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这样一条微博火了,引起了很多人的转发。
一位博主,去了上海的一家日料店吃饭,翻菜单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份价目表:
在日本平平无奇、可以算是廉价小吃的日式烧鸟,也就是烤鸡肉串,在这家店里,身价翻了好几倍不止。
鸡心、鸡胗、鸡皮、鸡肝、鸡里脊肉,可以卖到50元一串。
“高贵”的带皮颈肉、鸡翅中、鸡腿肉,则可以卖到100元一串。
博主感慨:“为什么这两年国内突然开了这么多家烧鸟店?看看菜单就知道,真的太好赚了!
当一只鸡是一只鸡的时候,它的身价大概100-150块钱,还是精品土鸡。
当一只鸡被分解成若干串串,这只鸡的身价就翻了10倍不止,比卖全家桶赚多啦!”
这家日料店,甚至高端到连免费的水都不提供。
服务员问博主要喝气泡水还是矿泉水,博主回答要白开水。
结果服务员拧开一瓶矿泉水倒进电热水壶开始烧,而那瓶矿泉水的价格是50元一瓶。
评论区里,很多人被菜单上的价格震撼到了:
“这个价格是一串吗?真的不是一把12串的价格吗?”
有人晒出了自己在京都居酒屋吃的烧鸟拼盘,肉串看上去又大又美味,而且这么一大盘也没有超过100元人民币。
有人则称自己在这家店里,花了2400元吃了个寂寞,服务也一塌糊涂。
你会发现,这几年,国内这类人均2000元左右的“高端日料店”,是越来越受欢迎了。
首先,这类日料店的名字,一般都会带上具有日式风情的生僻字,比如“鮨(yì)”这个字。
椰子我也是特地去查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在日语里,鮨就是寿司的意思。
而放在店名里,就显得格外高端、大气、上档次。
比如上海的鮨昇,人均1424元;鮨直辉,人均2511元;鮨松野,人均1946......
其次,食材的名字也要越复杂罕见越好,比如:
和歌山蓝鳍吞拿鱼、佐贺开鲭鱼、北海道海胆胡麻豆腐、威士忌静冈蜜瓜......
对外统一声称:“日本空运过来的,国内根本买不到”。
主厨或店长,背后一定要有故事:
比如在日本留学,课余时间去一家高端omakase店里打工,结果发现料理才是自己的真爱。
90岁高龄的日本光头老师傅的试炼下,终于成为了店里唯一被认可的中国籍主厨。
为了让国人也品尝到这份“匠人精神”的美味,特意放弃了求学,回国开了这家人均2000的日料店。
听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在日本学文学的朋友,称自己回国就要当个日料厨师。
别人问他,那岂不是专业不对口了?他回答说,专业很对口。
高端料理,三分靠气氛,七分靠故事,他的专业无缝衔接。
接着,订座要越困难越好,往往要托关系、提前好几个月预定才能排得上号。
有些店还会立下几项堪称严苛到变态的规矩:
不接待新客;必须准时到店,迟到的话错过的餐点不会再补上;
吃到7:45分必须准时买单,因为8:00下一批客人就要来了......
最后,为了彰显出煞有其事的仪式感,还必须现场观看主厨一整套繁琐复杂的表演。
有网友吐槽:被迫坐在吧台前看师傅切生鱼片、卷寿司,距离半米。
讲话总觉得被人听见也就算了,你还得陪师傅聊天。
随便聊聊他的学厨经历也就算了,你还得应付他突然抛出的“这几个海胆是今天早上刚空运来的,只够给你们两位了。”
你吃完一口,要是不故作惊艳且超级夸张地点评几句,感觉都对不起这只小动物的运费。
遗憾的是,随着这类画风精致的国内高端日料店,渐渐成为中产、有钱人们的最爱之后,暴雷的情况也频频发生。
比如,前几年开在上海和南京、人均1000+的“鮨一”,被日本东京名店“鮨一”在官网上揭露山寨的身份;
比如,成都某高端日料店,被王思聪实名差评,称其食材以次充好、味道难吃至极。
比如,杭州某人均2K+Omakase,被顾客曝出清酒和食材都是产自日本核辐射地区。
经过监管局调查,结果却是:所谓“从日本空运的新鲜优质食材”,其实是从青岛海产市场买的。
来感受一下食材成本的廉价:售价58元的爱知县星鳗苗,成本价才6.8元一份。
大多数人,往往连日料店里的樱桃鹅肝、鮟鱇鱼肝、玉子烧是冷冻半成品都吃不出来。
就像纳西姆·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中写道:
有钱人很容易成为别人的靶子,把事情搞复杂,就能轻易骗到有钱人的钱。
生僻的店名、故弄玄虚的品牌故事、苛刻的规矩、复杂繁琐的仪式,其实都是为了让商品溢价得更多罢了。
《怪诞心理学》中就提到过这样一个红酒评测:
心理学家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三类,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
然后让品酒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只有53%的品酒者能成功选对更贵的酒,要知道,就连抛硬币的概率都有50%
更要命的是,在红葡萄酒的分类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也就是说,多数人认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贵价的酒,贵就贵在他们编造了一个更好的故事而已,你花了大笔银子买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类似的,一部分中产们,花了2000多元吃了一顿不明所以的饭,吃的不过也是那种高人一等的阶级感、优越感罢了。
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凡勃伦效应”,指的是: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好卖。
188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到:
商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炫耀性商品,一类是炫耀性商品。
那些带有炫耀属性的商品,不仅有物质效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观相同的一个杯子,在街边小店卖9块钱,在百货商店的柜台可以卖到99块钱。
味道一模一样的一串鸡肉,在超市的熟食专柜里卖5块钱,在高端日料店就可以卖到100元一串。
中产阶层购买贵的产品,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买得起贵的,身份、地位和品味可以通过价格得以彰显。
就像电影《大腕》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高价不一定代表高品质,但一定能让购买者自我感觉良好。
食物从来都只是食物而已,但国内的“高端日料”所自带的鲜明阶级性,刚好符合中产恰到好处地炫耀、不露声色地彰显身份的需求罢了。
松露真的比香菇好吃么?
蓝鳍金枪鱼肥润的味道真的就比普通鱼肉更高级么?
我们只不过是被无休无止的阶级鄙视链裹挟着、驯化着,不断寻求着他人认可的俗人罢了。
共勉。
- END -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请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我们
免责申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愿你的生活和爱情,如你所愿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