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地时间211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韦尔希宁在接受俄媒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已准备好与乌克兰进行无条件谈判。他表示,所有军事行动都是以谈判结束的,俄罗斯对此也做好了准备,但谈判需要建立在现实情况之上。
虽然韦尔希宁职别不高,算不上克里姆林宫的核心成员,但也代表官方表态,可以看作是普丁的放风和试探。此言一出,其实惊呆了不少人,互联网有记忆的话,俄罗斯之前可是一直不愿意与乌克兰谈判,现在为何转变态度了?
还有无条件谈判是什么?很多人只知道在二战时候,日本在战况不利时提出谈判,盟国方面则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难道谈判还分有条件和无条件吗?
还真有,俄乌开战之初,泽连斯基面临俄罗斯方面气势汹汹的攻势,一直要求跟普丁见面谈判,但俄罗斯方面一直不愿跟乌克兰谈判,普丁也不愿意跟泽连斯基见面,而是开出了条件:乌克兰承诺不得加入北约,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主权,并去“纳粹化”“去军事化”才与乌克兰进行谈判。
之后,随着局势的变化,乌克兰稳住了局势,俄罗斯从基辅和哈尔科夫方向撤军,乌克兰方面开始不急于与俄罗斯谈判。
随着乌克兰在反攻中收复了赫尔松市和红利曼,乌克兰方面这对谈判开出了条件:一是恢复领土与主权完整,顿巴斯地区,包括2014年俄罗斯占领的克里米亚地区,也要回到乌克兰手中;二是赔偿俄乌战争以来的损失;三是尊重联合国宪章,保证以后不再对外发动战争;四是对战争罪行进行审判。
这个谈判条件事实上是将俄罗斯处在战败投降的位置上,俄罗斯自然不会答应。
在战况不利之后,俄罗斯开展了局部总动员,征兵30万,国家也开始转入战时体制,全力生产炮弹、坦克等军工产品,俄罗斯开始稳住战线,并在巴赫穆特方向展开反攻。
随着动员兵的培训到位和前线力量的加强,西方国家预计俄罗斯将会在近期开展反攻,这也是为何北约国家宣布对乌克兰援助豹式坦克的武器的原因,加大援助是为了来应对俄罗斯即将到来的反攻。
2
为何俄罗斯在即将进行大反攻之际,放出风声来愿意与乌克兰进行无条件谈判呢?
主要原因还是面临财政上的困境。根据凤凰卫视唐驳虎的文章:
2022年俄罗斯仅直接战争开销就有10万亿卢布(近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以往三年的军费。而20231月份,俄财政支出是收入的2.5倍,一个月的赤字是去年月均值的2.2倍。这是俄国800年以来从未有过的财政危机。
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已降到2021年水平,且俄国对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几乎断绝。自2014年干预乌克兰之后,俄罗斯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借外债已基本不可能,而2/3的民众没有存款,很难发国债借内债。俄国家财富基金面对每个月近1.8万亿的凶猛赤字,花光只是半年的事。
具体来说2022俄财政总收入比年初预算高出2.8万亿卢布,约10%,这主要得益于石油和天然气收入部分的增加,但是2022年俄财政支出约31.3万亿卢布,财政预算赤字为3.3万亿卢布。
开战之初,网络上有大V说,俄罗斯越打越有钱,这话对也不对。俄乌战争初期,石油天然气价格由于突发事件而飙升,最初的一二个月,俄罗斯确实是越打越有钱,如果战争就此结束的话。
2022年上半年因为油气价格暴涨,俄罗斯一边打仗一边实现了1.4万亿的财政盈余,但好景不长,下半年就出现了4.7万亿赤字。5月份开始其油气收入已经暴降,67月份降到了1月份以前,8月份更是加速下跌下跌。这还是当时欧洲天然气价格疯狂暴涨,乌拉尔原油价格保持在六七十美元的情况下取得的。
在西方国家与俄罗斯能源彻底脱钩、并对俄罗斯出口石油进行限价之后,2023年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更是惨不忍睹。
23日,俄罗斯财政部网站上公布了20231月份俄罗斯联邦的财政开支:
财政收入为 1.356万亿卢布,同比战前20221月的 20891.5 亿卢布,下降 35 %支出为 3.371 万亿卢布,同比战前20221月的 19641.6 亿卢布增加 71.6 %支出是收入的2倍多,一个月的赤字就达到了1.76万亿卢布(约238亿美元),所以俄罗斯国内称这是莫斯科公国建立800年以来从未有过的财政危机。
按照这个趋势,俄罗斯国家财富基金,有几个月就会见底。俄罗斯国家财富基金,是俄罗斯在油气价格大幅度上涨时用盈余建立的基金,目前账面上还有10万亿卢布,这笔钱相当于俄罗斯的国家储蓄,花光了之后,大概就只能像一战时期的德国、俄国或者像民国时期类似金圆券发行一般,大肆印钞通胀来筹措经费了,恶性通胀会导致什么后果,难以预知。
近期俄罗斯的民调,普丁的支持率达到八成左右,比起开战前的六成多提高不少,这说明普丁在开战前公开讲话中“乌克兰不是一个国家”的论调得到了俄罗斯民众的认同。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大幅度向右转,皇俄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甚嚣尘上,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得到了民意支持,如同一战前夕,德国、俄国国内民众踊跃参战一般。
只是民意如流水,是善变的。当战争旷日持久,大通胀来临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时,民意开始反转,狂热的战争支持者摇身一变成为积极的反战人士。
小胡子和他的战友们在前线潮湿、泥泞的战壕中,绝望地感觉到了这种反转。战后小胡子为一战时德国的投降找了一个背锅侠:犹太人。其实真相是大通胀和物资匮乏造成了德国民众不愿继续支持战争而已,与犹太人没啥关系。
3
反观乌克兰方面,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大概在500亿美元一年。与阿富汗作为对比,西方国家在阿富汗这个不毛之地每年花费高峰时期高达2000亿美元之巨,仅仅美国一国在阿富汗20年就耗费了2万亿美元,所以每年500亿美元的援助,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是可以承受的。
再说,工业化时代,生产过剩是常态。最大的问题不是生产,而是缺乏需求。
对乌克兰的援助创造了大量的需求,与俄罗斯能源脱钩,要造天然气运输船、扩大码头吞吐量等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需求,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22年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为3.6%,为历年最高,战火没有烧到欧洲本土,局限在乌克兰土地上,美国和欧洲只要在后方生产物资即可,情形与二战期间美国经济类似。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也就是凯恩斯主义大投资、大基建那一套,这条路线已经在战后被证实无法长期实施,只能短期救急,否则将会陷入滞胀——通缩和通胀并存,经济增长萎缩,物价高企。
罗斯福的新政也只带来经济短暂复苏,到1937年二战前夕,全美的股票下跌了三分之一,企业利润下降了40%50%,失业人口达到1000万人,占当时全美劳动人口的20%,经济很快重新走下坡路。
是二战带来的战争需求让美国经济走出了萧条。二战之前,美国军费占GDP的比例为1.5%,约为14亿美元,但1942年到1945年,战争开支达到GDP30%,约为830亿美元。政府要采购大量的军需品,比如飞机,坦克,这些订单既给自己军队使用,还需要提供给欧洲各国和亚洲的盟友,失业自然消失了。
还有人担心乌克兰会陷入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俄罗斯人口1.46亿,是乌克兰人口4000余万的三倍多。在人力资源方面,俄罗斯可以承受比乌克兰更大的伤亡代价,哪怕交换比是2:1,乌克兰方面也难以接受,近期乌克兰在巴赫穆特不计伤亡的猛攻,有这方面的因素考量。
不过乌克兰的人力资源虽然出现困境,但中短期也难以耗尽。在一战时期,法国人口3900余万,跟乌克兰人口相当,法国在一战时期征兵500余万,忍受了“凡尔登绞肉机”等每日伤亡数万人的惨重损失,一战法军战死约131万,伤残280万人以上,但最终还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也有人说乌克兰有大量难民出逃,其实当年法国也一样啊,不少人逃到非洲殖民地和美洲躲避战争;还有人说顿巴斯地区约900万人口是俄罗斯族为主,这几百万人口不能计算在乌克兰人力资源之内。
问题是乌克兰跟俄罗斯同文同种,泽连斯基在电视讲话时都常常说俄语而非乌克兰语言,哈尔科夫地区俄罗斯族也占据多数,但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是抵抗最坚决的地区,所以顿巴斯地区的900万人,也有不少跑到了乌克兰地区,当初马里乌波尔守军就有不少是顿巴斯地区矿工。就按顿巴斯地区一半人口跑到乌克兰计算,乌克兰的人力资源还有3000万到3400万左右,比一战时期法国人口略低,人力资源支持打上三五年不成问题。
在人力资源方面相对俄罗斯乌克兰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就是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能够解放大量的人手,而俄罗斯不能。
当初苏联为何能在被德国俘虏数百万军人的情形之下,还能够拉出一支千万大军横扫德国?关键就在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提供了海量的物资,苏联从后方工厂中解放了大量人手,不事生产专心作战即可。
二战期间德国为何选择在斯大林格勒死磕大半年?当时德军还有一定的战略优势,可以集中兵力选择突破,而苏联只能全面防守。有人说是德国为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这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英美和苏联一道拿下了亲德的伊朗,从伊朗外高加索到斯大林格勒,是苏联获得援助最大也最为便利的一条线。攻陷斯大林格勒,就卡住了苏联的脖子。
当时英美对苏联的援助有多强?随便列举几个数字吧:
飞机:18865架(其中美国提供15481架飞机,英国提供3384架,约为苏联战时总产量的30%);
坦克装甲车:22800辆;
运输车辆:501660辆(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5倍);
摩托车:35170辆(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2倍);
铁路机车:13041台(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2.4倍);
……
援助的物资美国方面公布的数字是110亿美元,此外还给苏联借款109亿美元,这些资金被用于恢复国内军工,生产武器弹药等。要知道这是上个世纪40年代,换算成当下超过了万亿美元,作为对比,西方给予乌克兰的援助不过是零头。
不掐断苏联的外援,德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被海量的援助吞没,德国选择在斯大林格勒死磕是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
4
正是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所以俄罗斯提出了无条件谈判的要求。
俄罗斯方面说是无条件谈判,但也加个定语,基于现实。隐含要求是维持现状,停火谈判。乌东地区也许可以谈,但克里米亚是底线。这个条件其实跟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泽连斯基竞选承诺是大体一致的。早知如此,俄罗斯何必当初呢?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泽连斯基在乌克兰是温和派,战前主张和俄罗斯进行谈判,大致条件是给予乌东最大限度地自治,克里米亚搁置争议15年之后再在联合国监督下公投(其实就是准备放弃克里米亚,自己给个台阶下)。
因此亚速营等乌克兰右翼很不待见泽连斯基,他们支持的是前总统强硬派波罗申科。但因为乌东地区冲突持续打了八年战争对乌克兰民生影响很大,民众中很多人厌倦了战争,所以他们选择了温和派泽连斯基而把强硬派波罗申科选下台。
然而哪怕是泽连斯基屡屡向普丁抛媚眼,俄罗斯也根本不愿意和谈,而是悍然发动战争。乌克兰民众还有什么选择吗?难道生命如此可贵、和平如此甜美,竟值得用戴镣铐、做奴隶来换取吗?
在战争开始之后,乌克兰政客们迅速跟俄罗斯划清了界限,哪怕是传统的“亲俄派”,是乌克兰的民意要求政客们让战争持续,而非相反。
5
俄罗斯方面抛出无条件谈判,真正的目的不是跟乌克兰进行谈判,而是面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欧洲和太平洋战争前夕,为了避免战争爆发,英美和德日都进行了秘密谈判。
1938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半个月内三飞德国,终于在慕尼黑达成了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德意四国密室谈妥之后,强迫呆在隔壁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接受。可怜捷克斯洛伐克身为当事国,连上谈判桌的资格都没有。
会谈中,小胡子信誓旦旦地保证:这是德国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和平将会降临欧洲。
回到伦敦下飞机时,张伯伦挥舞着小胡子亲笔签名的慕尼黑协定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认为他带来了和平。
吊诡的是,绥靖并没有满足德国民粹主义者的胃口,仅仅不到一年之后,德苏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了。
无独有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与日本也进行了秘密谈判,19414月,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开始与美国国务卿赫尔谈判,试图调整两国外交关系,避免开战。在美国的两个神父与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密友井川忠雄秘密串联下,形成了一份《日美谅解方案》。
该方案规定,美国可以向日本提供资源,日本则必须接受美国斡旋日中关系,日本军队退回关外,美国则打算跟苏联一样,牺牲大国在东北的利益。在印度支那等东南亚殖民方面,按照“门户开放”政策对日美共同开放,海洋“自由航行”,相当于太平洋海权日美共享。
应该说这个密约对日本作了相当的让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再也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谈判条约了。但这个协议牺牲了民国的利益,因而被称为“东方慕尼黑协定”。
甚好日本已经被民粹主义绑架,外相松冈洋右、陆相东条英机都认为对美让步过大,不愿接受,最终日美之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只是时过境迁,国际形势已经跟二战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方国家根本不接俄罗斯抛过来的绣球。
西方国家ZZ受民意影响很大,为何二战期间西方能够接受慕尼黑协定?是因为在一战期间,英法两国伤亡过于惨重,整整一代年轻人被葬送,二战离一战不过三十多年,民众记忆犹新,宁愿妥协也不像爆发战争。
而俄乌战争对西方直接影响其实不大,民意和舆论使得西方一步步加大了对乌克兰的援助。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精神也深入人心,使得西方强国也不敢像二战期间一般轻易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小国利益。
再说,俄罗斯也不是苏联,苏联的千万大军钢铁洪流和上万枚核武器虎视眈眈,导致北约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时不敢做出军事上的反应,只能谴责了事;俄罗斯已经今非昔比,经济体量已经被韩国超过,跟大国广东省相当,老旧的核武库不知道还有几分真实战力能够突破防御网,对西方国家的威胁根本不能跟苏联苏联相提并论。
是战是和,西方各国和北约均已经明确表态,由乌克兰自己决定。网络上“西方要让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的梗,其实人家的原话是:如果乌克兰人愿意和平,则由乌克兰与俄罗斯谈判;如果乌克兰人选择战斗到底,西方将援助其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战争是残酷的,对民众的伤害是巨大的,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人。在乌克兰也开始了数轮征兵,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残疾人都收到了征兵令,等到乌克兰民众感到筋疲力尽之时,也许会接受现实开始谈判吧。
否则,战争将会持续下去,直到一方崩溃,至于是谁崩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让事实来检验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家都不要争,静静等待结果即可,快则一年半载,长则二三年就能看到,不会像苏联对阿富汗战争一般拖上十年,或者像美国在阿富汗呆了20年才撤军。
6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总体而言,俄罗斯贸然出兵乌克兰,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西方的援助决心,高估了其对乌克兰的影响力和自身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战前而言,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即使要与西方和北约斗争,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作为实力相对弱势方,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要搞统一战线,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是以弱胜强的三大法宝。
而俄罗斯的操作手法过于粗暴生硬,一味用强,从强行吞并克里米亚时就是如此,不知“三分军事,七分ZZ”的道理。
其实直到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在欧盟内部还是有不少人主张对俄友好的,但在俄罗斯一系列“实在是高”的操作之下,这些人一个个不是噤如寒蝉就是改弦易辙了。
俄罗斯今日危机,其实始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正是此事俄罗斯受到了西方的制裁至今,俄乌战争可以看作是克里米亚事件的延续。
纵然克里米亚和乌东地区对俄罗斯十分重要,但强行吞并还是导致国际舆论大哗,不仅仅是大国、连伊朗都没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乌东地区的吞并。
而去年四州公投入俄手续刚刚完成,赫尔松州就被乌克兰收复,这有什么意义呢?
以土耳其为例,土耳其曾经和希腊争夺塞浦路斯,在塞浦路斯北部土耳其人居多数的地方成立了一个“北塞浦路斯共和国”,形成岛屿上希腊族和土族南北分治的局面,尽管北塞浦路斯共和国只得到土耳其承认,但土耳其并没有将北塞浦路斯并入土耳其。
可能是土耳其在一战中站错队吃了大亏,之后一直小心谨慎,在二战哪怕德国处于优势时也不一边倒,而是左右逢源,正是这份谨慎挽救了土耳其,避免了再次成为战败国的命运。
如果俄罗斯参照土耳其对北塞浦路斯的模式,在克里米亚和乌东扶持一系列卫星国,即得到了实利,同时国际上回旋的余地会大很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