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看科学人如何育儿 
中德科学爸妈
最近,德国这边又一本关于新冠的儿童科普读物引起了一场风波。(熟悉背景的读者可跳入第二段看观点)
这本叫《给安娜和莫里茨的一道新冠彩虹》属于著名的《阅读小老鼠》系列,由卡尔森出版社出版。
这本旨在像孩子们传达新冠科普知识的绘本里,因书里爸爸的一句话,惹恼了在德华人。书里的爸爸在给孩子们解释新冠病毒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新冠病毒来自中国,并从那里传向了全世界”。
让人更为不舒服的是,在阅读材料后,还专门为此配了一道习题:
问:病毒是从哪里来?
答:病毒是从中国来。
作为一个教育孩子新冠相关预防知识的科普书,有必要让孩子专门强化记忆新冠的来源是哪里吗?(虽然德爸说,对于一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通常都是儿童阅读材料的考核重点……)
再说,现在我们能确定来源到底是哪里吗?
此刻,关于新冠的起源还在调查当中,还有很多疑点需要科学家去验证。在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最终确认的情况下,在广泛传阅的儿童印刷品上仅简单写上“病毒来自于中国”,太轻率了。
我理解,在儿童读本中没办法把所有的情况说明白,但至少措辞要慎重。特别是孩子们辨别是非能力较弱,书中对于那句“从那里传向了全世界”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很容易误导孩子们认为,病毒之所以全球流行,之所以天天闷在家里不能去上学、不能见朋友,甚至可能家人有因此而去世的,都仅仅是因为“起源于中国”。
但事实上,除了病毒起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需要认真调查之外,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积极防护,民众也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防护的行动中来,以最大程度减少病毒传播的程度。
新冠肆虐全球至今,而中国国内早已恢复正常,这是起源的问题吗?
介于这是一本在德国及周边国家广为流传的学校阅读材料,因担心华人孩子们会因此遭受歧视和欺凌,在德华人通过各种形式抗议,要求出版社做出道歉声明,并下架和追回售出的书本。
出版社的态度还是很正面的,及时回应了质疑,承认了他们用词不当,并解释说这本书是去年策划的,那时大家得认知还停留在病毒起源地为中国。他们承认当前关于起源的相关调查还在进行,对此事还没有定论,因而此刻如此说法是不合适的。
出版社承诺会"停止该书的交付工作,所有仍可用的副本将被销毁,重印本也已得到纠正。"
病毒起源调查是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还是交给专业的科学家来回答吧。希望能早日得到公正客观的调查结果。
德国人对这件事怎么看
其实孩子的世界观大都是从养育他们的父母那里学来的。我认为孩子从书上这一句话能衍生出的理解是有限的。老师和家长在伴读时如何为他们解读关于新冠的全球流行才会真正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
那德国成年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我把这件事我告诉了小安的爷爷奶奶,想请问在幼儿园工作了一辈子的奶奶,小安有没有可能在幼儿园里因此遭遇歧视,假如遇到了我可以怎么做。
奶奶的回复是:“哦,亲爱的,不要太担心。我们作为德国人一直被叫做‘纳粹分子’,所以我们非常理解,重要的不是你来自哪里,而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用担心,我们亲爱的安绝对不会因为他混血身份而遭受任何不利影响。他是看起来跟一般的德国孩子长得不太一样,但这与他来自哪个国家无关。亲爱的,我们绝对以我们的孙子和你为荣。”
爷爷也给出了他的看法:“当然,这书这样写很糟糕。不过我们德国人和欧洲人已经不会再被那些媒体上写出来的狗shi信息所困扰了,不会他写什么就相信什么。在我看来,那些歧视他人的人就像面包一样愚蠢(不用去理会)...... 不同国家之间的接触可以产生非常好的事情,我们聪明又可爱的孙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你看,不论这个病毒到底起源于哪里,一个正常的德国人,是不会将其乱迁怒于个人的
有意思的是,我公婆其实说出了德国民众的两个特点:
1. 他们认为个人和国家是相互独立的
在国外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很自然的说我是中国人。可是德爸会强调他是施瓦本人(注:南部一个以“省钱、节约、甚至有点抠抠索索”著称的一个德国人群体;-),或者他说自己是巴登州人,总之一般他不会先说自己是德国人。
这一点跟我们是反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而他们从内心对“德国”俩字是有距离的。就像我婆婆说的,他们从小就因自己是德国人而被别的国家随意的叫做纳粹,即使之前德国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跟他们这一代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是生在这个国家,但不需要为这个国家之前犯过的错误而自责。他们只需要牢记历史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了。这样长大的德国人,能够理解一个个体和他的出生地并不一定是紧密连接的。
2. 他们习惯于批判性的看待媒体信息
德国文化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他们注重批判(criticism)的国民性。跟中国强调和谐的文化相反,德国人认为只有批评才能出真知。如果一个人听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那么这个人也就跟没有脑子的面包一样了。
直至今日,德国仍在从上倒下对曾经的战争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思考为什么当年善良的人们会在希特勒的煽动下变成冷酷的刽子手(想象下纪录片中那些xtl大喇叭各种动员开战,一排排面无表情的士兵冲向战场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在这种教育下,德国大众再也不会轻易相信政治宣传,也不会人云亦云了。这就是我公公说的,他们对所有媒体宣传的内容,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
新冠以来,我自己是否有遭受过歧视?
从来没有
也许是因为我生活在德国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相比于人口复杂的大城市,这里的居民都很淳朴。我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没有遭受过哪怕是一个白眼。
在马路上走,对面过来的人依旧会主动微笑着跟你打招呼,就像之前一样;在超市采购,和我几乎要同时进门的壮汉会及时停下,微笑着示意我先进;在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们也都友好的对待我和我的孩子,并没有任何区别对待。
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把自己剥离出来,对疫情在欧洲的肆虐袖手旁观吗?
我做不到。
我常想,假如去年当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海外华人在为祖国努力筹款和筹集医疗物资之时,也能尽力去警告哪怕是自己身边的外国朋友,去做好所在国家的“吹哨人”呢?毕竟那时疫情的严重性,只有我们华人知道。
可能那时的我们都太为祖国忧心了,没有意识到在一个国家爆发疫情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仍可以在全球无障碍通行,因而病毒也是。
新冠在欧洲开始流行起来后,海外华人们几乎是眼睁睁着看欧洲把我们初期地错差不多都犯了一遍。
去年三月份在跟德国朋友说起我们是如何痛心地看到各国政府由于不够重视没有及时行动起来,致使疫情没有及时得到遏制,感叹为什么就不能从中国的经验里吸取教训,和学到真正有效地抗疫方法呢?朋友们却很疑惑“中国到底做了什么?”那时我才惊讶的发现他们完全不知道中国是如何举全国之力齐心抗疫的
刚好碰到有一个简短的抗疫纪录片出来了,我就赶快用自己笨拙的视频编辑能力,给这视频配上了英文字幕,传给他们看了。
当然,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毕竟,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在新冠初期的反应都不怎么优秀
面对潜在危险没有足够的警惕性和行动力,可能是我们人类共通的缺点吧!
即使这样,我还是做不到认为这一切都与我无关。
因为想跟爷爷奶奶一起庆祝圣诞节,我们必须要提前在家自我隔离两周,所以我就得带小安去提前跟幼儿园告别了。老师们都表示理解,并预祝我们圣诞快乐。那时我突然想到,带小安的女老师也就不到三十岁的样子,她也一定有祖父母辈需要在圣诞节期间拜访。然而他们必须坚守到圣诞前夕,没有办法隔离两周,也就意味着不能在最重要的节日去看望祖父母了。在新冠肆虐的当下,谁能保证疫情过去之后,所有的老人都还在安然无恙呢?在那个时候,我确实会感到抱歉。
在德爸作为家长委员会给幼儿园老师们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也曾跟着帮忙,不为别的,就是想为幼儿园的老师们做点什么。我还在致谢时哽咽了。园长已不年轻了,每天面对几十个来自各种家庭背景的孩子,有些家长还在外出工作,说老师们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在帮我们带孩子不为过。是他们(没有任何防护的)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才使我们这些家长能在各自的领域里继续工作。
即使欧洲疫情泛滥不是由我或者与我有关系的这一群人直接造成的,但那时,我也说不出来新冠跟我毫无关系这样的话,因为世界早已连接成不可分割的一体。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除了维权,我们更应该做什么
不管这个病毒到底来自于哪里,它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守望相助,不应受国籍的限制。
新冠初期,看到为人友好的快递大叔给我们送快件时因买不到口罩只能用胳膊挡着自己的口鼻时,我感到心痛。于是在他送完要离开时叫住他,转身进去拿了一个新的N95口罩给他(以前因为冬季要回国的原因,我们家里有剩下的防雾霾口罩),并嘱咐他到各家各户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大叔非常意外和欣喜,甚至有点手足无措的向我表示感谢。那时我心里五味杂陈,第一次觉得“感谢”二字,有点承受不起。
后来在好不容易用高价采购来FFP3口罩之后,立刻拿去给孩子的儿科医生邮箱里放了两个。我们可以在家躲避,但德国的医生们没有选择,当时他们还没有恰当的防护。我没留名字,因为那不重要。
在去年春暖花开,饭店再次营业时,我一周几次的去我们小镇上的一家饭馆吃饭。而且宁可吃不完带走也要点上一个大份。就是想尽力帮助他们增加一点点收入。有一次我心情抑郁,任性的撇下德爸和小安一个人冲出家门却又无处可去时,是这个饭店的老板帮我在他店里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能够踏踏实实的工作几个小时。还怕我担心新冠的问题,特意帮我打开了窗户。这位老板还会在我光顾几次之后,特意少收我一些钱,而我又死活不肯少给......
这些素不相识的小人物之间的相互照顾和温情,让外貌和国籍这些能把我们天然隔开的因素,变得完全不重要了。
还有很多海外华人,都在力所能及的帮助外国朋友、邻居和哪怕不相识的人,共同抵抗新冠病毒。我的一位朋友是两娃妈妈,平时只见她在朋友圈晒娃晒美照,过着自己美美的小日子。可她却在德国疫情初期缺医疗物资的时候,不声不响的为图宾根医院募集了两百多个防护口罩,以当地华人的名义捐赠了过去
她用行动表明了,在病毒面前,我们首先是守望相助的人类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这位中国妈妈一样,力所能及的关爱他人,把当地人的困难当我们自己的困难,积极去参与解决问题。用自己的一点点行动,去改变那些对华人的负面印象。我相信歧视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因为,对一个事物的远近亲疏,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判断和看法。
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中国是个遥远的国家。远到跟他的生活没太大关系。所以,对这个国家的任何看法,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利益相关的。
但是,如果他有一个中国的好朋友,那可能就不一样了。假如有人污名化中国人时,他如果能想起我们真诚的笑脸、对他提供的帮助等正面的形象。他可能就会为这个群体积极辩护:“我认识的中国人不是你说的那样......”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位给我带来启发的女性。
大约在2016年的时候,彼时德国正在经历大批叙利亚难民入境的考验。我们时不时的会听到各种小道消息说msl难民怎样侵犯当地居民了。即使跟我们的生活不相干,负面消息接触的多了,也难免会对特定长相和打扮的人产生不自主的偏见。
我家附近有一个面包房,我总喜欢在去实验室之前在里面买个面包带上。那段时间店里恰好新来了一个包着头巾的中东样貌的女士做服务员。我第一次看到她时真有点替她担心,此时msl群体的负面消息那么多,她不害怕被德国人厌恶吗?
事实是,我从未见到德国客人对她有任何不一样的态度。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位女士在阳光下自信的笑脸。无论是谁来买面包,她都真诚的对你微笑,说着流利的德语,业务熟练的为大家服务。她挺直了胸膛的样子,和不卑不亢的态度,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说真的,谁还在乎她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优秀到发光的个体
昂首挺胸地生活在你所选择生活的土地上,既努力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又不妥协的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还积极地为社区贡献,不卑不亢地对待他人。
做到了这些,谁还有必要去担心“歧视”二字呢?
谁又敢来“歧视”你呢?
~~~文末彩蛋~~~
其实德爸对这样的事早有他的智慧。

我逗小安,爸爸是德国人,妈妈是中国人,那你是哪国人?他一脸迷茫。
德爸接过话来,“什么德国人中国人的,谁在乎啊!过来安,我告诉你是哪里人。”
想知道德爸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看视频前先帮忙到文章底部点个赞吧,谢啦~)
往期精彩文章:
中德脑科学博士的育儿经
微信号|中德科学爸妈
知乎号 | 中德科学爸妈
视频号 | 科学德爸
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转发朋友圈
您的点赞和转发能支持我们写下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