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都说小红书上的菩萨灵验,遇事不决,搞点玄学。一旦谁分享点什么喜事,下面就开始全自动盖楼接好运。我在上面见过“接年会中奖”、“接考神附体”、“接脱单”、“接上岸”、“接偏财”、“接科目三一把过”……连“接好孕”这个最火项目,也细分成了“接男宝”、“接女宝”,“接龙凤胎”的不同赛道。
比较新鲜的是,最近几个月我经常刷到一个楼:“接花呗重开”,凡是有人成功重开了花呗的,下面就一堆堆的人祈祷自己的花呗也能复活。小红书上衍生出各式重开攻略:喂鸡、捞鱼、收能量、往余额宝里转钱等等,期待某天一睁眼,灰色的花呗突然变回熟悉的天空蓝。
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个好现象。疫情严重的时候,关掉花呗的人也是最多的,大家紧紧捂住荷包,像一只准备冬眠的动物那样,把代谢率降到最低点,保持体能度过寒冬。如今想重开花呗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疫情的阴影开始渐渐消散,是大家都知道生活需要信心和热望。
02
当年,很多人主动关掉花呗的原因,不外乎是觉得它“漏财”,欲望太多,钱不知不觉就花了出去。加上一提到爱用花呗,就隐约有股“超前消费”,“花钱无度”的骄奢淫逸味儿。疫情的不确定性,激发了大家的危机意识和储蓄观念,“关闭花呗、剪掉信用卡”的声音空前响亮,不少人都主动或跟风把花呗关了,把信用卡剪了,以此强迫自己少花钱。
在疫情中生活了三年后,人们的想法好像有了些变化。不少人发现告别花呗后,并没有如愿攒下钱,反而少了一个顺手的记账工具和预算控制器。
这才惊觉它只是自己没有自控力的背锅侠,而不切实际的消费观才是真正的恶魔。
有人发出了真香警告,“关了花呗反而不如有花呗时候”,没了花呗帮忙卡预算,钱不但没存下来,还完全想不起都花哪去了。
还有人在跟花呗一刀两断后,遇上急事想起了“前任”的好。
尤其是疫情时期,遇到要用钱的时候,抹下脸面去找亲友借钱,或者去借一些利息很高的产品,这才发现,借钱求人太伤感情,不由感叹“花呗借呗让我不用有求于人”。
从前问花呗借钱的时候,它从来不问你为什么,也不需要你低声下气。
不过看网友的反馈,花呗还有点小傲气,“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想用真爱,把我唤回来”,能不能重开还要看缘分。后悔关花呗的人只能到处找攻略,问经验,接好运。
复合成功的,有人自省太冲动,有人自嘲“我说永远不再打开花呗的声音是大了点”。
网友们的态度变化也是有现实基础的,疫情的不确定性教会了我们很多事,经过现实的拷打之后,大家对“如何花钱”的认知更加重视工具的作用,也能更理性地对待——信贷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人生的不自由不在于外物,而是心里的欲望。
没有自制力的人,就算没有花呗,他们也会找其他渠道,甚至陷入套路贷的漩涡……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大家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而是要学会用自由去约束内心的欲望。
我们总在渴望各种各样的“花钱自由”,但如果管理不了自己的欲望,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攀比和嫉妒中任由贪心滋长,最该担忧的反而不是小小的花呗,而是自己的整个人生了。
03
有人把花呗视为攒钱的绊脚石,也有很多人把它变成精打细算的垫脚石。这些聪明人,通过理财小技巧,把花呗玩得风生水起。充分利用40天免息期,自己赚的工资存在余额宝里吃利息,先用花呗里的钱来开支生活。早已经是年轻人的基础操作了。
有个叫桃子的网友分享了她从最初被迷惑到最终“拿捏”住花呗的历程:理性上线后,把花呗变成帮她垫每月生活费的工具,自己的生活费先去额外赚点理财的利息。
看到一个数据,更让我觉得这届年轻人在花钱、攒钱这件事上的真实状态是:“人间清醒”!《90后攒钱报告》显示,90%的90后用花呗是为了省钱和“占便宜”,只有10%的人用花呗是为了提前消费;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平均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是不是有点刷新认知了?
不少人用花呗是图个记账方便,每月花了多少钱,花在哪了,月末一目了然,对自己的消费习惯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就算你怀疑年轻人的理财能力,总可以相信当会计师的妈妈吧,上一辈的算盘永远打得精妙。
觉得自己自制力弱的人,就主动先把额度调低,用花呗的理性功能来当监督员,控制消费,超支就被弹窗,劝退效果显著,比自己发誓剁手要管用多了。
比起花钱,人们更喜欢研究怎么花。网上的“课代表”们,已经把最大化利用花呗的法子研究得透透的:“遇到预售就上花呗,卖家不急我也不急”;“屯酒店用花呗,不占现金流”等等。
以前很多人都担心用花呗会影响征信,其实只要按时还款,不仅不会影响征信,还能证明你是个有借有还、值得信赖的人。人民日报都明确辟过谣了,让你放心用。
04
记得几年前,自媒体集中讨伐过一次花呗,“花呗毁了年轻人”的标题满眼都是。骂花呗成了流量密码,用花呗的人好像都不太聪明的样子。
大家选择性地忽视了,在互联网外的真实世界里,还有很多种你看不见的生活,对他们而言,用花呗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生存。
有人用它吃饭
有人感谢它留住了父亲的命
有人用它度过了昏暗期

有人用它裹住了自尊,那是年轻人最珍贵的东西
人生总会遇到很多至暗时刻,有时候也许只需要一碗水,就能助他们走出人生的沙漠,熬过抵达绿洲的那段路。

05
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年轻人存在财富与年龄的“错配问题”,年轻的时候是一辈子中收入最少但最需要花钱的时候。这种错配不仅降低一个人一辈子的总体幸福感,还抑制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潜力。
如何缓解错配呢?这也许正是花呗流行开来的原因之一。
比如它的三期免息分期功能,有钱的人不会懂,只有那些被钱为难过的人才知道它有多贴心。收入不高的职场新人,不用苦苦等待攒够钱,就可以分期买到,早一步起跑,机会也能早一天降临。
在外务工人员,先只花1/3的钱买春运的火车票,留下的钱可以让手头宽裕点,多给家人添置点实用的东西。
刚毕业的新市民,存款几乎为零,可以用分期免息添置家具、租房,在陌生的城市,撑起葡萄枝嫩叶般的家。
这些人生及时雨,都没有利息。如此慷慨的朋友,人生中大概一只手就能数出来。
回想起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对摄影感兴趣,特别想要一个单反相机,而那时我的生活费才几百块。我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在广告公司做兼职、写楼书,还接了份编剧助理的活,在大三终于才凑够了这笔钱。
虽然我最终买到了相机,但是我已经浪费了两年的练习时间,如果那时有免息分期,我根本不需要在人生爬坡的时候,在山脚白白等上两年。
花呗能在年轻人中普及,是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这种财富和年龄的错配问题。
年轻一代已经意识到,重开花呗不是“超前消费”的前奏,而是“和平共处”的信号,花明天的钱,不一定就意味着“挥霍和虚荣”,就像恋爱一样,分开一段时间才知道,关系出现问题时要解决的是问题而不是人。理性地消费其实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生产力,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如何做金钱的主人而非仆役,是我们终身需要学习的课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