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前阵子看到一条消息,关于曾经花滑天才少女珍娜的近况。
她早已告别了花滑爱好,从社区大学转入南加州大学,成为了一名大二学生,现在努力读书深造,还在摩根大通公司提供的项目实习。
珍娜社交媒体截图
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想到,两年前,在这个女孩的身上发生了一起震惊美国华人圈的“开车撞父案”,不仅瞬间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珍娜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时只有17岁的珍娜,开着一辆银灰色的汽车,猛踩油门,将挡在前方的父亲施广杰狠狠撞飞。
珍娜冲动的行为,不仅导致父亲身受重伤,留下永久的后遗症,还让她身陷官司,被斯坦福除名,错失在名校读书的机会。
这个事件之所以让人感慨万千,是因为它对身为父母的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也希望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规避教育的雷区。
从天使堕入“魔鬼”
全是冲动惹的祸
事故发生前,珍娜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乖巧听话,还在花滑爱好上成绩斐然,曾一度被视为“中国花滑的未来之星”。
2014年,10岁的珍娜第一次踏上花滑赛场,之后四年间,努力拼搏征战各大赛场,取得了大大小小的优异成绩。
2018年,14岁的珍娜代表广州北极花样滑冰俱乐部,参加美国少年滑冰全国赛,并一举拿下第12名的出色成绩。
好运不断的珍娜,在17岁那年,还收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邀请函。
在我看来,当时在冰场上尽情施展才华的珍娜,就像一个旋转飞舞的美丽天使。
只可惜,从天使堕入“魔鬼”的变化,只在一念之间。
珍娜参赛照片
2021年4月19日的下午,珍娜和50岁的父亲施广杰发生了激烈争吵,一气之下她想要驾车离家。
意想不到的是,情绪激动的施广杰,为了阻止女儿前行,竟然不顾危险,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他突然跳上珍娜驾驶汽车的引擎盖。
珍娜的父亲趴在车上
这个行为瞬间刺激了珍娜的逆反心理,让本就怒火中烧的她失去了理智。
珍娜不仅没有立即停止刹车,还反向操作,猛踩油门加速,将挡在前面的父亲撞倒在地。
虽然施广杰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伤势严重,留下不可逆的后遗症,需要人长期照顾。
珍娜也因为人身伤害和鲁莽驾驶罪,被警方逮捕,收到法院起诉,斯坦福大学也撤销了她的入学offer。
法庭上,珍娜泪流满面,后悔一时的冲动对父亲造成了永久的伤害,她希望这件事从来都没有发生。
珍娜开车撞父的行为固然不对。
无论情绪多么失控,都不能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何况那是自己的父亲。
可从某种程度看,女儿冲动撞车,父亲愤怒拦车,这两个人的行为和作派如出一辙。
施广杰作为受害者,不理性的情绪,也是这起悲剧的引线之一。
父母也是人,和子女产生冲突,产生生气、愤怒等在所难免。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情绪发泄的方式,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
如果遇到问题,父母总是处于非理性情绪中,选择把事情无限放大,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有样学样,无意识的把事情变得更糟。
17岁的珍娜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敏感、叛逆、冲动、情绪化,没事的时候还会跟父母任性,耍耍小脾气。
尤其是在双方激烈争吵过后,孩子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是很有可能的。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情绪疏导,起到示范作用,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后再解决问题。
但施广杰自己先丧失了理智,跑到车辆前面拦车,行为跟着情绪走,让事情的发生变得不可控。
不顾后果的冲动,只会激化更大的矛盾和冲突,间接造成孩子酿成大错。
警察清理车祸现场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家长易怒暴躁,轻则影响孩子的习惯、性格,重则可能会毁掉其一生。
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遇到事就崩溃失控,跟父母一言不合就争吵,除了性格的原因,多数还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
父母遇事不冷静,爱冲动,孩子潜意识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的,慢慢的就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模式,情绪习惯也会成为孩子复制的模板。
正如我们常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亲子缺乏良性沟通
爱意和善意都会变成“恶”意
实际上,珍娜与父亲事故前的冲突,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由来已久。
据当地检察官表示,珍娜一家之前有多达十几次报警记录,原因涉及争执、吵架,甚至是暴力冲突。
还有知情人士爆料,珍娜和父母经常争吵,争吵的焦点主要关于珍娜要不要继续花滑,他们要不要继续支付高昂的训练费。
珍娜的邻居
在美国,花滑运动需要庞大的费用支持,每小时训练费高达1000美元,所以即便施广杰曾担任汽车公司软件工程师,经济收入可观,但在这项运动前依然是“杯水车薪”。
为了支持女儿的花滑爱好,施广杰还曾在网上发动众筹,想借助网友的赞助去圆珍娜的奥运梦。
当时的筹款截图
显然,施广杰夫妇培养珍娜已经竭尽了全力,只是经济重压下他们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但我们也能理解珍娜的心情,毕竟坚持多年的梦想不想轻易放弃,从小到大的热爱不愿意半途而废。
父母和珍娜的立场都没有错,而错的地方是,本可以好好说的话,却要以争吵、暴力的方式宣泄出来;本可以好好做的决定,却要以“开车撞父”这样惨烈的方式来完成。
为父亲治疗的募捐截图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无解,如果施广杰多跟珍娜沟通,将家里的境况慢慢渗透给她,让她发自内心理解父母的选择,就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增,也能让珍娜早些面对现实,重新规划未来。
在我看来,施广杰和妻子都很爱珍娜,给她良好的教育,支持她的爱好,但这种爱的方式却缺少了些许的理性、温度和智慧。
光从施广杰冒险拦车的行为就能看出,父亲在沟通方式上有很大的问题,不仅简单粗暴,还善用“长者”的权威。
仔细观察,这类型的父母生活中不少见,他们通常喜欢控制孩子,如果孩子不能如其所愿,就会打骂吓唬,甚至是暴力压制,利用恐惧来让孩子听话懂事。
《非暴力沟通》有个观点,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当你与孩子的沟通只有吼叫、训斥、批评,就会本能让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的心理,哪怕你的本意是为了他好,也会被孩子误解和抵制。
因为敌意只会唤起敌意,压制也只会带来反抗。
就像这场案件的发生,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那根稻草,而是一直以来相互的不理解,让关系有了裂痕,最终走向爆发。
有句话说的好“教育孩子的时候,先释放爱意和善意,才能让教育有意义。”
很多时候,亲子之间的误解,都是因为沟通不到位,或是一次没有说出口的关怀,或是一次造成误解的指责,或是一次本应该建立信任的诉说与倾听……
让矛盾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让爱意和善意变成了恨意,从而长出了恶的花。
值得庆幸的是,事故发生后,珍娜没有一蹶不振,她重新申请了社区大学,靠着不懈努力,以高分转入南加州大学商学院进修。
珍娜在南加州大学的主页
为了弥补对家庭的创伤,赚取父亲的医疗费和大学学费,珍娜还半工半读,在两个餐厅同时打工。
看到重新走出泥潭,不断弥补成长错误的珍娜,相信许多父母和我一样,有些欣慰,也不免唏嘘,毕竟这样成长的代价未免太过沉重。
有时候也会设想,如果父母早些意识到问题所在,双方早些做有效的沟通,亲子关系早些达成和解,也许这一切本不必发生。
只不过,人生从来没有如果。
点个在看】,愿我们每个家长都能以此为鉴,受到启示,避免悲剧重演,让故事不再变成事故。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学习资源|精选文章|共同成长

来关注<爸妈亲子课堂>👇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