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桥,191721日出生在山东菏泽巨野,“文革”时期的的重要政治人物,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兼总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委、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要职,2005421日去世。
       张春桥一夜爆红,颇具戏剧色彩,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958年,大跃进开展后,张春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简称“破除法权”),第一次纳入毛泽东的视野,受到毛泽东青睐。
“破除法权”的主要观点,是批判等级工资制度,强调“平等”,赞扬供给制。他大篇幅描述战争年代、特别是井冈山时期的“军民平等、官兵平等、上下平等”,称这是“处理人民内部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则”。还引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文中的话加以说明,由此而推崇“共产主义性质的供给制生活”。
       张春桥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薪金制与“资产阶级法权”挂钩,指出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制度。他赞扬巴黎公社的平等关系,援引马克思的话说:“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而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及支付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
       他由此反对物资刺激,批判“物质利益的原则”,指出工资制“实际上就是要用资产阶级等级制度的礼、法来代替无产阶级的平等关系”。他质问:千千万万的人进行了几十年的武装斗争,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长征,有谁发过工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难道也是靠工资刺激出来的吗?
他指出,大跃进的形势迫切地要求彻底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同群众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关系,实行“三同”即与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工作”。
      张春桥的“破除法权”一文,最早发表在1958916日出版的上海《解放》第6期上。他当时担任上海市委专职常委,为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所信任。
       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感兴趣,批示在《人民日报》上刊登,还亲自写了编者按。
       毛泽东批示原文:
“张春桥同志此文,见之于上海《解放》半月刊第六期,转载于此,以供同志们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因为它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张文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一些片面性,就是说,对历史过程解释得不完全。但他鲜明提出了这个问题,引人注意。文章通俗易懂,很好读。”
       19581013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并加了毛泽东写的编者按,
       由此可见,当时毛泽东很赞赏张春桥提出的“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的观点,这很契合1958年“大跃进”“左”的思想需要。
        从此张春桥进入毛泽东的视野。
       1959年到1961年,张春桥担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的会长;19626月至19655月任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期间的19633月至19656月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6312月至19653月任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期间在柯庆施的指示下,协助江青进行“京剧革命”。
       1965年,张春桥协助江青在上海组织批判《海瑞罢官》,姚文元写出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张春桥、姚文元组织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再次得到毛泽东的赞赏。1966年中央成立《五一六通知》文件起草小组,毛泽东亲自提出让张春桥参加,文字由张春桥负责修改,然后再直接送他审阅。
       中央文革小组成立后,张春桥和江青同时任副组长,然后一路平步青云。
      19661111日夜,张春桥从北京回到上海,支持由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等人把持的上海“工总司”,称其为革命的合法组织,因为北上告状而造成的“安亭事件”是革命行动。
      19661226日,是毛泽东主席73岁的生日。1225日,毛泽东邀请张春桥、姚文元等几位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成员到家里做客,共同庆祝他的生日。当时,毛泽东将张春桥拉到身边坐下,夸他是“红色秀才”。接着,毛泽东主席就说:“上海形势大有希望,工人起来了,学生起来了,机关干部起来了,‘内外有别’的框框可以打破。”
       可见当时毛泽东是何等重视张春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