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处处都充满了“竞赛”,哪怕“阅读”这样私人的事情,也不能免俗。
各种家长群里充满了各种“阅读焦虑”:
我家娃还在看绘本,他到底什么时候能读字书;我家娃只肯让我读书,啥时候才能自己阅读;我家娃还在读桥梁书,什么时候肯读章节小说……
看着那些四岁就能自己阅读,六岁就开始读长篇文字书的牛娃们,有的妈妈按耐不住,开始嫌弃起自家娃的“龟速”。
但其实,阅读能力也和孩子的心智发育息息相关,有着自己的规律,是家长急不得的。
关于讲阅读方法的书,有一本很经典的,名为《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的初版距离现在已经有80多年了,但它仍然对我们在阅读理解方面有着指导意义。
不过这本书的翻译有些拗口,需要有耐心慢慢读。我倒是觉得,它对于做研究、写论文式的阅读更有帮助。
即便如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内容仍然在孩子的阅读方面带给我一些思考和想法,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阶段,孩子都只是处在“基础阅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阅读被分为四个层次:
  •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也叫做初级阅读,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认出一个个字,知道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

  •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

  •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岀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第一个阶段“基础阅读”看似简单,但其实需要我们的孩子花费很长时间去慢慢学习和掌握。实际上,整个小学阶段,孩子都处在“基础阅读”。
孩子要想完成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会经历四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称为“阅读准备阶段”。专家指出,这一阶段从出生开始,直到六七岁为止。
这个阶段包括了几种不同的学习阅读的准备工作。比如身体方面的准备,包括良好的视力与听力。智力方面的准备是要有起码的认知能力,以便孩子能吸收与记住一个字。
语言上的准备包括口齿清晰,能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个人的准备,则包括能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从等等。
在第二个阶段,孩子会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
比如孩子开始真正理解并能简单阅读某些绘本、简单的桥梁书。识字、字句的使用、词句的含意、字句的发音等等都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通过自己阅读简单的书,并且对阅读产生兴趣。
第三个阶段,孩子步入四年级,开始学习不同目标与不同领域的阅读法,比如像科学、社会学、历史、艺术等等。
他们逐渐意识到,除了在学校之外,阅读还是一项消遣和有趣的事情。他们可以因为好玩、满足好奇心,或只是要“扩大视野”而阅读。
第四个阶段,孩子进入了小学高年级,开始精练与增进前面所学的阅读技巧。
他们开始能从一本书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作比较。
这个阶段的能力,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到初中毕业才能掌握得更好。但也有部分孩子,始终没有进阶到这个阶段,没有为日后成为“成熟”阅读者积攒基本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我觉得,这其中的差距,在于阅读方法的问题,能不能带娃学会在阅读中思考是关键。
从作者总结的这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明白,阅读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需要花时间带着孩子慢慢爬台阶,只是盲目地靠攀比,拔苗助长是没办法让孩子成为成熟阅读者的。
孩子几岁,能阅读字多还是字少的书,其实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阅读能力是低是高。
读绘本也能精读出水花来,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章节字书,也未必就能真的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所以,怎么读始终要比读了什么更重要。
遇到难读的书怎么办?先用“检视阅读”试一试
仔细观察孩子,我们会发现,有的娃前期也积累了长时间的阅读经验,一直有和父母共读的习惯,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再“上一个台阶”,在面对一些更复杂的阅读材料时总是有畏难情绪。
如果是这种情况,做家长的就可以“推一把”,给孩子提供一个“梯子”。书中介绍的“检视阅读”这种方法,家长倒可以试一试。
拿到一本对孩子来说不那么好读的书,可以先带孩子进行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
  • 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言就先看序言,让孩子对这本书的主题有一个概念;
  • 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 如果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
  • 腰封、封面上的宣传语也别放过,可能会有书中的主旨摘要;
  • 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最相关的篇章来看;
  • 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把全书翻过一个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
就这样,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孩子就能大致掌握这本书的概貌。剔除那些“难啃”的部分,先带孩子快速的“吃到肉”,让孩子觉得“香”,才不会让他们因为畏难而被直接挡在大门外。
在我看来,而上面这个方法,可能更适用于非虚构类的作品,如果是文学类的作品想借鉴这个方法,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遇到比较冗长的抒情、场景或者背景交代的部分,选择在不影响情节理解的情况下先跳过,让孩子粗读故事的梗概。
一定记住,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一定不要企图让孩子了解每一个字句。
一开始就带着孩子逐字逐句地分析、精读,并不是阅读一本稍难的书的好方法。
要帮娃养成多次阅读的好习惯。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把精读、细读留给第二遍、第三遍阅读。
检视阅读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咱们成年人读书用起来才叫真香。那些看起来难啃的大部头,先用这个方法粗读一遍,在心里打个底,比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读,让自己读到头脑爆炸要好得多。
精读一本书,让孩子迈向成熟阅读者
我们都知道,精读一本书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能带动孩子进行真正的思考。
那到底该如何带孩子精读呢?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精读的基本方法,那就是“自问自答”,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再尝试自己回答。
书中作者总结了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几个问题,大家可以借鉴使用: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找出这本书的主题。看看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其他的关键议题。
2
作者在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和论点,正是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信息。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
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还不够,你还要有自己的观点。这个问题,就是在督促我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把一本书变成“我的书”。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本书给你的资讯有什么意义?
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们也有必要去了解这些吗?除了一些基本的咨询,这本书还启发了我们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者建议、启示吗?
这样的提问,会帮助孩子从书本走到现实中,学会知识的迁移。
当然,孩子尚小的时候,还不会自问自答,那我们就可以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帮他们提出这些问题,让他们寻找答案。
阅读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看书和阅读,本质上是两件事,像我们这些成年人,读了几十年的书,能做到通过阅读去思考的,又有多少?
比起关心孩子几岁读什么书,不如努力思考,如何让孩子翻开书这个行为,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收获吧。
这才是阅读,之于我们的意义,绵长却有力。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