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友讨论#助学八年的女孩去当家庭主妇一事,这里想提供另外一些角度。
首先,这是一个儿童基本权利(衣食住、受教育、医疗等)政府不提供却由“慈善”提供导致的问题。我们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都在勤奋劳动、纳税,实不应该让儿童的基本成长和受教育,还要由另一个女人节衣缩食来支付。
其次,“慈善家”没有遵照让受助人“自决”/self-determination的重要原则——决定助人之前就应该明白:帮助了别人,也不能指望别人按照你的意愿生活,不然八成是要失望的。
助人是助人者的决定,不是受助人的。尽管不抱期望是很难的,但慈善家长主义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真实问题。——其实就连父母,也是无权干涉成年儿女的决定的。就算看着再不爽,也要学着不表达出来。
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欣赏或者赞成受助女孩的这一“选择”。当然不是。只是,我们感到再不喜欢,也只是我们自己的观感,与她无关。受助女孩并没有做错什么,这是她自己的人生,她不需要因此对他人负责。
再者,女性读完大学去做“家庭主妇”背后有太多结构性的原因,不能把做“家庭主妇”完全看作是女性的“自主选择”。有调查显示,90后女性生育后做全职妈妈的比例是70、80后的至少两倍。这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有关。而且,如今的寒门大学生根本很难改变命运,大学生就业非常难。
具体到这个女孩,也说明她在亲密关系和社会结构面前都是缺乏议价能力的——其中也包括拜宣传所赐、整个社会变得更加保守的性别观念。
最后,不要把做“家庭主妇”看作没出息的表现,这种态度背后还是对无偿家务、照料劳动价值的贬低。那么多女人做全职妈妈,是因为孩子真的没人带啊!——育儿的社会支持如此不足(没有三岁前的托儿所,上学后还得接送、陪写作业等等),男人又不带,那么孩子谁来带?!

女人做“家庭主妇”的选择背后当然有性别观念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决定:自己进入市场能得到的回报与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之间的权衡。在当今的中国,接收三岁以下孩子的托儿所非常少,能保证不虐童的就更是不知道哪里找了。
这里引用我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如何看待中产女性主动选择做全职妈妈?》中的部分内容:
多数情况下,这个世界上真正对孩子承担责任的只有女人,而女人却常常要为自己对孩子负责的“选择”承受责备。
即便就当年的我来说,尽管正在读博、做全职妈妈的机会成本很高,要不是有老人帮忙,生育后我一样得中断事业自己带。我对我妈妈说:因为有你,我才能有所谓的事业,你的功劳巨大。
对于很多底层的女孩甚至是上过普通大学的女孩来说,市场上也根本没有什么可发展的事业等着她们。等待她们的只有低薪、受歧视、重复性、不被尊重、没有发展前景的“非正式”工作,所以她们中断工作的机会成本也没有那么高。所谓的正式工作大都在政府体制内,体制垄断了太多资源。
贫穷限制人的想象力,特权更限制人的想象力。人们还是太容易拿自己的处境去想别人,对弱势女人的处境还是太缺乏想象力。——这也包括我自己。
总之,资助者有失望情绪可以理解,但遗憾的是,舆论讨论又变成了对两个女人尤其是更弱势的受助女孩的指责。骂穷女人真的太容易了,拿有钱男人、父权、夫权、政权没办法的女人,也喜欢跟着踩她们几脚发泄情绪。

女权主义是要理解女人的处境,而不是攻击女人。
“家庭主妇”的被污名,源于结构性歧视带给她们的惩罚和代价。作为女权主义者,我们的责任是去分析、批判、呼吁改变这不公平的父权结构,帮助女性做更知情的选择,而不是去跟着污名和指责做了“家庭主妇”的女性。
相关阅读:
—————
关于笨妈/甘歌:
六岁男孩笨笨的妈妈,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于美国一所大学任教。在读书做学问之余,喜欢研究孩子教育问题,热衷分享欧美主流的教育理念、传播具有性别意识的育儿思想。同时不定期写作有关性别、家庭、女性成长和社会参与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