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石谈芯,一起探究芯片本质
微信的推送规则进行了调整
请给公众号点亮星标⭐️
这样就不会错过老石的每一篇推送了
经得起巅峰,熬得过低谷,或许就是半导体大厂当下最好的立身之道。
前不久,中芯国际发布了2022年全年财报,营收、毛利和净利润都取得突破,甚至创下历史新高。但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选择了谨慎的乐观,预计2023整年的营收会不增反降,毛利率也调低至只有20%左右。
中芯国际之所以提前发出2023的业绩“预警”,自然离不开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低迷、先进光刻机限售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刚刚起势的中芯国际,就在迎面而来的寒冬中遭遇生存危机。
作为中国芯片首当其冲的带头大哥,中芯国际该怎么做、它的未来在哪,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逆境创佳绩:营收、毛利率均创纪录 
 一句话总结中芯国际的2022年业绩,就是“逆境创佳绩”。
具体来看,中芯国际在2022的全年营收突破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保持2021年、2022连续两年超过三成的营收增幅。同时,2022年净利润达121.34亿元,同比增长13.08%,毛利率更是增长至38%,创历史新高。
纵观2022年,全球手机、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整体下行。研究机构Gartner指出,全球PC出货量在2022年下降16.2%,在2022年Q4更是同比下降28.5%。相比之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也好不到哪里去。有分析报告(Canalys)披露,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1%,总量不到12.1亿部,创下十年最差。

对于逆水行舟的中芯国际来说,能够取得全年营收和毛利率均突破三成的突破实属不易。按照他们在业绩说明会上的表述,手机板块向来是中芯国际晶圆收入的主要部分,过往能占至营收的35%至45%,而2022年手机相关业务只占营收的27%,而消费电子市场的营收同样下降明显,去年的营收仅为23%。
从中芯国际晶圆营收的各大板块来看,手机和消费电子业务占据半壁江山,而另外的一半则由增幅巨大的智能家居、其他应用收入来填补。智能家居和其他应用收入分别贡献了14%、36%的营收,而两者相比2021年增长了48%、54%。
智能家居和其他应用收入的显著提升,固然有智能家居市场的强大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大盘带动的效应,但也离不开中芯国际的战略部署。
最明显的动作,就是上调资本开支,坚持逆周期扩产,用于成熟产能扩产以及新厂基建。当前,中芯国际正在推进4座成熟工艺12英寸工厂的产能建设。截至2022年底,中芯深圳已进入投产阶段,中芯京城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中芯临港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中芯西青开始土建,这为产能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图片来源:北京亦庄
相比之下,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台积电和三星这些芯片代工大厂都在收紧开支。比如台积电因为持续高通胀、利率上调以及急速回落的芯片需求,资本开支从2022年的363亿美元缩减至2023年的320-360亿美元。存储芯片大厂海力士、美光也持续缩减了超过30%资本开支。
2023挑战依旧 ,汽车芯片成突破口
创下营收和毛利率的高峰之后,必然会跌入低谷么?
至少,在整个半导体市场尚未真正回暖之前,中芯国际的官方表态变得非常谨慎。从官方预期来看,中芯国际预计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将环比下降10%到12%,毛利率预计降至19%到21%之间,而对于2023年整年的预期,中芯国际甚至大胆地预估十位数的将营收降幅,毛利率则下调至20%左右。这一方面由于手机、消费电子市场仍然处于低谷,另一方面也受到产能利用率降低和折旧上升等影响。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就是众所周知的美国限芯禁令。
当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些友商在排队抢购ASML的顶尖EUV光刻机时,中芯国际却在2020年深陷“实体清单”的限制,无法获得高端光刻机等先进芯片制造设备。
前一段时间,美国“限芯”行动升级,与日本、荷兰达成了先进光刻机限售的协议,把限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广泛用于成熟工艺制造的DUV光刻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少了高端光刻机这个利器,对于高端工艺的芯片制造来说,无异于重大的打击。
然而,中芯国际也在积极面对这些外部挑战。在发布财报之后的一天,中芯国际便在官网发布了名为《中芯国际:面临新挑战,更科学地构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文章,其中联合CEO赵海军还特别指出了中芯国际能够在2023年支撑业绩的原因,划重点:“工业领域相对稳健,汽车电子行业增量需求仅可以部分抵消手机和消费电子疲弱的负面影响。”
当前,全球汽车行业加速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向好,市场对汽车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有研究报告(《The Brainy Insights》)指出,全球汽车芯片市场有望从2020年的218.1亿美元上涨至2030年的608.2亿美元,而且从2021至2030这十年,每年的复合增长率会达到10.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在去年底的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上也作出预测,2030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美元,所需芯片数量将达到每年1000亿-1200亿颗。
对于中芯国际,汽车芯片很可能会成为业绩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在汽车芯片领域,80%的车用芯片采用28 nm以上成熟工艺制程,这恰好能覆盖中芯国际占据优势的产能。
美国“限芯”行动的升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车企从国外进口高质量的汽车电子芯片,但是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车企会从中芯国际等国内芯片制造商采购芯片。以2022年中芯国际晶圆营收细分尺寸领域来看,八英寸和十二英寸收入占比分别为33%和67%,收入金额同比增长24%和42%。
赵海军也表示,当前新能源车汽车对芯片供不应求,而中芯国际正在陆续推出推进车规级电源管理、车身控制、车用娱乐管理系统等平台,这将极大地拉高新能源汽车板块的相关收入。
工艺进步,才是最好的支柱
前面说了这么多成熟工艺,其实非常无奈。就像打仗,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如果没有人为限制、能高举高打、正面突破7纳米以下高端先进工艺,想必现在的中芯国际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让我想到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梁孟松辞职,在辞职信中写的这么几句关键的话:“前中芯国际的28nm、14nm、12nm及N+1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也已经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马上进入风险量产。5nm和3nm的最关键、也是最艰巨的8大项技术也已经有序展开, 只待EUV光刻机的到来,就可以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只待EUV光刻机的到来,就可以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但估计他也没想到会等这么久,而且可能会继续等待下去。不知道EUV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遇事不决,问ChatGPT。我就问了它一个问题:没有EUV,中芯国际未来该怎么办?这里是ChatGPT给到的回答:

高端路线受阻,中芯国际能否聚焦28纳米等成熟工艺并做到极致,走出差异化的道路,抢占新能源汽车、通信、中低端手机、消费电子用品、物联网等更加广泛的市场,积极拉升国产芯片自给率,这些其实都是中芯国际能做的方向。但高端制程如何突破,才是对中芯国际最大的考验。
(注:本文不代表老石任职单位的观点。)
加入知识星球,第一时间获取更多「芯」闻和解读
老石谈芯社群组建中!扫码添加小助手进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