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整整一周年了。时至今日,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俄乌战前,没人愿意相信演员出身的泽连斯基能挡住普京。但300天后,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仍在继续,北约甚至堂而皇之地当起了乌克兰的靠山。现在来看,俄乌战争将陷入持久战。
是“天才”的普京泯然众人了吗?还是看起来强大的俄军外强中干?
其实早在50多年前,毛主席就说过三句话,而这三句话句句都点出了普京和俄罗斯如今的弱点。
“不懂军事”的泽连斯基正是踏踏实实做到了这三句话,才在逆境中一直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一、“以逸待劳,准备后发制人”

1969年3月2日,中国经历了一场和乌克兰相似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规模并不大,但影响极其深远。
这就是著名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整场战争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中苏交恶下的苏军不宣而战,武力侵入中国珍宝岛地区,解放军边防部队奋起反击,最终歼敌230余人,毁伤坦克装甲车19辆,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珍宝岛的诱因,是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海南岛架设长波电台,以及派军进入中国东南沿海组建共同舰队两个要求被拒后酝酿的报复行动,本质上是两个国家利益冲突后产生的摩擦。
珍宝岛事件之前,毛主席对苏联的可疑动向其实早有预判,包括战争结束后,毛主席同样预料到了苏联不会善罢甘休,很可能再次出兵袭扰边境。但毛主席当时的命令只有一个:
“加强防御兵力、火力部署,以逸待劳,准备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这四个字很耐人寻味,要知道从古至今打仗讲究的都是先发制人,闪电战更是现代战争中最流行的一种战术,可偏偏到了毛主席这里却坚持要等敌人先动手。
然而从多次战争的结果来看,毛主席的决定是非常智慧的。“后发制人”用更为贴切的话来形容就是“绝不先打第一枪”。这种战略思维就是以军事上的短暂被动,换取国际环境中的长远主动。
中苏交恶后,毛主席非常清楚以苏联想要称霸世界的野心,势必会对关系上渐行渐远的中国施以压力,这种压力很有可能就是军事上的。
如果这个时候中国“先发制人”,在边境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军事行动,无疑正好给了苏联宣战的借口。到时候仗打起来闹到国际上,苏联可不怕扯皮,时间拖得越久越好,反而是急需稳定发展经济的中国熬不住。
从陈兵边境到珍宝岛,苏联其实一直在挑衅,为的就是让中国漏出把柄。然而毛主席深谋远虑,用一招“后发制人”把苏联牢牢限制在一个圆圈里。
苏联畏惧国际影响,军事行动就不敢太过火,深入境外又不能长久作战,所以只能小打小闹,打完就跑。但像珍宝岛、苏铁列克提这样的小规模偷袭战,对于刚刚经历了一场抗美援朝磨砺的解放军来说,无法造成任何有效威胁。
等打完了双方谈判,被动还击的中国始终占个“理”字,苏联折腾了半天一无所获,反而落下了恶名,到最后只能被迫接受军事上、外交上全面被动的苦果。
转过头谈今天的俄乌战争。
在泽连斯基选择投靠北约之前,他知不知道一旦这么做,俄罗斯势必出兵?当然知道,但泽连斯基就是要赌,他明白只要熬过俄军的三板斧,倒向北约的乌克兰就能迎来春天。
不然像以前一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又偏偏处在两大军事集团的夹缝中,不可能拥有所谓的中立者和平,要么被压榨生存空间,要么被国内“扶持势力”拆得四分五裂。
说白了,俄乌战争前泽连斯基就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着普京打过来。只要俄罗斯主动入侵,乌克兰就能拿到一个“理”字,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占理”的好处就是国际舆论的支持,要知道俄罗斯发起这场战争也是有苦衷的,北约已经要把大炮架到普京的眼皮子底下,这是无法接受的。
但在国际上有时候只有一个最高的标准:不管什么原因,发动战争的一方,侵入他国领土的一方,就是错误的一方。
相比于天天被世界各国声援的乌克兰,如今的俄罗斯除了白俄罗斯外,唯一的盟友居然是曾经打了几个世纪的车臣。那些俄罗斯曾经的盟友,此时也不能站出来说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正是毛主席战略的高明之处,也是泽连斯基从一开始就在战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根本所在。

二、“要团结多数人”

1970年10月1日的国庆典礼上,毛主席身边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面孔,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一个美国人。
作为曾经第一个采访陕甘宁边区的西方记者,斯诺一生三次来华,与毛主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国庆节上的这一幕,还是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为什么要给一个美国人如此殊荣?为什么在这样的场合请出斯诺?斯诺站上城楼是代表自己,还是代表整个美国?
这样的话题,引起国内外巨大的轰动。而这样的效果,正是毛主席想看到的。
在中苏交恶后,中国就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局面,一面是虎视眈眈的苏联,一面是一直不对付的美国。用毛主席自己的话来说
“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
正是这样的内忧外困,让毛主席意识到必须主动争取机会来赢取转机,这个机会正是身为美国人的斯诺。
“醉翁之意不在酒,要先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
这是毛主席的原话,而事实也完全如他预想的那样。当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看到毛主席和斯诺夫妇站在一起检阅游行队伍的照片后,他异常的兴奋。如果放下所有成见,一个美国人可以和中国人成为朋友,那么美国也可以成为中国的朋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的大门就此打开,世界从此从一个时代,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中美关系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并像推倒多米诺骨牌那般显现出来。被推倒的第一块骨牌是英国,之后便是日本和德国,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毛主席邀请尼克松访华这一步棋使得满盘皆活。
有了美国的牵制,苏联不敢再有任何逾矩之举,它无法做到同时抗衡两个超级大国。而当美苏冷战成为世界的主旋律,抽出身来的中国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阶段。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
“要团结多数人,要影响多数人,团结多数人,绝大多数的人,这是战略问题。”
战略从不只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外交同样重要,团结盟友,分化敌人,往往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同样,泽林斯基敢向普京摊牌,并不是乌克兰军力已经到了足够和俄罗斯叫板的地步,而是他料到北约绝不会坐视不管。
19岁就出演电影的泽林斯基,有着天生的演说天赋。俄乌战争打响后,他频繁地出现在镜头前,从宣讲自己的决心,到不停地向世界求援。这样的场面很新鲜,甚至有些可笑。
泽连斯基非常聪明,他将矛盾和冲突大大方方地摆在镜头前,供全世界观瞻,话虽说的有些啰嗦,却句句直指利害,这就是寻求国际间利益的共同点。如果乌克兰垮了,你们拿什么遏制俄罗斯?欧美援助乌克兰,甚至不惜派遣部队秘密参战,并不是同情,而是国家利益的驱使。
泽连斯基在镜头前直播了一场战争,他从没想过要以一己之力抗衡俄罗斯,而是千方百计拉北约下水,逼着北约尽快出手,这就是“团结多数人,绝大多数的人”。

三、“将战争引入苏联本土”

俄乌战争打响后,其实很多人都在等,等泽连斯基向普京投降。但随着战争的推进,泽连斯基非但没有妥协,反而越打越兴奋,甚至放出了一句狠话:
“每个人都害怕乌克兰会进攻俄罗斯本土。”
乌克兰军事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也紧跟着添油加火,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乌军将对俄罗斯本土发起持续打击,而且打击的范围将越来越深入俄罗斯内部。
此话一出旋即引起轩然大波,舆论都认为泽连斯基疯了,进攻俄罗斯本土无疑将把战争扩大到无法遏制的程度,甚至引发核战争。
但泽连斯基也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很快,乌军两架米-24直升机低空进入俄罗斯领空,对位于别尔哥罗德郊区的一处民用油库发动导弹袭击。此外,当天还有数枚不明炮弹落在俄罗斯境内,导致别尔哥罗德州的一条输电线和一所住宅受损。
与此同时,乌军无人机在袭击了俄罗斯本土梁赞州和萨拉托夫州两座军用机场后,又转向俄罗斯西南部库尔斯克州攻击了一处机场的储油设施。
2022年10月8日,克里米亚大桥被炸毁,这是俄军关键的补给线,也是俄控制克里米亚半岛的象征。虽然俄罗斯对外宣称这是因为一辆卡车因意外起火爆炸,从而导致铁路桥上的7节火车油罐车厢起火。但很多人还是认为这是乌克兰导演的又一出大戏。
泽连斯基如此作为,真的是在自取灭亡吗?
其实“将战争引入俄罗斯本土”这句话并非泽连斯基独创。在珍宝岛反击战后,毛主席也说过同样的话,只不过当时面对的不是俄罗斯,而是苏联。
珍宝岛冲突爆发之后,苏联军方高层反应十分强烈。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甚至公开叫嚣要动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东边的邻国来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面对威胁,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足以震惊世界的设想:
解放军所有野战集团军集结于中苏边界,一旦苏联动用核武,军队全部快速冲进苏联境内,多批次全方位的进攻苏联,随后,地方独立武装、武装民兵机动跟进,直至占领苏联部分领土,实现“换家战略”。
既然你苏联要我无生存之地,那么我就将中国搬到你们苏联!反正解放军就是从打游击发展而来,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不比井冈山要差。
狭路相逢勇者胜,为了追求国家核心利益,就要不惜破釜沉舟。只有不怕打碎那些坛坛罐罐,一开始就抱着在废墟上重建的决心,敌人才会感到恐惧,才会犹豫,才会畏手畏脚。
泽连斯基自俄乌战争打响后,从未有过任何妥协的念头,甚至在为数不多的谈判机会中都非常强硬。他的态度一直很明确,那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乌克兰无非是打垮了就重建,但俄罗斯不可能,一旦输了战争,北约一定会抓紧一切机会“得寸进尺”,直至把俄罗斯的威胁全面消除。
战争至今,面对一个从头至尾都未示弱的乌克兰,俄军其实已经开始思考。俄罗斯不可能和乌克兰再打个几年,军队拖得起经济也拖不起。但在现在这种局面下,俄军进攻无法取得关键战果,撤退就意味着放弃大量核心利益。
如果在战争伊始,泽连斯基动不动就把求和挂在嘴边,甚至主动向俄罗斯示弱,那么俄乌战争可能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如今的普京已然被眼下的战争拖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而至于泽连斯基,他的种种行为也许不太讨喜,但无可否认的是,泽连斯基在俄乌战争中将当年毛主席针对苏联的三句话全部都学到了,而且落到了实处。
在战争中,没有通用的真理,但存在趋向于真理的战略思维。
毛主席的思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也可以影响一个时代。
来源:青史
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
【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