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金融体系改革,也可以说是对金融体系动大手术。
      近几来,中央高度重视金融体制改革,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3项具体内容中,有5项涉及金融领域,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证监委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这只是面上的,背后的意味深厚,可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
      仅从上述5项改革的具体内容看,首先是加强中央对金融的集中统一领导,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各行其是。其中有关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按照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相关管理规定,将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市场经营类机构剥离,相关国有金融资产划入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
       再如,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部分,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上收起相关职能,也是为了集中中央的金融管理权。
       第二,把金融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致力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最近几年,一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有19处提及“金融”。为此,必须提高金融安全级别。
当前国际形势十分严峻,美国不遗余力遏制中国,甚至威胁如“两岸武统”将实施严厉金融制裁,把中国踢出国际金融体系之外。
       十大及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来形容国际形势,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因此反复强调安全。
       二十大报告91次提到安全二字,频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这里所说的安全并不只是单纯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其中包括金融安全。这么多项涉金融改革,实际上与金融安全有很大关系。金融安全已是重中之重!
       加强金融安全,也是剑指金融领域的亲西方自由主义。在金融领域,持这种立场的大有人在。他们照搬美式或西式金融模式,仿制美式金融模型,不断加杠杆,制造泡沫,致使金融领域乱象丛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这次改革是一次从乱到治的大手术。面对一个不安全、不确定的外在环境,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选择了权力集中的解决方案,以迎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剑指金融系统腐败。金融领域的乱象、隐患和系统性风险,与金融系统的腐败有正相关关系。
      金融领域已成腐败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截至1130日,在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的金融领域涉嫌重大违规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被“双开”的人员近70人。综合央媒报道,仅2022年上半年的不完全统计,金融系统已经有超过60位官员落马。
       在金融领域,金钱与权力深度纠缠,利益和资源相对集中,金融圈的反腐与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为此,中纪委历次会议都强调金融反腐。十几个中央巡视组入驻并对中国人民银行等25家金融单位党组织展开常规巡视,目的是防范由于腐败引起金融风险。
第四,加强金融监管。这也与金融腐败和防范金融风险相关。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和地方金融机构频频暴雷,如去年发生的河南、安徽等地多家村镇银行相继爆出客户存款“被失踪”事件,其中最典型的是河南多家村镇银行400亿存款暴雷事件,百度、小米、中国人寿、360均牵涉其中。还有避开银行异地线上存款和第三方平台存款问题。
       居民存款不翼而飞,储户取不出钱,首先是个监管不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且这些案件背后都涉及腐败问题。所以,在这次金融机构改革,特别强调金融监管。
证券领域的乱象与腐败问题最多,监管责任重大。
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成为家常便饭,包括财务造假屡见不鲜,信息披露违规,中介机构行为违规,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等。
截至2021年底,中国资本市场600多家上市公司暴雷,其中退市160家,其它是债务危机或市值大幅萎缩。
       这次将证监委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也是为了强化监管责任。改革方案强调调整后的证监委,要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责。为了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将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从国家发改委划入证监委。
       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方案,也是基于加强监管责任,从业务监管到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监管方式从穿透式监管到持续监管,目的是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