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的一个好友失去了至亲。事发突然,我过了好几天才知道。
震惊又心痛,我想立刻打电话给她,但拿起手机又犹豫了。
思来想去,想问候她的心情占了上风,我还是给她发了消息:
我听说了噩耗,非常伤心难过,心里在惦念着她。
她的回复很简单:
谢谢你。
我也不知道,我的消息是给了她一丝抚慰,还是平添更多伤感。

直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和我们一群朋友见面,有人对她说:真的不知道能说什么,说什么好像都没用,想着也许应该让你自己静一静,所以就没有第一时间联系你。
她抬起头,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微笑:不是这样的。应该说的,不管说什么都好。
幸好第一时间给她发了信息——我有些释然。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心情。

直到前些日子我失去了妈妈,我终于明白了:
是这样的。
当重要的人,爱的人离开,就好像生活的一个维度突然坍塌了。
外人一般看见的只是悲伤,但身处其中,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情绪远比悲伤复杂。
这个时候哪怕只是别人短短一句:你还好吗?会让你感觉到你是被关心,被支持的。
虽然爱你的人走了,但世界还没有忘记你。
记得小时候爷爷去世,我家一个多星期拜访的客人络绎不绝。客厅里热热闹闹摆满了花圈,来悼念的人送的丝绸花布满满当当的挂满了四面墙。大人们忙着端茶倒水,聊天叙旧,白天总是在人群的包围中匆忙度过了,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看见我妈边收拾边抹眼泪。
我虽然挺喜欢这喧嚣的氛围但也有点不解:为什么有人去世了,家里却像过年一样?
现在我懂了,
给失去亲人的人及时的带去问候和陪伴,是最大的人情和善意。
所以,千万不要“怕打扰到TA”,“给TA时间和空间静一静”。一定要第一时间发去你的问候,不管是电话还是短信还是邮件,这是你可以做的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件事。
有读者留言说:
没有办法体验你的心情,说什么都好像是假惺惺的。
我特别理解。
很多人,
包括不久前的我也是一样,没有太多这种经验,不知道说什么才是得体的,觉得没法感同身受那种痛好像就没有资格去安慰她。

但其实没关系,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安慰一个人,说什么都不会是假惺惺的。
不认识逝者?没关系,你的关心是给生者的。没有办法感同身受那种痛苦?不需要,只要说些暖心,鼓励的话就好了。
实在不行,还有我们中国人的老话“节哀顺变”。
有很多的读者对我说“节哀”。能给网上素昧平生的人留言无论如何都让我无比感激,但如果是给你生活中认识的人,还有很多话比它带来更多的安慰。
这句老话来自《礼记·檀弓》。古人为了保护生者不被哀伤之情过度伤身,很多丧礼的具体规定都贯穿着节制服丧者哀情的精神,便是“节情”,也就是节制人的情感过分表达,让人的情感能够在一个合适的尺度内逐步地抒发出来。
而“顺变”是指整个丧礼过程能够顺应人的情感变化。古代的丧礼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丧礼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礼制规定,帮助人的哀伤之情逐渐缓解、平复,从而最终走出丧亲之痛,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这一套礼节,“节哀顺变”听起来就变得很空洞。
就好像你摔破了膝盖,不会因为别人说“别痛了”就停止疼痛,失去亲人的人也不会因为别人说“节哀”就停止悲哀。
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哀悼是一个人必经的漫长过程。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都需要出口去释放情绪。而失亲之后的生活,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也需要时间去适应,长短因人而异。
这时候,要“节哀顺变”,对于痛苦还新鲜的人来说,未免显得有些冷漠无情了。
英文里同等的场面话是“I'm so sorry for your loss.( 我为你感到非常难过)”。虽然很简单但表达了同情心。如果后面加一句“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请告诉我”,就是表达支持了。
有许许多多的读者和朋友都对我说了这样的话,真的很暖,让我非常感动:

如果你认识去世的人,说一点你对他们的美好回忆,也是很感人很特别的。
最有效的,要是你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妨和他们分享一下。有很多的网友们跟我说了自己失去亲人的心情和恢复过程,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希望。
我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
分享相同的经历是一种疗愈的方法。
说来说去,安慰别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共情”。悲伤难过的时候很需要有人理解和认可,共情的人多了,负面情绪好像被分担了,压在胸口的沉重大石头也就轻了一些。
牛妈一向能从各种烂事里找到闪光点,但是这一次真的很难。不过,如果我的亲身经历能让一个人对身边正在悲伤的人说一些比“节哀”更温暖的话,也算是有一点点积极的意义了。
牛乱 2023年2月23日 于西雅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