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静。
2023年1月23日,一位刚考上211研究生的女孩自杀了。
生前,她曾经历了长达193天的辱骂,连同她的亲人都成了“黄谣”的素材。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她把头发染成了粉色。
在一部分人眼中,粉发与她的师范专业和学历层次极不匹配:“颜色越浅学历越低。”
甚至,网暴者们还四处宣扬,这代表她有一段不堪的“阅历”。

她染个头发,就要被全网处刑?

2022年7月13日,23岁的郑灵华,在个人社交平台分享了一组照片:
她穿着碎花洋裙,染着少女粉的头发,满怀喜悦地将硕士录取通知书交给病床上的爷爷。
爷爷,是她最重要的亲人。
6个月大的时候,她就失去了母亲。
是爷爷靠修自行车、做木工把她拉扯大,无条件地爱护她。
而考研最大的动力,就是让爷爷亲眼看到她成为研究生,为她感到骄傲。
然而,这病房里温馨的一幕,却被无良教培机构盯上了。
有网友私信郑灵华,她的照片被杜撰成了一则假新闻,阅读量超过了300万:
“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
在造谣者口中,她与爷爷成了“不伦恋”的主角,她的粉色头发成了“不正经”的罪证。
这,还只是一场狂风骤雨的开端。
△郑灵华个人账号的分享内容 |图片来源:小红书
郑灵华一边耐心地向网友解释真相,一边理智地与谩骂者的对质。
可无论怎么澄清,“外围女”、“陪酒小姐”等侮辱性词汇,仍旧如洪水般涌入评论区。
“哪个正经人会染粉色头发?”、“外围女也能上大学?”
这场网络暴力维持了半年之久,一向开朗的郑灵华患上了抑郁症,曾几度想要放弃生命。
但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她还是选择与网暴者抗争到底:“不能就这样放过网暴者。”
于是,她报警、投诉、整理网暴信息,用打工赚来的4000元积蓄找律师维权。
她还曾向采访记者表示,想将“粉色头发”作为反抗网络暴力的象征。
可用尽了所有正当手段维权后,人生还是被摧毁了。
△网暴者的辱骂 |图片来源:网络
网暴蔓延到了现实中,有关她的窃窃私语在同学之间流传,甚至演变成了校园暴力。
直到2023年2月19日,噩耗传来。
据郑灵华的朋友确认,她于1月23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本想在毕业后成为音乐老师的女孩,生命停止在了堵不上的恶意中。
而如今,网暴者销声匿迹,死去的她还要遭受质疑:“为什么要选择当网红。”
△人们对受害者的指责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质疑她与网暴她的人们,都在不自觉中沦为了偏见与恶意的伥鬼。
他们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攻击受害者,是认为她们触犯了一种“禁忌”。
我们的社会,总是将女性被划分为两个极端:美艳的笨蛋美人、严肃无趣的女学者。
低学历的女性注定要在外貌上内卷,再被贬低脑袋空空,见识短浅。
而高学历的女性注定要打扮朴素,一副书呆子的模样,再被嘲笑嫁不出去。
假如一名高学历女性,做了时髦的发型,她们的成就便会被视为“作弊”。
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通过外表去审视一个女性,再正当不过。
而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更多女性因此沦为众矢之的。
女学霸的禁忌,男学霸的光环
2022年3月14日,一位名叫朱朱的女博士被骂上了热搜。
起因是她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个视频:“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在牛津毕业了。”
可当人们却对她的学霸身份表示质疑,评论区充斥着刻薄的谩骂:“学术媛”、“网红骗流量”
原因仅仅是她长得太漂亮,穿衣打扮太时髦。
而她在虎扑平台讲述被网暴事件时,还有一名男性网友表示:
“我出个题考考你,答对了就信你是牛津毕业的。”
讽刺的是,当朱朱解出了他所有“难题”后,他没有道歉,而是留下了一句话便扬长而去。
“这女的还真是牛津的,看来牛津也没有那么难嘛。”
相同遭遇的还有另一位女性,因为容貌被嘲笑只配读专科。
△被质疑博士身份的朱朱 |图片来源:网络
2022年4月,一位女性网友在社交平台宣布喜讯:“专科出身,我考上了北大研究生。”
然而,当人们看到这个努力的女孩,居然还颇有姿色时,便开始破口大骂。
“这打扮一看就是专科女。”
“学什么专业怎么不说?艺术生就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仿佛一人一句脏话,便能将这个女孩从北大开除学籍,发配到电子厂拧螺丝。
而相比之下,男性却能拥有才貌双全的资格。
△考上北大却被嘲笑专科出身的女孩 |图片来源:网络
有着高学历且相貌出众的男性,被奉为“人生赢家”、“小说男一号”。
他们的才华,非但不会因为外表而遭到质疑,反而会因此更加夺目耀眼。
这本不该是男性被赋予的特权,而是女性理应拥有的平等权利。
真相是,学历,常常被当作男性向上攀升的天梯,却被视为女性提升性价值的加分项。
而再高的“性价值”,也逃不开被男性剥夺的命运。
因为比起她们的才华与努力,人们更关心什么阶级的男人,才能享用这种极品性资源。
△男女学霸身处于不同的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
从女性沦为第二性的那天起,女性的能力,早就不能只靠努力证明。
“郑灵华们”不得不面对一次又一次挑衅与审视。
毕业证、论文、成绩……再多的资料,也难以自证清白。
铺天盖地的恶意,并非用心态就能调节,更不是一场悲剧就能制止。
“高学历”,在当今社会并不是一个稀罕物。
但对于女性来说,这来之不易——
她们在奋力攀爬之时,总有诸多力量与障碍,要将她们往下拉。
哪怕已经获得这枚勋章,仍要面对轻视与质疑:
在学术圈,有认真搞学术的女生吗?

学历,只是她们的价码

男女在学术界的占比失衡,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不仅加重了高学历女性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更凸显了一个严峻的女性处境。
浙江大学王立铭教授团队曾在网上发布了一份《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问卷》。
结论显示,女性在学术职业发展中的流失远超于男性。
在2005年至2019年统计中,女性硕士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但在博士生中,女性最高占比却只有41%。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性别失衡问题更加严重,女性占比分别为 6% 和 5.3%。
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 10% 左右。
这些女性去哪了呢?
难道女性真的天生不适合钻研学术,在博士生的考场上集体落败于男性吗?
并不。
真正的原因是,在硕士到博士的过程中,女性要面临一个独属于她们的重大抉择——生育。
△高等教育中的女性比例 |图片来源:网络
在我国,博士毕业生平均年龄是33.17岁。
而当今社会推崇的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则为23~30周岁。
因此,硕士毕业的女性,常常要承受更多来自外界的压力,迫使她们放弃学业,走向家庭。
甚至,一些出身贫困家庭的女性,还要面临着以学历换高额彩礼的诱惑。
我国四川、甘肃、河南等地区,还盛行过一种名为“学历彩礼”习俗。
河南吕楼村,女性的彩礼按照学历明码标价:本科15万、大专12万、中专职业学校10万。
在少数地区,女研究生的彩礼甚至达到80万。
这些看似激励女性升学的手段,实则是将女性的物化,更是对女性天然求知欲的蔑视。
也正是因此,无论女性在学术界取得怎样的成就,都逃不开社会对其性价值的估算。
网络上的暴力从来不是偶然,它所体现的是一部分群体被忽视、掩盖的真实处境。
或许,当女性可以不受婚姻、生育的束缚,在各领域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时,才能迎来真正的自由。
不会因为一件衣服、一个发型、一种妆容,而遭到外界的诟病。
而在这样的理想实现之前,正视她们所蒙受的不公,是全社会的责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