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推出“女性铸币计划”,有五位杰出的女性先驱入选。
其中之一,是齐刘海、柳叶眉这一经典民国造型的鼻祖——影星黄柳霜。
在好莱坞,她是第一个走红的黄色面孔,也是第一个在星光大道留名的华裔。
刘玉玲2019年受邀留名时,特地致辞感谢:“很荣幸能和黄柳霜女士的星星做邻居,我的幸运,都归功于黄柳霜李小龙这些先锋。”
对国人来说,黄柳霜这个名字却似乎十分陌生,甚至有不少人抵触,认为她丢了中国人的脸。
比如宋美龄女士,曾点名封杀她。
但无论如何,抛开那些标签,从任何一个维度来看,黄柳霜都是跨时代般的存在。
她令人绝倒的神韵、无法被压制的才华,以及一生所遭受的累累污名、荡妇羞辱,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1903年,好莱坞注册,两年后,黄柳霜在美国出生。
她是第三代移民,但家庭仍十分传统守旧,父母重男轻女,小时候常给她戴男孩的帽子,期盼下一胎是弟弟。
14岁那年,电影《红灯笼》需要300个临时演员,选中了黄柳霜。
她从此爱上了演戏,但父母却认为:抛头露面是出丑,不如早点嫁人。
冲突时常爆发,直到两年后,她因病不得不辍学,全职从事演艺事业。
1923年,《海逝》上映,这是好莱坞第一批彩色电影,时年17岁的黄柳霜是女主角。
影片里,她救了一个美国男人,悉心照料,坠入爱河,却被抛弃。
后来她独自生下了孩子,苦苦等待爱人多年,最后把孩子送给了对方和他的白人妻子,跳海自尽。
她有一段相当动情的哭戏,让对手戏男演员相形见绌。
一夜之间,黄柳霜名声大噪,不仅红遍好莱坞,就连英国的影评人都称赞她“达到了大师水准”。
次年,在《巴格达窃贼》中,黄柳霜扮演一个诡计多端的蒙古奴隶。
片中,她的造型夸张而性感,曾一度带动好莱坞的流行审美。
那些年,黄柳霜在电影圈、时尚圈都非常吃得开,还交了很多顶级导演、演员、艺术家的朋友,在家里开派对。
在上流圈层里,她是唯一的东方面孔。
然而,这一切的浮华背后,却是黄柳霜承受着数十年如一日的不公待遇。
好莱坞接纳、器重她,是因为需要一个人,用来投射白人对华人的贬低和优越感。
黄柳霜一生中,只演过两种女性:“白莲花”和“龙女”。
前者是集世间苦难于一身的“蝴蝶夫人”式的人物,美丽脆弱,需要男性、且一定是西方男性的救赎。
后者是诱惑、邪恶的妖女,《龙女》《上海快车》《唐人街繁华梦》《月宫宝盒》里她的角色就都是。
这两类角色,都充满了种族歧视的意味。
黄柳霜对此始终感到厌倦和抵触,在1933年受访时说:“为何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永远都是邪恶之徒?他们只让我演那些角色,我真是烦透了!”
三年后,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被改编成电影,这是当时为数不多正面描绘中国的文艺作品。
当时业内和影迷全都认为女主角非黄柳霜莫属,她本人也竭力争取。
但最终,制作公司却以“黄柳霜太中国了不能演中国人”的荒谬理由拒绝,选了一位白人演员,给她化上特效妆,看起来不伦不类。
后来,这位女演员拿下了奥斯卡影后,这部电影则被称为“1930年代最臭名昭著的演员歧视案例之一”。
另一方面,《反异族通婚法》规定:白人演员不能与异族演员亲吻,如有感情戏,异族演员要以死亡告终。
这直接导致了,从影多年,黄柳霜从未演过浪漫戏份。
多年后,她悲凉地说:“我死了一千次,可怜巴巴地死去好像已经成了我的绝活。”
《大地》换角事件后,黄柳霜曾一气之下跑到当时种族歧视远不如美国的欧洲发展。
在那里,她演了不少戏,还学会了法语和德语,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随后,她决定回到中国看一看,寻寻根。
但同胞们对她的态度,却十分矛盾。
据说当年轮船靠岸后,有人高喊:“打倒黄柳霜!这个耻辱中国的傀儡,不要让她上岸”,还发生了踩踏事件。
原来,当时的不少媒体和激进人士,都对她出演丑化华人的电影耿耿于怀。
黄柳霜纵使伤心,但更多是无奈。
那几个月,她住在高级酒店,逛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了解风土人情。
她和彼时国内最红的影后胡蝶交谈、参观电影制片厂、跟随梅兰芳学京剧。
还经常登上《良友》和《生活》等杂志的报道,被称为是“我国旅美明星黄柳霜”。
回到美国后,黄柳霜在受访时说:“说来奇怪,我学得越深,我的中国血液越急迫地呼唤着我,我在自己人民的传统中找到了安慰与哲理。”
后来,她演过不少有中国元素的角色:《上海女儿》里,勇敢揭露非法走私的华裔妇女;《重庆来的女士》里,指挥游击战的女战士……
访问澳大利亚时,她专门排演了一场表演,控诉日本人对天津租界侨民和中国人的迫害。
战时,她在红十字会等机构积极活动,还拍卖了收藏的旗袍用于筹集国内紧缺的药品,
但她的付出并没能得到肯定。
1943年前后,宋美龄曾到美国做政治宣传,期间常和好莱坞众多影星参加活动。
或许是出于想获得部分群体的拥护,她特地交代:别请黄柳霜。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加深了美国左翼和华人对黄柳霜的抵触。
中年以后,黄柳霜能接到的角色越来越少。
渐渐的,连“调情的、神秘的东方女子”都没有,只有一些刻薄的侍女、管家婆之类的角色。
事业上,种族歧视仿佛是一道铜墙铁壁。
生活上,它也导致了黄柳霜孤苦一生。
她曾和导演马歇尔·尼兰短暂相爱,对方因跨种族爱情的禁忌最终抛弃了她。
后来的导演托德·布朗宁、制作人埃里克·马施威茨等人,也大多因为同样的原因和她不欢而散。
她曾在巴黎《世界电影》刊文,质疑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名言“东是东来西是西,东西永远不相逢”。
她写道:“我生长于东方世界,但西方世界遍布我生活的时时刻刻。我认为应当自由地相爱,结婚,无论是谁,不管来自哪里。”
放到那个年代,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黄柳霜是极具冒险精神的,但她遇到的男人们都没有。
因此,她太超越时代的婚姻观,在当年显得太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幼稚。
晚年时期,黄柳霜开始酗酒抽烟,还患上了抑郁症。
1961年2月3日,她在家中睡觉时死于心脏病发作,享年 56 岁。
死前,她和小17岁的弟弟生活在一起,死后,她和妈妈、姐姐葬在了一起。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黄柳霜的一生,都在弥合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断裂。
于家庭和亲情,父母传统守旧。
于事业和电影,白人将她视作塑造刻板印象的工具,华人则以她为耻,不肯完全接纳她。
这是她一生的苦闷,也是那一代人的苦闷。
其实单看成就,黄柳霜没得过主流奖项,也没演过多层次的角色。
但毋庸置疑的是,她是第一个,在环境严酷的旧时代忍耐下来的人,是当仁不让的开路先锋。
第二个阶段,是王颖、李安在好莱坞讲述中国故事
第三个阶段,是刘玉玲、杨紫琼发展出“打女”“侠女”的路线;
第四个阶段,是杨紫琼靠《瞬息全宇宙》拿下金球奖、入围奥斯卡,大放异彩……
果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看不见的小众”总会被看见,多元、丰富、充满变化的女性角色终将成为主流。
到这里,我仍认为黄柳霜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电影爱好者,还是女性主义者,它都足以让人百感交集,回味无穷。
黄柳霜的人生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你有过处处掣肘别无选择,只能行动先于思考的经历吗?点个在看,在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