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105 篇文章
题图: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电影《流浪地球2》。
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平台 CEO,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高管,著有畅销书《职得》、《故事力》。本文来自:有意思教练(ID:EmpowerLeaders)。
温馨提示——
各位读者朋友,微信又改版了,这导致如果没有给公众号设置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精挑细选的封面和推文了,甚至会跟公众号长久失联。
给奴隶社会公众号设置星标,方法如下。
不端不装,有趣有梦,感谢你近十年的支持与陪伴。
《流浪地球2》看了没有?
最吸引我的不是其中的科幻场景,而是刘德华演的图恒宇,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为他打造的。
电影里有一段戏,是他不惜以身试法,也要和女儿见上一面。
当两人终于见面的那一瞬间,刘德华的表情瞬间从凶狠一下转换到心酸和激动,那真是每个父母都懂的。
刘德华也算是我的老男神了,看到 61 岁的他还能在大银幕上这样发光发热,甚是感慨。
但是有一天我听到一个说法:“不是《流浪地球2》选择了刘德华,而是刘德华等来了《流浪地球2》。”
顺着这个线索我查了一下,发现果真没错。
而且我发现这个故事还特别精彩,因为它说的就是,当大环境都不好的时候,一个人该怎么做?
01
2004 年,是刘德华人生的抉择之年。
在刚过去的几年中,他可以说是风头无俩,甚至是票房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2002 年和 2003 年,他主演的《无间道》系列,让香港电影又到了一个小高峰。这部拍摄周期不到一个月的电影,不但一举拿下年度票房总冠军,还为香港开启了新一轮的警匪片时代。
自然,电影的大火也带动了演员的大火,04 年,刘德华凭借《无间道3》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的殊荣。
但是,当一个事物兴盛的时候,衰败的种子就此埋下。
现在我们看来,《无间道》系列的成功,其实是香港电影的一次回光返照。因为当年的香港电影,已经是处于一个快速衰退的阶段,用内忧外患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图片来自电影《无间道》
比如在 03 年,香港电影刚刚经历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因为 SARS,香港影业停摆 4 个月。而且,张国荣和梅艳芳相继去世,对香港的电影业也是雪上加霜。
在另一头,好莱坞大片,也在逐渐蚕食香港市场。
80 年代,没有一部外语片能拿到香港年度总票房冠军;90 年代,也只有三部外语片拿到;而从 2005 年,再也没有一部华语片能拿到香港影市年度总票房冠军了。
香港电影梦碎的开始,刚好和刘德华的加冕时刻重合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现实:你刚有点成绩的时候,但整个行业开始急速衰退,留给你的时间其实不多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同样的,一个行业开始不景气的时候,也是最大的那些玩家最先知道。
早在 1998 年,成就港片黄金时代的三大巨星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不约而同地在 1998 年,选择离开香港,前往好莱坞。在 2002 年后,这三大巨星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中国内地。
一个行业里最老的,最有实力的那批玩家如此,而刚刚正式成为巨星的刘德华又会怎么选呢?
02
像刘德华一样的故事,在过去几年,我听到过太多太多了:
刚刚升职准备大干一场的,结果行业没了;
创业刚看到一点亮光,结果合伙人先投简历去了;
……
没错,每当外部环境有变化,受冲击最大的都是行业的中坚力量。
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船小好调头,一个行业不行了,那就换个行业,反正年轻,学习能力强。
对于行业的头部玩家来说,看住手脚屯粮过冬,熬一熬冬天就过去了。
只有中坚力量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不转行,个人如何辗转腾挪,都意义不大,转行,过去的成就等于白做。
那该怎么办呢?
04 年的刘德华,成就虽高,但他毕竟本职还是一个演员。一个人的小小力量,怎么可能影响整个环境的变动呢?
我猜想,刘德华在那个时刻,内心也有无数的挣扎和纠结:我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去?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刘德华也选择了回到内地,参演了像是《十面埋伏》、《天下无贼》、《投名状》等电影。
他还是在好好履行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责任,比如他参演的《富春山居图》。谁都知道是个烂片,但就算演烂片,刘德华也保持全程专注,好几次给导演手写几万字的信,提出自己对拍摄、剪辑、剧本的建议。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刘德华开始转换自己的身份。
02 年,刘德华成立了映艺娱乐有限公司。在 05 年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叫做“亚洲新星导”的计划。
自己出资 2500 万港元,计划在全亚洲范围内挑选 6 名年轻导演,资助他们拍摄电影。
而且,为了给予新导演最大的发挥空间,刘德华不会对影片的选材、演员等方面进行任何干涉,全让市场说话。
他只有两个要求:不能超支,观众要看明白。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风险都由刘德华承担。
事实证明他对了,六个导演交出了六份作品,有一位你肯定知道:宁浩。
那时候,宁浩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得不到任何投资人的赏识。他听说了“亚洲新星导计划”之后,找到了刘德华。刘德华看了剧本之后,立刻给了他 300 万。
宁浩拿着这些钱,拍出了一部《疯狂的石头》,斩获 2600 万票房,一战成名。据传闻,刘德华能从中获得 700 万左右的分账。
看起来,刘德华转型投资人真不错,毕竟演员赚钱靠努力,投资人赚钱靠眼光。项目对了,投资收入肯定比单纯演戏要强。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就是一个天王转型成商人的简单故事。
我在这里留给你一个问题:刘德华投资的,真的是项目么?
03
2019 年,《流浪地球》上线,在当年一举成为了国内影史票房的总冠军。
在片尾,有一段大大的字幕:鸣谢 — 刘德华先生。
当时观众都很懵,刘德华并没有参演《流浪地球》的拍摄,也并没有担任制片、投资,为啥导演单独要把刘德华放到最后呢?蹭流量?当然不是。
《流浪地球》的拍摄故事,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因为不清楚成本,导演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经常拍着拍着就发现预算不够,不得不卖车卖房来补贴。
到后来,甚至说服了客串的吴京演主角,然后吴京才带资  6000  万进组,保证电影能成功拍摄下去。
出钱的是吴京,而另一位出力的朋友,也给了电影巨大帮助。
实际上,最开始《流浪地球》的版权就在这位朋友这里。但是这位朋友发现自己不适合拍摄这种电影,于是很爽快地把电影电影版权交到了年轻导演郭帆手里。让他试试手。
而且,在拍摄《流浪地球》的时候,这位朋友刚好也在拍电影,为了帮《流浪地球》剧组省钱,他便把自己的拍摄场地和剧组服装借给了郭帆,甚至还友情客串了《流浪地球》中的一个角色。
这位朋友就是宁浩。可以说,没有宁浩,就没有《流浪地球》。
当时,宁浩已不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了,他凭借《无人区》《心花怒放》等电影功成名就,成为了著名的鬼才导演。
而在 2016,宁浩旗下的坏猴子影业启动了扶植青年电影人的“坏猴子七十二变计划”,旨在帮助那些有梦想但没有资金的年轻电影人。在这个计划的帮助下,诞生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包括《我不是药神》《绣春刀》。
是不是有点眼熟?曾经被刘德华帮助过的宁浩,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帮助电影界。
一种精神,在电影界薪尽火传。
难怪《流浪地球》要鸣谢刘德华。
咱们再把时间拨回到 2005 年,意气风发的刘德华为什么开启“亚洲新星导计划”?
绝对不是为了投资项目,毕竟以他的地位,好项目都是赶着上门的。
而是为了投资环境,很多时候,人才和项目不是天上掉下来了,而是通过一点点的小环境创造出来的。
“亚洲新星导计划”,其实就是刘天王努力创造的那一点点小环境。
他曾经说过:
电影业不景气,就不做电影了吗?
就是因为电影业不景气,我知道很多幕后工作人员没工开,也有很多新导演,他们没有任何机会。
既然我有能力,便来试一下为大家提供一个开工就业的机会,也给一些新导演一个发挥的机会。
否则可能两年、三年后,这些导演便会消失,再有才华但因为无投资,无人找他们开戏,结果要转行。
在行业低迷的时候,他愿意用自己积累下来的资源在逆流中扶植一批新人,开创一些希望。
《流浪地球》便是这个环境中长出的一颗丰硕果实,顺便一提,在《流浪地球》片尾,鸣谢刘德华先生的字幕出现时,背景音乐切换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
写在最后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环境不好,行业的中坚力量该怎么办?
我觉得有时候咱们可以换个思路。环境不好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问:我能做些什么?但只有很少人会问:我能为环境做些什么?
这个环境不是整个行业的大环境,而是身边的小环境。
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 leader,当没有好项目的时候,你可以用这段时间带团队练兵,等待新的机会。就算是团队散了,只要人心没死,这些离开的人,就像撒出去的种子,早晚会生根、发芽、结果。
这些果实,就是未来的种子。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的,你们的家就是孩子成长的小环境。
你改变不了内卷的现实,也改变不了学校里那些限制孩子天性的教条主义,但你最起码可以在家里多给孩子一些释放的空间,讨论的空间,选择的空间。
这些孩子,就是社会的未来。
从教练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我们所选择的“角色”的结果。
面对变化,我们可以做“跟随者”,也可以做“引领者”。
在大环境面前,作为弱小的个体,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顺势而为,做一个“跟随者”。
但如果一辈子都只是跟随,那最终这一生不过就只是四个字:到此一游。
所以,在可控的小环境,我们要争取成为“引领者” — 黑暗中的那束光,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  END  -
推荐阅读
稻盛和夫的话,到底是资本家的鸡汤,还是打工人的幸福哲学?
如何在 996 的大环境下保命保家?
哪有平衡,只有取舍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