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号-人物志
1993年6月6日凌晨,一艘名叫“金色冒险号”的货船载着286名中国偷渡客进入了美国领海,却因无人接应,导致10人溺水死亡,6人侥幸逃脱,其余偷渡者全部被捕。
而福建人郑翠萍,就是这件震惊全美的“金色冒险号”抢滩事件的幕后总黑手。
2014年4月,郑翠萍因患胰腺癌病逝,一个月后,由160辆林肯组成的送葬车队从纽约唐人街驶过,上千名华人聚集在宝福殡仪馆门前,主动给她送行。
为何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会受到人们的爱戴,被称为“蛇头之母”的她又有着怎样不寻常的一生?
父亲偷渡成功

郑翠萍于1949年1月9日,降生在福建省亭江镇的一个小渔村,村里的村民大多数都靠打鱼为生。
作为家中年纪最大的孩子,郑翠萍从小就开始帮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她不仅要在放学后帮母亲干活,还要照顾自己的四个弟弟妹妹。
然而这一切都被聪明伶俐的郑翠萍完成得游刃有余,与同龄人相比,她似乎更加懂得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用最快的效率做完需要做的事。
郑翠萍的父亲郑济良曾经作为海员在香港的一家海运公司工作,然而这样平稳安定的生活却并不能让他满足,经常跟随货轮去往外国的郑济良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不安分的种子。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大多数人还在为了温饱而艰难存活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已然是一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景象,这样的花花世界给了郑济良巨大的冲击,他决心要偷渡到美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1964年,郑济良跟随货轮再次来到美国,趁着在纽约港口卸货的间隙,郑济良偷跑下船,混入了人群中,并依靠自己强大的生存能力在唐人街扎稳了脚跟。
此后的13年间,郑翠萍再也没有与父亲见过面,唯一的联系就是父亲定期寄回来的巨款和一封封报平安的家书。
父亲寄回家的丰厚生活费让郑翠萍从小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郑翠萍就已经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这样的童年经历带给了年幼的郑翠萍极大的影响,在郑翠萍的心里,大洋彼岸的生活逐渐成为了她心中最美好的幻想,她想要和父亲一样,有朝一日也能留在外面,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
长大后的郑翠萍与相识多年的青梅竹马张亦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举家搬去了香港。
郑翠萍
聪明能干的郑翠萍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仅能养家糊口的生活,从小就懂得理财的她用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盘下了一家店铺,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厂。
然而尽管此时的郑翠萍已经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但是在她的心里,美国才是真正能让她实现梦想的地方。
白手起家
1981年,郑翠萍借助一对美国夫妻的帮助,以保姆的身份随他们一起去到了美国,然而郑翠萍的新生活却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美好。
为了追随父亲的脚步,郑翠萍也选择从唐人街开始起步,一开始郑翠萍和其他偷渡到美国的同乡一样,做的都是最底层的工作。
打零工、摆地摊、卖杂货...只要能挣到钱,郑翠萍什么都愿意做,刚到唐人街的那段日子,郑翠萍没有休息过,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停。
不仅如此,身为偷渡客的他们由于经济问题只能住在鸽子笼一般的小房间,并且会时不时受到当地黑帮的威胁,将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拱手交给他们当保护费。
郑翠萍无法忍受这种整日提心吊胆的生活,狠下心以每个月1000美元的价格租下了一处店面,开了一家百货店,并起名为“德信百货”。
由于郑翠萍踏实肯干,性情爽快,很快她便依靠着这家小店在唐人街站稳了脚跟,随后资金充足的她便立即将自己的家人都接了过来。
一时间,郑翠萍不仅在唐人街小有名气,在她的家乡盛美村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浪,村民们在佩服郑翠萍能干的同时,对外面的世界也有些蠢蠢欲动。
渐渐地,开始不断有亲戚朋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郑翠萍,向她打听偷渡的事情,只要是能满足偷渡条件的,热心的郑翠萍无一例外都答应下来。
随着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郑翠萍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有一些陌生人找上门来请郑翠萍帮忙把他的家人带过来。
唐人街
一开始,郑翠萍的内心有些犹豫,可当她看到对方思念家人的神情时,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总是坐在家门口等待父亲回家的自己。
这样的行为既能让更多偷渡客与亲人之间得到团聚,自己又能从中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郑翠萍在偷渡人口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成为蛇头
心思细腻的郑翠萍对自己的偷渡生意格外谨慎,每次运送的人数不得超过十个人,每到一个地点则会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接待,郑翠萍则在最后一站“德信百货”接应。
在郑翠萍这里偷渡,不仅成功率高,售后服务也是一流。
耗费大量资金偷渡到美国的偷渡客往往一开始都是既没有合法身份,也没有多余的积蓄,对于这些走投无路的人们,郑翠萍会主动向他们提供工作机会或者贷款服务,来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此外,郑翠萍还为那些想要寄钱回家,却没有银行账户的偷渡客,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汇款途径。
偷渡客们只需将汇款交由郑翠萍手中,并获取一段密码,24小时之内,就会有人骑着摩托车来到对方远在中国的家门口,而他的家人只需将密码准确的报出来,就可以拿到汇款。
这样便捷的方式让郑翠萍收获了一大批忠实客户,也使得她进一步坐实了“蛇头”的名声。
郑翠萍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美国移民局渐渐注意到了越来越多的偷渡客存在,也渐渐 了这个不简单的女人。
1990年春天,警方盯上了一名运送偷渡客的出租车司机,在蹲守了几个月后,将郑翠萍在温哥华机场逮捕。
在缴纳了2.5万美元的保释金并服完了六个月的刑期后,郑翠萍出狱并成为了警方的线人,向FBI提供了大量关于自己竞争对手的线索和内幕。
另谋出路
随着偷渡潮越来越狂热,美国政府对偷渡客的打击与审查愈发严格,曾经去往美国最方便的途径也被突然堵死。
一时间,郑翠萍的偷渡生意陷入僵局,大批大批的偷渡客被安放在机场附近的安全屋,去留难定。
无奈之下,防失联,请加微信 rili1979  郑翠萍只能另谋出路,她想到和当地的“福青帮”联手,放弃陆运改走海运,将偷渡客们通过船只运送到美国。
然而由于船只无法靠近美国海岸,因此在目的地处还需要有当地渔船的接应,偷渡客们才能成功上岸。
“金色冒险号”事件
1993年,为了躲避审查严格的美国政府,郑翠萍联合其他蛇头一起,找到了一艘名叫“娜吉德”的船只,打算用它将自己的“客户们”从泰国运送到美国。
然而就在驶过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口时,娜吉德意外抛锚,无法继续行驶,而船上的偷渡客又无法下来,眼看着食物一天天耗尽,偷渡客们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急躁。
争吵和猜忌愈演愈烈,一些偷渡客为了防止晚上睡觉时有人会伤害自己,甚至撕下了船身的铁皮当作匕首。
就在所有人都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郑翠萍派人找到了一艘名叫“金色冒险号”的小船,用来代替罢工的娜吉德号。
然而一些偷渡客在看到狭小的船身后,死活都不愿意上船,他们认为这么小的船无法将自己成功送到美国。
游说无果,船长只得带着其余的286名偷渡客,驾驶着“金色冒险号”继续向着美国的海岸进发。
又经历了127天的颠簸,“金色冒险号”终于驶到了美国领海附近,船上的乘客们也已经由最初的满怀期待,变得焦躁不安,萎靡不振,只等着赶快逃离这个狭小的空间。
然而本该准备好接应船只的“福青帮”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福青帮”的首领阿琪因为派人追杀叛离组织的小弟而受到警方的关注。
偷渡客
为了自保,阿琪毅然决然地将所有帮内事务丢给了自己的亲弟弟,然后独自逃窜回了福建老家。
临走时阿琪再三叮嘱弟弟准备接应的船只,可谁知他前脚刚走,后脚弟弟就被前来篡位的帮派成员杀死在家中。
1993年6月6日晚上,“金色冒险号”在事先约定好的位置等待了两个小时后,迟迟等不到接应的偷渡客们在蛇头的煽动下,纷纷跳入了海中,试图游到岸上。
然而经历过长途奔波,又没有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船上的偷渡客们早已体力不支,刚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就沉了下去,只有少数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还在奋力挣扎着。
这诡异的一幕恰巧被正在洛克威海滩巡逻的警卫队发现,迅速出警营救跳海的两百多名偷渡客,最终10人溺水死亡,6人侥幸逃脱,其余的270名偷渡客全部被逮捕。
这起震惊全美的“金色冒险号”抢滩事件一经报道就传遍了美国,听到风声的郑翠萍第一时间就逃回了福建省盛美村,唐人街上郑翠萍经营多年的“新香港百货”和“榕信酒楼”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重操旧业
然而即使遭遇了如此重创,郑翠萍依然没能放弃她的偷渡事业,她潜伏在自己的家乡,继续悄无声息地操控着庞大的偷渡网络。
可命运没有给郑翠萍第二次机会,1998年,在郑翠萍策划的一次偷渡中,船只由于超载造成动力不足,在行驶到危地马拉海岸时突然倾覆,造成船上的14名偷渡客全部遇难。
这样的恶性事件一出,警方再次盯上了这个赫赫有名的“蛇头之母”,这次,郑翠萍却再也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被捕入狱
自从郑翠萍成为美国警方的头号目标后,她的家人也都受到了全方位的跟踪和监视,2000年初,一位美国驻香港的领事馆官员在众多被人遗失的绿卡中看到了郑翠萍小儿子的名字。
警方以要求郑翠萍小儿子去机场补办绿卡为由,在香港国际机场等待郑翠萍的出现,果不其然,在上午的十一点左右,郑翠萍出现在了机场大厅,来替儿子进行绿卡的补办手续。
在警方的围堵下,郑翠萍被当场抓获,被抓时她的身上还带着一叠准备用来给偷渡客做假护照的照片。
新闻报道
2005年5月16日,郑翠萍身穿黑色正装站在了纽约的联邦法庭上,旁听席上坐满了前来支持她的华人和她的丈夫孩子。
曾经的同伙为了减刑,纷纷站出来指证郑翠萍这些年来的种种罪行,最终,郑翠萍因偷渡人口、洗钱、收取绑架赎金等罪名,累计被判处有期徒刑35年,并罚处25万美元。
消息传出去的当天,甚至有许多郑翠萍的同乡写信给美国政府,表示他们愿意代替郑翠萍坐牢。
面对自己的最终判决,郑翠萍并没有流露出什么特别的情绪,只是低头算了算,苦笑了一声说道:“等我出来都92岁了啊。”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郑翠萍并没能等到出狱的那天,就因罹患胰腺癌死在了监狱之中。
郑翠萍正式下葬的那一天,一列由160辆林肯车组成的车队行驶在纽约唐人街上,街道两旁站满了神情悲伤的华人,默默低下了头为她送别。
送葬车队
点击下方 小编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