茶提神。也有人用薄荷糖或者刺激性冰饮,冰饮适合“实热”的体质的人,短期内有效,但是由于会伤及阳气,长期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春困。
对于采用小米、山药等健脾安神食疗方效果一般,或者脾虚较明显的人,可以加用党参、北芪煲粥,或用黄芪、黄精、大枣煲汤,也有补气、振奋精神之用。
久睡、多梦、易醒?
调作息、多运动也很重要
在饮食之外,改善春困和注重养生都需要注重调整作息和合理运动。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也要抓住春天和早晨这两个“关键”。
春天忌睡懒觉,与冬季“早睡晚起”的作息习惯相比,此时要“晚睡早起”。随着日渐长,夜渐短,成年人晚上不用九点就入睡。“不辜负好春光,别睡懒觉,最好在六七点钟日升而起,这样能让阳气得到舒展,为一天开好头。” 戴敏表示,一般推荐成年人春天在10点半到11点左右入睡,那么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可以保证七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运动方面,散步、太极拳、八段锦这些舒缓平和的运动,有助改善睡眠。运动时机建议放在清晨,尽量避免夜间锻炼。尤其是儿童,夜晚尤其是睡前不要进行易致兴奋的运动。
戴敏建议,改善睡眠还可以在睡前进行足底按摩、温水泡脚。助眠穴位除了足底的涌泉穴,还有太冲穴和太溪穴。太溪穴在脚的内侧,内踝后方跟与跟腱之间凹陷的地方即是。太冲穴是在脚的第一、第二趾骨间,趾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
春困叠加“开学综合征” 
吃好早餐 吃“精”晚餐
儿童“春困”叠加“开学综合征”,该怎么办?
戴敏建议,解“春困”要让孩子吃“好”早餐,吃“精”晚餐。早餐可以在甘味食物的基础上,适当用辛味食物调味,例如春季当令的韭菜、香椿、菠菜和葱姜蒜,有助改善食欲,振奋精神。
戴敏特别提醒,儿童早餐要吃好,营养丰富,牛奶、蛋和鱼等优质肉类不妨轮流“排班”上桌,而晚餐应该吃得少而精,晚餐也要加一碗营养粥,选既有甘味健脾和中之效又可安神的大枣、淮山、莲子、百合、龙眼肉煲粥。
要注意别让孩子晚餐吃过多肉类,以免因食滞转化为心火,进而引发睡眠不宁、多梦。如果失眠的儿童通过食疗和生活作息的调整,依旧难以改善睡眠,还是建议他到医院就诊。因为会诱发儿童失眠的因素,可能还有开学后的学业压力等,需要辨证施治,综合干预。
如明确属于“开学综合征”的孩子,也可以从食疗入手。由于这类孩子多具有肝气郁结,家长不妨为孩子泡点花茶饮用。例如合欢花、玫瑰花等花茶,能疏肝、安神,口感酸甜,孩子也较容易接受。
推荐一款学龄儿童适宜的“春日解困纾郁汤”:萝卜、陈皮、香菜、鲫鱼,这样来把它煲汤,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振奋阳气。幼儿园小朋友则首选用山药、小米、核桃煲粥。
推荐食疗方
黄芪黄精大枣汤:黄芪和黄精各10到15克,大枣三到五枚。煲水服用。
山药小米核桃粥:新鲜淮山药(铁棍山药)100克,核桃50克,加米煲粥。
萝卜陈皮香菜鲫鱼汤:根据喜好,加入萝卜适量,三分之一瓣陈皮(五克左右)、香菜少许煲汤。
花茶:玫瑰花或合欢花3-5克,泡开水后饮用。
本期封面:

扫描下图二维码获取《个人防疫超全指南》
...大家都在看...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