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风潮蔓延至教育圈,引发许多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的关注。火爆的
ChatGPT会颠覆当下的教育吗?教师该如何教?孩子该如何学?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2月18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新民教育沙龙2023年第一期,邀请了多位跨界专家共同探讨ChatGPT对中国教育的挑战与启示。(以下内容整理自研讨会嘉宾发言。)

第一场
01
 ChatGPT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               嘉宾:
姜跃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
火柴公益理事
王建硕
百姓网创始人
董事长
IT评论者
郝景芳
科幻作家
雨果奖得主
童行学院创始人
主持人姜跃平:
目前,ChatGPT火得不能再火了。它到底是什么?厉害在哪儿?对未来的人类意味着什么?
王建硕:
现在ChatGPT对我来说,它是一个语言模型,把你给它的一堆信息组织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和结构。有人把它当搜索引擎用,有人把它当聊天机器人用,但是我觉得它更突破的是,作为一个工具,将来可以作为计算机和人类的方方面面的一个接口。你可以想象从最早的命令行到图形界面,全都是用视窗点一点或者在手机上按一按来跟机器接触、交流。但如果能够以自然语言的方式非常精确地跟机器交流,你就会感受到这是一个涵盖方方面面都有可能产生改变的基础变革。
主持人姜跃平:
景芳,你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惊讶地发现ChatGPT现在不能够做数学,没有数学脑。听完建硕刚才聊的这些,你对未来给我们人类留下哪些工作,哪些可能不是咱们人类干的活了这些方面有什么感想?
郝景芳:
我自己一直有个观点,机器越聪明,人能干的活越多。就好比100年前,其实已经有初步的计算工具,能够解决加减乘除、开根号、乘方等各种各样的运算。但是因为计算器的出现,我们人类就不需要思考了吗?我们人类就不需要在数学、物理这些理科上面发展了吗?其实不是。有了计算器,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以前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ChatGPT也是一样的,它现在只是有了一个对话功能。有了对话功能以后,不是意味着人不需要对话了,而是,我们终于有一些杂活,可以有对话工人给我们完成了,我们能够去做的工作就会更多。所以,我觉得有了一个很厉害的机器后,我们能够做的工作应该是指数增加的,不是没有什么留给人去做了,而是我们借助这样的工具,可以开拓一个非常新的未来。
主持人姜跃平:
从综合素养、领导力、通识思维等角度来看,这跟我们目前教育出来的绝大部分孩子离得比较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够找到方法去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让绝大部分孩子都有面向未来的必备能力,将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少一部分人掌握这种能力,绝大部分人只能够去听话,跟着人家的指挥棒转,甚至自己还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跟着人家转?这会不会造成新的社会化问题?
王建硕:
我是一个坚定的科技乐观主义者。我认为只要科技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在提升,接下来的一个基本面是人类会越来越多地被各种各样的机器养着。在这个世界里面,我觉得效率越高,平权就变得越平。就像是绘画师,因为它太难了,所以成本特别高,全国只有少数家庭才能够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绘画师。但如果绘画师这件事情简单到跟拍照一样,其实从教育层面,就更容易普及到全国所有的孩子,因为它简单。当成本越低的时候,你就越容易平,越便宜的东西越公平。
郝景芳:
像ChatGPT这样的一些新的技术,一旦把它应用化,每个人都可触达,它实际上是还挺容易平的。但现在说实话,教育公平还不是这么一回事。教育不是你给他一个工具,他自己拿着工具用,就所有人都能实现一样的效果。教育也不是每个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去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一些基本的技能以及其他很多东西。
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本质是服务、优质的服务这个服务能够基于学生现有的状态,辅导他做得更好。很多时候你给他一个工具,他是能够知道这个工具怎么学,但还得有人去辅导他,才能帮助他自己做得更好。这种教育服务仍然是稀缺的,除非我们能够有某种方式把优质的服务真正扩大化。也就是有无数优秀的老师,这些老师的成本也不高,能给到每一个孩子适合他的辅导。
所以,我觉得,这些技术工具在信息层面和技能层面,是容易让大家变得更平的。但只有这些,还不能够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才,我们还是得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去加强教育公平,尤其是借助这些新的工具,把好的教育服务带到更多的孩子面前,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教育公平
第二场
02
ChatGPT到来后,教育何为?
主持人:               嘉宾:
姜跃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
火柴公益理事
李伟言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教授
顾远
群岛大学创始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理事
主持人姜跃平:
教育本身不像是讲一个知识,培训一个技能。如果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实际上就很容易了,将来随着机器人发展,每个人都能学会。但是教育远远不是简单的、标准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因此我们必须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教育。
ChatGPT到底对中国的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影响或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怎么办,学校怎么办,教学方式怎么办?
李伟言:
谈到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反思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我看来,应试教育最容易培养三种人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北大钱理群教授提出来的。这种人,他头脑很聪明,也生活得很积极。但是他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对社会是不关心的,对别人的苦难也是比较冷漠的。这种人一旦有利益的驱动,很可能会成为恶的帮凶。
第二类人是北大徐凯文教授提出来的,叫空心人。这类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可能是非常好的,一路走来可能还是学霸,不缺乏掌声和鲜花。但是他走入成人社会之后,被一种空虚感所支配,觉得活着没意思,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第三种人是失败体验者,这是我自己命名的。为什么叫失败体验者?因为其实他们不一定是真的失败,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他们总是跟别人比,只要把价值设定在人与人的比较上,对于失败的体验就在所难免。所以他既不能享受当下,坦然地做自己,又很难勇敢地去突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在那里拧巴着、纠结着,不断地去体验这种失败的感觉。
这三种人,表面上看是不一样的,但是它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同样都是价值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关注分数,而忽略了你的情感、价值观、判断力,你的需求、心灵生活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帮助学生支撑起一个意义世界,能不能帮助他绽放精神生命,是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够成功地实现从工具到价值的转型,人工智能很可能被应试教育吸纳,反过来强化应试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一个工具和帮凶
顾远: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本质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紧迫感,我们不能再停留在舒适区了。教育的变化显然不是因为外界的科技发展,我们才被动变化。它本来就需要变化,但现在有了外界强大的刺激,让我们迫切地要去反思这个问题。
我们在外界的刺激下,更应该着重反思的是什么?第一个是要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干什么?如果只是去做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我们是比不过机器的。学生用机器搜索,答案立刻就能出来。
如果教育的本质层面还偏抽象,第二个层面就是我们要反思教育本身的各个元素了。比如教育的内容还能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吗?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效吗?还有教育的评估方式,如果ChatGPT答题也能够上沃顿商学院,那我们该反思的不是机器作弊、学生作弊,而是教育本身的评估是有问题的。
主持人姜跃平:
目前,公立学校为主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假设外部环境不能变,有没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调整的?
李伟言:
这个希望要寄托在教师培养上。因为老师是被培养出来的,和他们所受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去反思一下我们教师培养上的问题,或者教师教育、师范大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培养陷入到了专业主义当中。我们培养出来的老师本身就是综合素养不足,所以他也无力担当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占得太多了,挤压了大量的通识教育时间。
第三个问题是课堂教学,包括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比较多。而且还有一个现象,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就业率,这样的压力可能也会转移给老师,要求老师课堂上要多一些对学生考研的关照。所以大学也有了应试的倾向,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而教材方面,尽管它的出版时间可能很新,但是内容和体系架构都比较老。
最后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现在对高校的评价标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完全数字化的,也就是看各种率。我们对老师的评价和考核也陷入了绩效主义当中,就看你发多少文章,拿多少课题、多少奖励。
这是我深刻感受到的四个问题。改变虽然比较难,但是我们也不应丧失希望。那些已经觉醒的、有比较高的人文素养的老师,我想首先还是要担当起责任。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带着镣铐跳舞。能做一点,我们就做一点,尽量把它先做起来,尽力而为,尽力地在理想和现实当中穿行,去平衡矛盾。
顾远: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好的教育是全人教育,把人培养成全人。可是我们教育者问自己,我们自己是全人吗?我们有没有体验过全人的感觉?我们都说每个人都要有通识教育,我们教育者也要问自己,我们有没有过学习通识教育的机会。
在现有的体制之内,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可能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没有这个机会的,但理念上又知道它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要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更多教育者先体验什么是全人,怎么去绽放自己,怎么去全面打开,去接纳自己,也接纳其他人。你要体验什么是通识教育,而且是真正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第一是通,在于你要对学科本身的背景、它的思维方式要通,以及各个学科、跨学科你要通。第二是识,它不是一个知识点的记忆,它是要有见识,你通了以后是要有见识的。
越来越多的师范学院、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更多未来的教育者,体验到什么是全人,什么是通识教育,教育的改变才能是有根基地、可持续地去推动。
如果每个人是接受通识教育的,其实我们并不用担心我们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问题就会变成我们该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地实现我们想要的生活。
第三场
03
 未来我们怎么做教育?
主持人:               嘉宾:
姜跃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
火柴公益理事
安猪
终身学习社群
慢学校创始人
戴冲
广西贵港博雅公学
执行校长
主持人姜跃平:
对你们来说,当你们用了ChatGPT之后,最强烈的冲击是什么?
戴冲:
其实我的感受是喜忧参半。ChatGPT给我们的可能是一些挑战,真正要传导到中国基层的一线教师,能够运用这个东西去改变他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变化了,但是我们的老师没有。这个不仅仅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几乎在所有的非常创新的领域,我们的老师总是要慢一步。因为传统的教育系统是结构性的,耦合得非常紧密,每一个老师在里面就是一个螺丝钉。而且中国现在很多传统的学校,它的官僚性层级很强烈,自上而下有一种压迫感,这样很多老师没有动力去学这种新技术。
但是,也是有希望的。从微观操作的层面,一些学校其实已经在动。现在很多一线学校,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的站在中国教育前列的一些学校,学校内部的选修课程、社团课程、高端课程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做这样的一些课程开发。
安猪:
戴老师说的喜忧参半,其实我是特别认同的。站在他的视角,站在学校的体系里面,我觉得真的是忧大于喜。我是从一个创新扩散的视角去理解这一切的。因为创新扩散是一个模型,毫无疑问,ChatGPT是历史上扩散速度最快的一个创新。但即使这样,创新的扩散不是均匀的。
根据创新的扩散曲线,其实是分为五类用户,分别是尝鲜者、创新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守旧者。可能很遗憾,在学校群体里面,整体来说可能属于晚期采用者,甚至属于守旧者。这是一个总体的状态,肯定有一些学校会处在早期大众甚至是创新者这样一个位置,但它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所以从曲线去理解,如果我们想去推动一个技术在教育领域扩散,可能我们的策略更多是去找到那些尝鲜者和创新者。创新者对后面的早期大众是有影响力的,我们会根据他们的传播、他们的意见去决定我们的购买决策、我们的使用情况等等。
我们大量的学习,实际上是在自主的形态下去完成的。但这种学习其实对很多人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状态,所形成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我觉得ChatGPT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帮助我们让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和深入
主持人姜跃平:
从家长的角度,最关心的可能是自己的小孩要怎么发展。在新的时代,家长以后怎么带孩子,应该起到什么角色,有哪些东西需要注意?
安猪:
第一,家长自己要成为一个学习者,这是最关键的,而不是要求你的孩子怎么样,你自己置身事外。第二,你要勇于去尝试它。第三,你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
我们要跟ChatGPT互动,提问能力非常重要。提问能力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好奇心、勇气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你要对知识保持好奇,你要勇敢地提问,要问出一些真实的问题,或者表达你对它的反馈,包括把你更多具体的需求明确地表达出来。这都是以前的教育中所缺乏的。
你需要有反思能力、提问能力,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学会的,你需要在跟它持续的互动中去反思,不仅是反思知识本身,还要反思你提问的过程。我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获得我想要的结果,我疏漏了什么,我下次可以怎么问,我怎么去验证我的想法等等,这些都属于反思。
戴冲:
第一,在拥抱这样一个新的技术、新的变革时代时,亲子关系一定要平等,要跟孩子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模式、相处模式。不要因为你是成年人,你就高高在上。现在小朋友用起技术,用起很多的资源来,可能远远超过家长。只是他不愿意在你面前表现,因为你不信任他。你不信任他,他就回避你,慢慢变得沉默寡言,家长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产生了很多的亲子问题。
第二,和孩子一起去学习,让他看到你在学习,这实际上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家长有这样一个表率,你的孩子无论从阅读上、从接触这种新技术上,他都会有这样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第三,不是天天刷题、上各种培训班,而是真的要关注孩子有没有运用他所学的知识,无论是课堂教的还是家长带着他一起学习的,所有的这些知识能不能转化成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家长能不能带着孩子一起去研究,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让孩子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实际上是回应我们现在新中考和新高考的发展。从新中考、新高考来看,国家现在已经在调整。那种传统的天天做题、刷题,慢慢要转变到情境化教学、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了。如果你现在就是小学生或者初中生的家长,面对未来教育形式的改变,未雨绸缪,做好这三点,拥抱人工智能、拥抱ChatGPT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教育的改变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为了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邀您参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月捐计划”
点滴行动,把教育推向更好的明天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月捐页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